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同时流辈多上道 天路幽险难追攀
发布时间:2009-01-21  更新时间:2009-01-21  作者:陈金钹  点击次数:5164

   借用唐代伟大诗人韩愈名作《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的诗句作为本文的命题。是的,当今我国走在会展道上的流辈何止几人,而是百万以上的大军,但毕竟能登上险恶天路者能有几人?我们提倡创新、提倡思考,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我们可以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可以阅读到许多有见地的语言,也看到许多杰出的会展人在攀登天路道上的努力。
中国的会展热风逐年升温,人们似是而非地将会展业视为发展经济的神仙,它既能在天山撒钱,又可崛地拾金,是耶?非耶?人云亦云。
近两年,笔者反而冷了下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全球金融海啸可能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之时,可迫使我们去思考会展业中的若干问题。
本文记录笔者思考的若干片段,期望与同行们共同探索,祈求经过金融海啸、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会展业更加健康、茁壮。
会展城市
现在,我国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城市管理者们,都在热衷谈论建设会展城市问题。非常奇怪,为什么不谈占GDP一半以上的工业城市、产业城市或者已在全面启动的服务产业城市,而偏偏选择只占GDP 1%(全国称得上真正会展城市者,会展业只占GDP也仅仅是0.5~2%左右)的会展业称其为会展城市,是这个名称好听?还是挂上这个名称可以为城市带来巨大效益。
在国外,我们只知道那些国家、那些城市会展业发展比较好,但很少听到某城市是会展城市。我们可以称呼某城市为会展名城(如汉诺威、拉斯维加斯等),我们却不能轻易称它们为会展城市,从而贬低其它产业对城市的贡献。
进一步思考。如何定义会展城市?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会展城市?如何建设会展城市?成为会展城市之后,如何利用这个称号对社会作出贡献?
问题还有一大堆需要研究、需要通过广泛实践去追寻、去探索。但是翻阅大量文献,很少见到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反而是听到大量的赞歌,有些赞歌还送给毫无会展基础与业绩的城市。
国际化
展览业能国际化固然是好事。任何城市、任何展览会是否能国际化完全由市场决定的。不由主观意志为转移。
我们不能说有国际化就是好,更不能说没国际化就是不好。当市场迫切需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备与技术,自然会有大量国际展商参展,或者当国际市场急需购买中国产品,自然也会有大量国际买家进场。市场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我们的管理者硬销国际化。并制订标准:国际展商及买家均超过20%者才符合国际化标准。有些展览会是容易做到的(迫切需要外国设备与技术的项目),有些展会根本做不到(许多产业国产水平已相当高)。这几年,笔者亲身经历有些展会从初期国际化90%,几年后变成40%,现在连10%都到不了。同样题目、同样组织者,结果大相径庭,其原因是我国该产业的国产化水平已相当高了。
再看看国外,德国国际化水平最高,仅欧洲各国参展已解决国际化了。在美国,我们看到的是大部份展会之参展商及买家以本国为主,因为美国本身的市场容量已足够支撑他们的展会。即使是香港这个国际都会,其展会的展商与买家本港均占50%,中国大陆30%,其它各国也仅是20%而已。
笔者认为:衡量展览会质量的标准不宜将国际化程度置于其中。这对许多以服务内销市场、服务国产化产业的展会是不公平的,国际化固然好,但国际化并非绝对好(如果2008年某展会超过50%推广美国衍生工具的金融产品,好吗?)问题在于展览会的主题与内容。
支柱产业
初步算一下,将会展业定为城市支柱产业者已有十几个(不知道的数字可能更多),再细算一下,这些城市中会展业所占城市GDP的比例均小于2%。城市领导者们的心我是明白的。他们全心全意支持会展业、支持会展工作者。但是用支柱产业这么一个如此沉重的词汇是否合适就值得研究了。
会展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是我国的创造。问题在于一个城市的经济是多元的,多元中能顶天立地、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绝对不会是会展业。会展业是为其它产业服务的,没有其它产业也就没有会展业(个别城市例外,如拉斯维加斯、澳门),从概念上是主仆关系,从逻辑上亦不恰当。
当然,所有会展工作者都希望会展业成为支柱产业,这样政府会有更多支持,政策倾斜会更加明显,我们还可以成为城市的主人。
问题是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盲目的拔苗、理想主义的口号无助于我们脚踏实地的努力
联盟
这几年来,笔者见证无数城市之间、协会之间的所谓建立联盟签字仪式。它有珠三角的、长三角的、东北的、也有跨区域的。有的协议是年年在签,此后将一纸公文锁在柜子的,明年再签过。
真好玩,如果说戏如人生,这些戏却距人生甚远。
真正的情况是近邻城市会展业的竞争相当剧烈,谁都想将展会留在本市、谁都想本市会展业壮大。能互补吗?能互相支持吗?难上难,这就是笔者早年解读“基因是自私的”的原因。不久前深圳市领导希望与香港合作,搞“一展两地”。此事已议论多年,实情是深圳希望香港能将展会同期也在深圳办,而香港也希望深圳的展会同时在香港办。你看我、我看你,你等我、我也等你,几年过去了,依然各自营生。
城市之间的合作空间是有的。在展馆建设未一轰而上之时较容易,今天稍具规模的城市都拥有现代化展馆,各家门前雪已积得很厚,那有闲情去管别家的霜。
合作很难涉及实务,只能是经验的交流,因此笔者建议少搞些所谓的签字的仪式,骗人也骗自己。
论坛
近几年,一听到论坛有些害怕,桌面上摆着的邀请函几十封,有国际性的、有中央一级机构举办的、有媒体的、有区域性的、也有地方性的,甚至有些是企业的。
确实,论坛两字名字很好听,《荀子·王霸》曰:“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盛者也。”它说明设论坛时必须有主题、有方法、有所指,并应以达到参照的目的,且观其效果。
而我们的论坛众多,往往为设坛而设,议论多属泛泛之谈,缺乏针砭时弊的课题或者提供给业者的善方良药。
笔者并不反对搞会展论坛,但可否合而办之,如全国性可否合作只办一个,区域性的论坛也必须针对问题举办。当前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危机迫在眼前,会展业受挫已是事实,但至今为止,本人未曾见过哪一种论坛集中讨论这场危机!反而许多论坛仍然在歌功颂德。是耶?非耶?请读者自辩。
会展财富
会展业确实是一种财富,它不仅存在于会展业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其所服务的各种产业。
就会展本身而言,它并不能成为致富的最有效工具。它比从事房地产、工业制造,甚至零售、餐饮业的投资差得很远。就财富本身而言,投资会展业并不是一门最好的生意。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哪一家银行愿意为会展项目融资,反而我们可以见到伤痕累累的展馆建设。
会展创造财富是存在的,它存在于城市之中、存在于其所服务的产业之中,当然会展工作者们只是在其中找一碗饭吃而已。(当然有人可以吃得好一些,更多的人尚在挣扎之中。)
过多地强调会展财富容易让人误解,以为会展业者都是追富者,以为这个行当容易赚钱。非也!请多听听主办者们的心声,他们的社会责任、承担风险和辛劳工作是社会上许多人见不到的,见到的只是场面而已。
会展研究
近三年来,我国的会展研究工作超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也超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这是从参与研究的人数和发表的研究文章而言。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期望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指导意义的会展理论。
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具备200多个现代化展馆,每年举办4-5千场展览会,从业人员早已超过百万。但却没有一个正规的研究机构,基于财务的原因,、即使已建立的研究机构也不能聘请与集合若干高质素研究人员,因为机构本身需要为五斗米折腰。正因此,现在写论文者、从事资料收集分析研究者多数是个体的、自发的,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大部份研究成果多数停留在“论”与“文”:有观点、有创意,但缺乏足够的数据与案例支持,如此状况,我们的研究一定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要向前跨越必须寻求新的动力与资源。社会科学院、商务部的科学院以及其它研究机构能深层次的介入吗?
展馆建设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近期的若干动向还是迫使笔者要多费些气量。珠海要建展馆;广州开发区要自行建馆;沪宁在线已有上海、南京、苏州展馆;无锡也已动工;深圳觉得十一万平方米不够大,要再建一个20万平方米展馆,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信息络绎不绝地传来,有些找上门希望给予意见。我本能的反应是不要再建了。
到底是我国的会展市场大到现有设施不够用?还是什么原因,深思一下,还是地方利益与名誉做怪。您有我也一定要有,反正大部份展馆都在亏,多我一家亏也无所谓,只要我有就行。
我呼吁能不建新馆尽量不建,反而鼓吹已建成的展馆进行功能改造。我们的各级政府和投资者要对人民负责,所有扔在土地上的钱都是老百姓千辛万苦奋斗出来的,看看美国的金融泡沫我们能不反省吗?有钱留下,我们下一代还需要利用这些财富去求取国家更大的发展。
冬夜
这篇文章要写下去还会很长,想理清楚的问题实在太多,如果读者觉得可读性高,有机会再写续篇。
人老了,如同冬夜。一生中,在滨海渔村、在荒山野岭、在雪山脚下、在云贵高原、在黄河边、长江源头、也在繁华都市渡过冬夜。冬夜让人冷静、冬夜的思考是深刻的。如今的世界经济危机难道不也是冬天吗?
在冬夜里,更盼望大地回春,盼望生机勃勃的春天。是的,趁此冬夜,让我们检视会展业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当新的春天来临时,我们下一代将会更加健康地昂首挺胸向前,未来是光明的、未来属于他们。天路虽险,他们必能攀上顶峰。

上一篇: 产业处于不同时期的会展营销策略分析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