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
城市化“大跃进”现象,知名地理科学家陆大道建议,中国首先应制定严格的用地标准,对城市的人均占地、耗能、用水、交通运输结构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要因地制宜地提出城市发展目标。(6月26日中国新闻网)
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抨击地方政府盲目“城市化”的新闻可以说在每一次都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想,这除了现代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为这样的言论提供传播条件以外,最主要的还是群众对地方政府的盲目建设的高度反感很容易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城市化“大跃进”运动仍在进行之中,并没有结束的意思,这种态势有越来越趋于疯狂,在这种趋势里,夹带着太多的地方狭隘利益,而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大跃进”被强制性地套上了诸如“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之类的漂亮帽子。而就是在某些地方的“城市化”过程中,违规占地、非法拆迁、破坏环境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群众和官方的对立情绪也有所增强,而在某些人看来,隐藏着矛盾的“城市化”可以被堂而皇之地冠以“政绩”的美名。
“城市化”的背景下,可以有房地产开发、小型经济开发区等项目的频繁上马,一旦有商业利益的驱动,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商人都不会放弃那些可以疯赚的利润。而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为“项目”做好“配套工程”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可能涉及到交通设施等一切可以想到的“配套工程”得到进一步“升级”,而实际上,可能只是马路变宽了、变得漂亮了,但是交通工具并没有增多;电灯昼夜通明,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陆大道曾经说过:现在不仅是省会城市,连许多地级市都在建大规模的会展中心,要来干嘛?广交会也才几万平方米的规模,但在许多地级市,建设的会展中心,丝毫不亚于即将启用的广州新会展中心,这种超前纯粹是奢侈和浪费,完全脱离了现阶段国情。
盲目追求“大”,而不切实际地搞“国际化建设”,很多地方领导者并没有考虑清楚所谓“国际化”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当然,建设热情是要有的,只是千万不要用错了地方。现在很多小城市的某些项目动辄以“全国之最”甚至“世界之最”来标榜,我想对一个地方发展稍微有点责任感的人,都会对这些“之最”产生疑问,因为在一个城市里有些基本的城市建设都没搞好,市民出行都成困难,谁还相信能够高出个“世界之最”来?
我们都在盼望父母官们能有所作为,这几年,“民生”二字频繁出现在官方的各类文件中,有些人把这两个字已经烂熟于心,“解决民生问题”也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官的口头禅,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只是在鹦鹉学舌,并不真正去践行解决之道,似乎把建“国际化大都市”当成了头等的民生问题,当然,不是你不可以去建,只是要让民众心服口服才行。
而最终的原因还是应该归结为地方执政者的政绩观念上来,因为他们习惯了用“面子工程”来欺上瞒下,对外炫耀也有了属于自己“真真正正”的资本。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父母官们可以在一些看似合理的“工程”掩盖下,任意挥霍,当然,也不会忘记从中也捞些好处。如此一来,政绩会大、腰包会鼓,汇报工作是还理直气壮,而可能就在他所管理的区域里,很多人买不起房,很多人可能连吃饭都还成困难,或许父母官们也过问了,但也许只是问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