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
肖庆国
摘要:会展专业方向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与会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在于高校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研究了会展企业需要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和高校培养会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方法,主要结论是:会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应当建立素质、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受会展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关键词:会展学生 素质 能力
近几年来,国内各地不少高校相继设立了会展专业或方向,招收了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学生,有些学校还有了毕业生,但这些会展专业毕业生在到会展企业求职时却屡屡碰壁,例如在我国会展业最为发达的上海,虽然会展人才紧缺,但不少企业却不太欢迎会展专业毕业生,而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广告、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1] [2] 这说明我们培养的会展专业方向学生与会展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会展企业究竟普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院校会展专业如何培养能适合会展企业普遍需要的会展学生?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 素质、能力与知识及其关系
(一)知识、素质、能力的界定
1. 知识的界定
关于知识的定义,人们的看法比较一致: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经验的概括和总和,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艺术等形式长期储存。
2. 素质的界定
李道苏认为:素质是指在人先天有机体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品质。[3]
刘金陵认为:素质是自然和历史赋于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潜在力量。[4]
王广宇、梁海江认为:素质是指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或事物本来的性质。[5]
李成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可以把“人的素质”简略地界说为人在生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即生理素质和精神素质, 或者称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6]
文健认为: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和身心。[7]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对素质做出如下界定:素质是人在先天有机体的基础上、受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品质。它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3. 能力的界定
关于能力的定义,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李道苏认为:能力是指人在从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水平,以及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3]
刘金陵认为: 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训或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一种行为性的东西。[4]
王广宇、梁海江认为:能力是指人们做事的本领。[5]
李成认为:能力通常指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 包括完成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必需的心理特征。[6]
唐进元、文伟军、向子华认为: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造(精神或物质) 财富的本领、技术、方法。[8]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对能力做出如下界定:能力是人们在从事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和水平以及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 素质、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
1.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基础。
没有知识的内化,人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升华,素质随着知识的积累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没有知识的帮助,人的能力也受到局限,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2.能力是素质的外在体现。
人的素质通过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外化为人的能力。素质是能力之源,素质越好,能力就越强。
3.素质和能力对知识的获取具有反作用。
好的素质和强的能力反过来可帮助和促进新知识的获取。
素质、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可以图示为图1(略)
随着知识的快速增加,一个人是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的,即使是某一个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是如此,而且一个人所学习到的知识是会老化的。但素质和能力却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生的财富,一般情况下,它们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不断提高,而且不论空间如何变换,素质(除了业务素质)和能力都始终伴随着一个人。因此,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固然不可缺少,但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比获得知识更加重要,当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其所具有的素质和做事的能力,对其所学的知识其实是不很看重的,因为素质和能力可以直接有助于工作,而知识只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并不能直接用于工作。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大学里更需要培养的是素质,更需要提高的是能力。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其对大学生的培养应在引导其学习知识的同时,把培养的重点放到素质和能力方面。
二、会展企业所需要人才的素质与能力
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方向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由于他们毕业后的去向主要应是会展企业,本研究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对会展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在问卷中主要设计了五个问题:一是比较会展企业基层员工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的重要程度,二是比较会展企业基层员工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三是比较会展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的重要程度,四是比较会展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五是对进入会展企业工作的会展专业方向学生在形象上应有何要求?(详见附一)。调查的对象选择了一家会展公司(浙江中汽会展公司)、一家专业会议组织机构(PCO,中国科技国际会议中心)、两家会展场所(北京九华山庄会展部和国家会议中心),共有50位上述会展企业的员工参与了调查问卷的填写,回收有效问卷48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 会展企业基层员工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的重要程度(括号内的分数为平均得分,满分为10分,下同)
各种素质的重要程度排序是:团队精神(9.54分)、服务意识(9.50分)、职业道德(9.37分)、诚信意识(9.37分)、礼貌礼节(9.37分)、创新意识(8.59分)。
(二) 会展企业基层员工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
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是:沟通能力(9.67分)、人际交往能力(9.08分)、语言能力(9.00分)、协调能力(8.96分)、组织能力(8.62分)、业务能力(8.56分)、写作能力(7.93分)。
(三)会展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的重要程度
各种素质的重要程度排序是:诚信意识(9.43分)、合作意识(9.24分)、以身作则意识(9.21分)、管理意识(9.07分)、自信坚强(9.05分)、创新意识(8.91分)、人本精神(8.77分)。
(四)会展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
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是:沟通能力(9.74分)、协调能力(9.61分)、组织能力(9.50分)、发现、解决问题能力(9.46分)、公关能力(9.33分)、领导能力(9.04分)、业务能力(9.00分)。
(五) 对进入会展企业工作的会展专业方向学生在形象上的要求
1.对于身高,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男员工应在1.70米以上、女员工应在1.60米以上。
2.关于相貌,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应看起来端正、达到中等及以上。
3.关于身体,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健康、体质要好。
其他提到较多的还有:热情、有亲和力、自信、灵敏等。
总结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有: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礼貌礼节、合作意识、管理意识、自信坚强、创新意识、人本精神、身心健康、形象较好;会展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主要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公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语言能力、业务能力、写作能力。
三、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方向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一)素质、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是围绕知识来进行的,忽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比较轻视实践教学。
如前所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到素质和能力方面,我们也了解了会展企业最看重的人才素质和能力,那么,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要体现这一理念,根据会展人才需要的素质、能力来设置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安排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成绩评定,也就是以素质、能力为中心来建立我们的素质、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型如图2(略)。
(二)根据会展人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设置课程
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比较重视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以素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围绕就业市场所需要的素质、能力来设置课程,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会展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应以会展企业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目标来进行。不同院校可以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调研,根据自己目标市场所需要的素质、能力来设置自己的课程,没有必要各个院校千篇一律。例如,根据本课题所做的对几家会展企业的调查所了解的会展人才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素质和能力(例如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课程可以设置,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培养了。有些素质和能力虽然可以设置相应的课程,但不能指望仅仅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就能完全培养出这些素质和能力,例如,体育课程和服务心理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但仅凭体育课程是不能完全培养出学生的这个素质的,还需要其他教学环节的配合;又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设置商务沟通和管理学这两门课程,但仅仅想通过这两门课程的讲解而提高学生的上述两种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三) 以培养会展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任务说成“河”, 把教学方法看成是“过河”用的“桥”或“船”, 教师教学挖空心思为学生“搭桥找船”, 而学生学习则不动脑筋地“过桥”或“坐船”, 坐享其成。很多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专业学习, 对书本知识滚瓜烂熟,考试成绩很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用人单位对这样的毕业生往往拒之门外,勉强聘用后也要重新训练其能力,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后才能真正派上用场。而很多学生到了用人单位工作后也反映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大多用不上,抱怨学校没有教给他们真实的本领。
以培养会展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的教法不能再在“搭桥找船”上兜圈子,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下河”, 进而在教会学生“怎样游泳”上下功夫, 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游到新知识的彼岸”,这才是注重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6]例如,在外语课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靠教师满堂讲、学生听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让学生进行说讲练习,不要怕学生出错、讲不好,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好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大胆说讲,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告知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又例如,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如何培养?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何提高?其中,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难以设置专门课程来培养,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虽然有管理学和商务沟通等相应的课程,但仅靠这些课程知识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提高这两种能力的。这些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大多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来实现。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团队,设计一些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学习团队的形式完成,然后让团队的代表在课堂上上台讲解自己的作业,教师只是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和指导,这样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自己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提高了团队负责人的组织能力,同时,在课堂上的上台讲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图3略)。
(四) 以培养会展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轻视实践教学,有些学校甚至根本不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这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必然做法。以培养会展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实践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仅靠课程学习来培养会展学生的素质、提高会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会展业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会展,可以让学生真正验证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强弱,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业务能力,这对于缩短会展学生毕业后融入会展企业的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会展学生的实践教学包括校园活动、参观、专业实习、论文写作等环节。校园活动就是在校园内参与各种协会、模拟企业、节庆筹办等活动;参观就是到会展活动的现场去观摩体验;专业实习是到会展企业中实际参与会展活动的筹备和现场服务与管理,亲身体验会展活动的组织过程;论文写作是对会展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出论文。在参观、实习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从而发现会展实际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最好安排在专业实习之后进行,并让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写作论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 以培养会展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基本上以期末考试(最多再加上期中考试)的分数为依据,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记忆性的东西,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的方式以闭卷为主,形式以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题为多。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引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为了取得好的考试分数,只好上课拼命记笔记、下课补笔记、考试前背笔记,不少学生考试得了好成绩,素质、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
以培养会展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否则,该模式围绕素质培养、能力提高所做的工作都会前功尽弃。首先,考试的形式要改变,当然可以有一定的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因为有些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但不能以这些方式为主,更多的应当是以考查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案例分析题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分析题为主。第二,考试的方式要以开放式的开卷考试为主,这种考试方式考查的不是需要背诵的知识性的内容,而是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课程成绩评定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包括平时作业及课堂上讲解的表现(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讲解质量评定学生的团队成绩和个人成绩),可以包括课程论文,可以包括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培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
总之,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方向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应当建立素质、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成绩评定都要围绕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来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受会展企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2] 张建庆.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2下):109-110
[3] 李道苏.素质 知识 能力[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4):33-36
[4] 刘金陵.正确认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辩证关系[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97-99
[5] 王广宇,梁海江.知识、能力、素质:现代教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我校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17-20
[7] 文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和素质教育[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3-75
[8] 唐进元,文伟军,向子华.知识、能力、素质内涵及其关系的研究[J].广西机械,1998(3):22-24
*作者简介:肖庆国, 1962年10月出生, 男, 1987年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会展管理, 重点是会议运作管理。 Email:
xiaoqg@zu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