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微讯
新年观察 中国展览市场的八大变化
发布时间:2019-01-28  更新时间:2019-01-28  作者:  点击次数:74206

新年伊始,先后在广州、武汉、深圳参加三场会展业年会,或演讲或主场对话,均涉及展览业市场观察的话题。现将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1从展览大国迈向展览强国。

中国已是全球展览大国。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2017年,中国经贸展会达10,358场,展览总面积达14,285万平方米;展览场馆400余座, 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达1,188万平方米。中国的展会数量、展览总面积、展览场馆数量以及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四大指标,均居全球第一。

上海以展会767场、展览总面积1,689万平方米(2017)居全球展览城市之首。

投资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室内可供展览面积50万平方米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会展设施。其一期工程定于2019年下半年投用。

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是中国从展览大国走向展览强国的重要标志。

2展览业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

近五年来,中国展览业逐渐转入中低速增长。展览总面积年均增长不超过5%,展览场数年均增长徘徊在3%左右。此状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长下行的宏观态势相一致。由于存量巨大,中国展览业的中低速增长仍然可观。

3展览项目成长趋于分化。

以供应侧改革为导向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对不同行业/主题的展会产生深刻影响:房地产展会销声匿迹;汽车展会热度下降;服务于传统制造业的展会规模萎缩;服务于新产业、新业态和消费升级的新展会大量涌现。

以产业链方式整合资源的大型展会与细分行业的中小型展会相得益彰,各显发展特色。

因整合资源投入增加,新项目创办风险加大。

4主办方应变多数被动

多数主办方应变迟钝,尤其是为数众多的民营小微型企业。

积极应变的主办方,以“上广北”知名公司为引领,以适应需求和服务客户为导向,以既有商业展或新创办项目为平台,在展览主题、客户服务和组织管理三方面多有创新。

大型主办方跨地经营布局和企业组织集团化相互促进,以求扩大市场份额,保持发展活力。中小型主办方坚持本土发展,积极增强专业化能力。

新增主办方的市场空间明显缩小,但跨界办展机构增多。

5“展览+”和“互联网+”活跃营销。

展览+会议+活动+媒体+协会,成为整合资源、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展览+互联网的探索集中于两方面:依托主办方自媒体的数字营销;借助信息服务商的工具提升。

6年轻化迭代促使展览创新。

无论是主办方及相关服务商的员工,还是参展商和观众,年轻化趋势明显。年龄迭代对于展览内容和形式创新提出挑战,活动化、知识化、小众化的需求上升。

7会展城市竞争加剧撬动展览项目资源配置。

大型展馆的投用,政府扶持会展业专项资金的设立和金额增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成为一二线城市聚集展会项目资源的三大动因。

2015年投用的虹桥展馆(国家会展中心),至2018年为上海新增展览面积近400万平方米。而受疏散非首都功能政策影响,北京部分大型展会迁址南下。由于硬软环境适宜,成都成为吸引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亲睐的“新一线“城市。可以预见,深圳5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展馆全部落成后,必将触发大中型展览项目的迁移。

8政府展再度兴办。

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受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的带动,各地政府展再度兴办展会。


上一篇: 高校会展专业实训课程的探索 — 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下一篇: 用活动思维重塑中国会展教育和会展产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