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深刻影响各个行业并加速相互融合,会展行业的“互联网+”也不例外为业界所聚焦。7月3日—7月5日,中国会展财富论坛在上海举行,会展“互联网+”成为论坛热点话题。
在本届中国会展财富论坛上,重庆获“2015年度中国会展产业金手指奖最佳会展城市经营奖”,重庆国际博览中心获“2015年度中国会展产业金手指奖十大会展场馆品牌奖”。据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消息,该中心投入超过2亿元建设了智慧国博系统,除实现管区精准导航等功能外,也实现对展会的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提高展会营销的精准性;此外,会展策划、主办方等也在加速与互联网融合。那么对会展业“互联网+”,业界都有怎样的看法呢?
智慧会展重庆起航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副总经理宋薛利在论坛期间透露,国博中心打造的智慧国博系统已建成部分并投入使用,WIFI能够容纳同时在线使用的人数达到3.3万人。不过国博中心人流峰值高达13.7万,要提高智慧国博系统的承载力,投入也不小。据宋薛利透露,国博中心智慧国博系统全面建成后,投入将达2亿元。
智慧国博系统能干什么呢?在宋薛利看来,智慧国博相当于在国博中心周边建设了一条信息、数据流通的快车道,实现停车导航,展会数据收集等硬件基础和功能。据介绍,在国博的“智慧”场馆内,观展者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就可实现随时随地预订餐饮、酒店、旅游、飞机票、火车票、物流等服务。
当然,除了网上预订与支付,对面积庞大的国博中心来说,观展者尤为需要的是快速找到目的地。国博在整合平台集成基础上,还开发出营运平台,客户可享受在线预订、路径导航等一系列便捷服务。此外,还能实现定位导航,包括WIFI室内自动定位,室内WIFI、室外GPS无缝连接,兴趣目标位置的查询搜索,导航与路径指引;泊车服务及反向寻车包括车位查询,反向寻车导航;好友位置查询和移动社交,非现场用户的“APP看展”等服务。
“智慧化”的场馆内将可以实现参展者的精确导流,据国博中心介绍,“智慧国博”平台将可以收集观众的数据,只要进入国博打开WIFI,大数据收集系统就能记录观展者的轨迹,进行客流统计分析,并分析参观人员的参观路线等。
同时,展商将可根据观展者的行为,对展位的布局进行调整。“如何根据亮点适时调整,令参展人员迅速找到位置,是移动会展平台正在建设的。”国博中心介绍,国博移动智慧平台通过WIFI精准定位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根据参展人员位置,自动将相关展会、展位、位置服务等信息,推送至参展人员的智能手机或移动终端设备上,实现数字智能化伴游服务。
会展智慧化需三大平台
北京讯鸟软件公司的副总裁马文毅认为,事实上,云、大数据、互联网和会展业在内的传统产业的“互联网+”,是一个双向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有它必然的背景,比如,我国的会展需要从会展大国走向会展强国,需要把短期的效益变为长期的效益,需要把今天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以最大化的发挥。
马文毅表示,每次展会事前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每一次巨大投入之后,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并未得以充分利用,比如可以复制、推广、辐射的内容,即数据、信息和支持。
因此,在马文毅看来,会展“互联网+”的第一个要素,是一定要搭建在整体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平台之上,这是实现我们会展商业价值和产业价值转换的基本前提。同时,会展背后一定是需要顶层的计算和分析的平台,比如,小到一个几百人、大到几千人上万人的展会,不管是专业观众还是参展厂商,还是组委会在办完展会之后,可以通过前述平台,将沉淀下来的内容,提炼转化为商业价值数据。
马文毅说,讲互联网思维其实讲的是体验经济、用户参与。但过去的展会在这一点是比较粗放的,参展者在会展现场的互动、体验,可能体现在一种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也可能体现在直接交易的发生,也可能是一个很浅层次客户对展商、展会的关注、浏览和评价。这些交互、体验并没有被洞察,且很难去分析。
除了前述的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的收集,马文毅认为,会展“互联网+”还需有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云平台,能够把消费者或是用户的行为描述,比如说他关注到哪个展区、浏览什么展位、分享什么内容、做什么评价,这些内容就会形成我们最后分析的手段,“这意味着,这一次展会的落幕就是下一次展会的开始”。
让参展商找准展会
展酷网的创始人赵洋表示, 自己曾是一个参展商,由于每年公司的成本预算是有限的,常面临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真的不知道选择去承办哪个展会或会议。
赵洋介绍,公司相关部门在做监测的时候,往往无法做到针对现实的监测。因此,当公司“拍脑袋”决定去参加展会以后,发现很难找到好的供应商,尤其是跨地域的优质资源。
“我当时想如果我要创业我该去做什么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第一个就选择了会展行业。”赵洋说,创业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参展商能更加简单地找到对他来说最有效率的展会,第二个问题是能够给他提供最需要、最直接的服务。
赵洋说,会展“互联网+”就是让参展更简单,展酷网目前通过社会化的评价体系以及数据的采集,研发了一套365度展会的系统,通过数据的精准比对去寻找客户需要的展会。
比如,一个人在网上买手机,将三种手机的机型放一起,就知道手机的性能。会展“互联网+”,只要把三个展会放一起打勾,三个展会所有的数据就可真实地体现,包括曾参加过展会的用户对展会的评价等。
赵洋说,当然,会展“互联网+”是基于硬件配套设施的。在与多个场馆合作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技术,包括先进的设备,但最大的根本问题是展会期间高峰期瞬间爆发数据收集问题,这是场馆亟待解决的。
会展“互联网+” 要有跨界思维
中国制造协会副秘书长范琦表示,“互联网+”是展会的转型创新,大数据、云计算铺天盖地而来,会展业必须思考如何进行创新。
范琦说,展会仅仅依靠行业资源远远不能支撑健康和持续的发展,而创新就是要求展会与行业的发展节奏相吻合。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其他思维,都不能超越会展行业复杂的现阶段,比如,一些展会本身处在行业发展的低端产业链,走得太高大上可能不是先驱就是先烈。
范琦建议,会展业“互联网+”需要业界有跨界的思维,现在方方面面的信心支撑给予展览很多的机会,对于展览主办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展会的创新、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要用跨界思维。比如,铸造行业展会,如果单纯以铸造的工艺、铸造的材质来设计展会那注定要失败的。
在范琦看来,会展“互联网+”还需要合作,如今会展行业面临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变化极快的大背景,做好一个展会,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整合会展产业链各阶段的资源,配合互补,促进行业与互联网融合。
范琦表示,会展“互联网+”将有更多跨界企业加入产业链,因此,做好合作必须分享利润,达不到多方共赢你的合作也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