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骗展:谁在骗?谁受骗?谁来管?
发布时间:2007-08-06  更新时间:2007-08-06  作者:本站作者  点击次数:3883

      一个行业迅速成长,说明它有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经济利润。而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必然带来一种丑恶的现象:投机和欺诈。近年来,关于展会欺诈的报道不断见诸于报端,但是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还是鼓动着投机者和骗子们无所畏惧,继续前行,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骗完这个行业骗另一个,哪个展会有名冒充哪个,今年骗完明年接着骗,这次被逮住下次换个名头继续骗:因为这个巨大的市场有那么多挨骗的人。
  骗子为何如此猖狂?
  受骗人怎么就束手无策?
  谁来管这种事情?
  这样的现状有没有办法得到根治?
  ……
骗子:天衣无缝是最高境界
  从今年年初起,北京中装华港建筑科技展览有限公司策划宣传部负责人牛娜和她的同事就特别忙,这都是一家骗展公司搅和的。今年初,有客户向她反映,有人在冒用中装华港的名义骗展。
  这家“北京星京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在向客户发“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材料博览会”传真招商函,招商函上的展会和中装华港旗下的建博会名称一字不差,展出时间基本相同,但没有标明展会地点,除了账号和主承办单位不同之外,这份招商函和中装华港建博会的招商资料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的主办单位写着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中国房地产协会,其实我们打电话询问过,对方都不知道这回事。而我们的展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展集团三家,承办单位只有我们中装华港一家。”牛娜说。
  “我以参展商的身份打电话询问是不是在国展办的那个建博会,他说是。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中展展馆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租给题材相近的展览会,更何况这两个展会的名字居然一模一样。我问他好像建博会承办方是华港,怎么今年变了,他回答说他们跟华港是一家,华港负责国际招展,他们负责国内招展。”
  “最滑稽的是,我说去年是和牛娜联系的,对方说牛娜调到国际部去了,看看,人家都把我调到国际部去了。”牛娜一脸无奈。
  当听到说要到华港方面去报名,对方立即许诺6月份之前报名可以打折并称华港不会打折,而且执行的是“国际价”,要贵出很多。
  “他们就是抓住了参展商贪便宜的心理,催他们尽快签合同打款,不给他们考虑、辨别的时间。而且还编造各种借口歪曲事实,说我们的价格贵,真是令人气愤。”牛娜说。
  “这家骗展的公司非常狡猾。他完全冒用建博会的名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展会的名称是不能注册受到保护的,因为都是一些常用词。同时他又模糊了展会地点,如果骗到足够的参展商,他可以在别的地方租一个小馆,这样的话就不是冒名骗展,而是组织和建博会同期的另一个展会而已。最狡猾的是,我们的客户一般都是回头客,这一届的时候就会现场预定下一届展位,但是今年我们合资了另一个公司专门做供热空调展了,各方面的事情都有所调整,所以就对现场参展商说一切安排好了再联系。他们就钻了这个空子。这说明他们对我们的情况很了解,而且事先作好了一切的考虑,让你毫无办法。”
  随后记者致电该公司要求采访,一名自称叫“王强”的男子怀疑记者的身份,一再要求记者自报姓名,但又不相信自己听到的:“你骗谁啊,随便编个名字糊弄我,冒充记者是诈骗,小心判你三年两年。”在记者一再要求下,对方要求记者带着记者证到他们公司去当面谈。当问及公司地址时,对方却说:“你去某某路再打这个电话我去找你。”记者一再追问他们和华港是不是一家,对方说“谁跟他们是一家”。
  “那您是不是收了参展商的费用?”
  “我也是做展览的,我不收参展商的钱我吃什么?”
  “那是以华港建材展的名义收的吗?”
  “我们自己有建材展,我收的是我们自己展会的参展费。”
  “那您那的建材展开展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时候?”
  “谁说我收了他的钱,那他就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你问他好了,别问我。我看你今天打电话的目的有问题。你告诉他,说话要有证据,让他拿着证据来,没有证据就是诬蔑。”
  ……
  随后,记者在百度里以“北京星京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搜索,在“加工制造网”发现该公司的介绍:“星京伟业国际机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展览会主办机构,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超过四百二十个,遍及全球五大洲的三十二个国家,项目范围包括航空、电子、娱乐、餐饮、信息技术、体育及休闲、制造、市场及商业服务、出版、零售及旅游等领域。作为国际展览业的佼佼者……”这些让记者大吃一惊:“全球首屈一指”,每年举办四百二十个大型展会的“国际展览业的佼佼者”?突然感觉这些文字介绍和的确“全球首屈一指”的励展博览集团的情况比较符合,于是以其中随便一句话再搜索,果然,这段简介原属于励展,只是这里的“励展博览集团”改成了“北京星京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再仔细读这段话,发现其中还有三处“励展”未能替换干净。
  牛娜说,自从发现了自己展会被冒名之后,公司发布了公开声明,从汇款方式、联系方式、核查方法上指导参展商,以免其受骗。另外还打电话、发传真和邮件,基本上通知到了所有的参展商,颇是花了一番功夫。但是保护客户不被蒙骗,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些,很多潜在客户就顾及不到了。“从现在情况来看,我们基本所有的客户都收到了骗展公司的招商函,他们可能是按照我们的会刊统一发的传真。一些老客户会有疑虑,会打电话来问,其他的就难说了。”据了解已经有不少参展商和他们签了合同,而且有些可能已经打款。
  原来已是三现江湖
  随后,有位同事看到“星京伟业”几个字后告诉记者,这个公司在2005年、2006年分别冒用上海荷雅企龙展览服有限公司和北京双印展主办方的名义骗展已经被他曝光过两次了。“这怎么是只皮老虎,就是打不死。”
  记者随后找到了这两篇稿子。
  源起是这样,2003年上海荷雅企龙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就向本刊反映有一个“北京荷雅企龙展览有限公司”冒用他们的名义在招展,记者的同事试图和这家公司接触进行采访均被拒绝,于是直奔该公司于2005年4月20日举办的“中国北京商业零售业、连锁加盟、商用房及商铺、食品工业展览会”进行采访。采访中发现,这个“北京荷雅企龙”给参展商的招商函上的是“食品配料及乳品展览会”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和现在展会的名称不符;整个展会只有60多个展位,有人的有50来个,10余展位上都是空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展会却涵盖了喷码机、图书馆、五金制品、超市设备、饮水及批发、家用电器、化妆品、咖啡销售等二十多个行业。金罗西咖啡的一位女士咬牙切齿:我们展位费花了6万,特装花了3万,来了80名业务员,结果观众还没有我们业务员多。另一位来自一家旅游公司的销售经理在现场就哭起来了,她为参展商预定了一些机票,因为参展效果太差很多人提早回去了,预定的机票只好自己掏腰包。她说自己半年的业务所得全部贴在了这个展会上。
  2005年上海荷雅企龙展览服有限公司向北京工商局提请了注销北京荷雅企龙展览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记的要求。
  2006年7月27日,北京荷雅企龙展览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和北京星京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北京国际印刷机械及包装设备展览会”开展,而事先给参展商的合同以及宣传资料上该展的名称则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双印展”,许多参展商到场后才大呼上当。这次展会上北京荷雅企龙和北京星京伟业两家单位的关系则显得扑朔迷离。有参展商称开始是和北京荷雅企龙签的合同,原本展会是4月份举行,后来通知延期至7月27日,从四月起联系单位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北京星京伟业,到了现场就都是星京伟业的人,而星京伟业的人表示不承担任何责任。
  深圳建鸿机械设备公司的刘经理介绍,他们发现一再改时间的展会根本不是9月份的北京双印展,要求退还部分展位费,但一直跟他们联系的业务员“陈强”怎么都找不到,最后星京伟业的总经理还对他破口大骂。上海云飞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的王经理则说:“北京星京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经理在我们展位上公开说了,他们谁都不怕,这个名声坏了,将来换个名头继续做展览,在首都办展不怕招不到参展商。媒体曝光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还有参展商表示,自己因为积极争取合法权益曾受到不明身份的人的威胁警告。
  第一年是北京荷雅企龙,第二年变成了北京荷雅企龙和北京星京伟业联手,到今年则完全变成了北京星京伟业。
  据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一些骗展公司最大的法宝就是钻空子,万一空子没钻好碰了壁,就换个名头卷土重来。某一个地区,经常被媒体曝光名字,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帮人。如果说展览是个大行业,这些骗展公司则成了大行业中的一小行业,这些“业内”人都很熟了,骗人的手法经“业内人士”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共用的几招:展前精心策划“选题”,制作抓不住把柄的招商资料;招展时虚假承诺加冒名欺骗,以打折为诱饵催促尽快预订;展时出现冲突一个字——拖,拖不倒就恐吓甚至殴打。
     为何如此嚣张?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泽炎将“骗展”分为这样三类:一类是招展不力,不能达到一定规模或者其他原因,主办方临阵脱逃,参展商无法参展,也找不到主办方;另一类是主办方在文字资料上故意模糊名称、地点,言语上直接欺骗参展商,使其相信自己参加的是该行业内某一个知名度大的展会,实际上参加的是效果大相径庭的另一个;第三类是直接冒充某个知名展会的主办方进行招展,拿到钱之后逃之夭夭,使参展商无处可寻。现实中,这三种类别的界限不是很明显。
  “事实上,很多骗展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骗。”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几年前曾对媒体表示,大多数骗展的初衷并非如此。他说,自己曾在厦门针对骗展问题做过调查,很多展览公司一开始还是想把展会做好,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展览的主题或是展览公司的招商情况不好,原定的规模达不到,不能收回费用,而前期已经投入很多,主办方没有勇气承担损失,只好溜之大吉。沈院长所说的情况属于第一种,但是某些公司一年换一个行业招展,而且都是冒名该行业内顶级的展览会名称,甚至被吊销执照之后重新注册一个公司名称继续行骗,这恐怕就是“专职”骗展了。
  目前没有详细的统计每年有多少骗展事件,但是就记者整理的和知道的案例来看,一些大展几乎悉数中招:北京汽车展、北京服装展、上海汽车展、北京印刷展这些在汽车、服装、印刷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展会均遭遇克隆。最近北京华港公司高层领导颇为恼怒,因为就综合部经理胡俊梅手头收到参展商反馈的资料来看,除了中装华港的建博会之外,北京华港旗下的数十个展会也几乎全部遭遇骗展。“印刷展、石材展、光电展、家具展,你看看,一个没有落下。这也太猖狂了一点。”胡俊梅说。现在有上海和北京七八家公司分别在冒用华港在北京和上海的数十个展会名称进行招展。据她介绍,最近华港每个项目部都打电话、发传真通知了自己所有客户,提醒他们以免上当。“这严重影响了华港的名誉,也影响了参展商对展览会的信息和信任度。以后招展可能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再说了,如果展商已经(给骗展公司)交钱了,我们心里也很不好过,也不好意思让他们再重新掏钱,比如要给打折什么的,这也是我们受到的最直接的损失。”
  骗展之所以如此横行,是因为他能够以小成本,几乎是零成本获得巨额的利益。展览行业本身就成长迅速并且利润丰厚,而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展会的管理和保护相对滞后,使得展会骗子们有空子可钻;另外,参展企业对展会运作不熟悉,对展会信息不明确,缺乏警惕心也使得展会骗子屡屡得手进而愈演愈烈。
怎么办?
  那么,一旦遇到骗展,应该由哪些单位(团体)通过哪些方式来合法维权呢?总而言之,威权主体可以是参展商、被冒用展会主办方,维权方式可以通过公安、工商和司法三种方式。
  参展商是骗展行为中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参展商来讲,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向当地工商部门进行举报。但是,据北京朝阳区工商投诉热线合同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向工商部门举报的前提是你能找得到骗展公司,而且提供足够的证据说明其欺骗行为,如果该公司已找不到或者证据不齐全,那工商部门就无能为力,而工商部门的处理办法往往是调解退费。如果找不到对方,就得向公安部门以诈骗罪报案,依靠国家权力机关系统来寻找对方。如果要寻求最彻底的方法,让其不能骗了今年骗明年,或者重新注册一个名字接着行骗,以诈骗为由向公安部门报案是最有效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数额巨大(3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20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事实上,来参展的企业大多数都是从外地来的,他们人生地不熟,在当地滞留一天的成本很高,而且一般的展位费也就几千元,耗时耗力又花钱很不划算,所以一般参展商最多也就是闹一闹,并不能坚持到底。而很多骗展公司也是明白这一点,欺骗行为败露后,面对愤怒展商的法宝就是“忍”,忍过了这几天展会,展商住的酒店到期了,机票要退也要花一笔手续费,所以最终结果必然是不了了之。而且,展商来自各地,很难团结起来联名使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数额而报案。
  另外,对于第二种骗展形式来说,参展商举证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一般来讲展览会的名称并不能注册并受保护,所以谁都可以使用这个名字,况且一些狡猾的骗子往往利用展商粗心大意的弱点,在很长的展会名称上做细小的改动,是为“障眼法”: “装备”与“设备”、“国际”与“中国”、“及”与“和”、“技术”等词语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地方。再加上举办地点模糊法和举办时间雷同法,一旦需要取证,对方完全可以说,我并没有说是某某展,我只是和某某展同期举办的另一个展会而已,你拿出证据来。往往这个时候展商才傻了眼。而在展商电话咨询时,对方承认并一再强调就是大名鼎鼎的某某展,但当时哪个展商能如此有先见之明录下这些对话呢?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展览部主任鲁梦铭曾表示,在时间接近、地点接近的情况下办一个类似的小展会,并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将其取缔。现在是市场经济,只要这个展会不违反国家法律,没有欺诈行为,谁也无权将其取缔。这种说法完全合情合理,骗子们也正是明白这个“理”,展商维权的核心就在于找其“欺诈行为”的证据。但事实上是,骗子事先已经考虑好了一切,千方百计为展商的“求证”制造困难。
  相比参展商,被冒名展会主办方要维权,在操作上困难更大一些。因为作为主办方,只能通过司法程序或者通过工商部门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来告对方。众所周知,“不正当竞争”事实的判定是很复杂而且微妙的,远远不及“诈骗”来得直接和有效。其难处也在取证上,情形同参展商。胡俊梅经理很无奈地说,上海一家冒用他们汽车配件展名义招商的公司非常“嚣张”地打电话过来说,我就是要在你展会旁边租一块地方来办我自己的汽车配件展,凭什么只准你办不许我办,凭什么说我是骗子,我就是借你的光又怎么样……面对如此大规模地被冒名,胡俊梅也有些无可奈何,她从公司法律顾问那里得来的建议就是:只能以“不正当竞争”来告,但是要做好举证,这一点比较难,而且要做好不一定赢的心理准备。
  整体上来说,无论从参展商还是被冒名展会主办方来看,维权都有路可走,只要铁了心要讨个公道,骗子也无处可钻。但是,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它的行为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如果花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超过了最终维权成功的所得(即使按照最乐观形势估计),那么,恐怕只得忍气吞声了。
  曾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对养路费进行问责的公民建议书而出名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北京展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周泽表示,企业参展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它必须对此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一旦不慎上当受骗,几家参展商联合起来以诈骗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是最彻底的手段,而直接向工商部门投诉则是最便捷的方法。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展览业目前这种骗展横行的状况跟中国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时假货充市的情形有些类似。有些事情并不是完全能够利用法治、行政等手段完全解决得了的,而商业骗子也正是盯住了这一点。这时候需要一个民间组织,比如协会,对参展商进行这方面的风险教育,设立一个类似于消费者热线一样的投诉热线专门处理、调解、维权,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尽快完善起来。参展商或者被侵害的主办方单打独斗费力,司法部门、权力机关和工商部门有操作难度,这时候民间力量,或者有政府支持的民间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 上海博物馆扩容不妨听听观众意见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