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一专多能:会展类专业解读
发布时间:2013-03-07  更新时间:2013-03-07  作者:  点击次数:3585

2013年“中国会展教育发展10年论坛”落下帷幕,2004年开始招生的“新兴”会展类专业也已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中,开设会展类专业的高校,已经从最初的23所高校,发展为如今的55所,而在“上海世博会”、“上海旅游节”等系列大型展会顺利开展,在“迪士尼”项目箭在弦上的今天,“会展”专业已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会展类专业的发展,经历了始招、改革,如今许多高校不单单培养供职于各种会展公司的人才,而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外语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希望从会展类专业走出更多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多种能力的“通才”。

  “大会展”的前世今生

  会展引申指围绕特定主题多人在特定时空的集聚交流活动。广义的会展是会议、展览会、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的统称。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等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世界博览会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

  会展类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工商管理(会展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会展策划、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实务运作流程,具备会展组织与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从事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岗位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类会展商务管理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国内的会展类专业起步较晚,2004年为国内会展类专业始设年,会展类专业招生伊始,大多数高校将会展类专业在各大类学科基础上开设,主要以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类专业、旅游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和少数原创专业为基础。

  在2013年“中国会展10年论坛”会议上,明确了会展类专业应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下属学科,明确了会展类专业的定位。

  通识类教育打好基础

  如果说会展类专业的发展,是在不同的学科基础上逐渐成形的,那么是不是不同学校的会展类专业所学课程差别就很大呢?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胡平告诉记者,虽然每个高校对于会展类专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对大一、大二新生的培养,“通识类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逐渐取得了共识。“由于会展类专业还没有十分成形的专业课程体系,所以在前期对于学生的通识类课程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打好基础毕竟是今后发展的保证”。

  以华东师大为例,华东师大在2009年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实践办学的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定规律,比如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通识类教育培养计划。“一些经济类、管理类的课程,包括对于外语的学习,我们都抓得比较紧,因为这些都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学生无论是在专业的学习还是在今后的从业,都会觉得‘缺了些什么’,其实,缺的就是那些经济和管理课程的基础支持。学生想要‘飞’起来,就不能缺少经济和管理这两个‘翅膀’。”胡平形象地说,学校曾经将七、八门专业课开设成“双语教学”,但经过实践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后将“双语教学”改变成“全英语授课”,并增加了相应的师资投入,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学生把基础打好。

华东师范大学会展经济管理专业2009届学生王秋媛告诉记者,回顾自己的大学四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大二的通识课程。“我们会学习很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等等,这类课程覆盖了大一、大二的学习内容,当时觉得可能用不到,但是现在在实习单位,就觉得这些都十分有用。经济基础的知识自然不用说,会展离不开和经济打交道,其次管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更加有效率地去面对客户、去做事。还有外语的学习,由于很多优秀的会展企业都是外企,所以如果英语出色的话,无疑在沟通上是一个极大的优势,也会给自己加分”。

专业课着重培养“一专多能”

  “会展策划、会展组织与管理、展示设计与制图、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商务谈判等课程是会展类专业主要学习的课程,我们在大二下半学期开始教授这些课程,大三主要是专业课的学习。”胡平说,曾有很多人问他会展类专业学什么,他的回答总是那一句“什么都学”。胡平告诉记者,会展类专业和会展业之所以被称为“大会展”,还是由专业和产业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即和会展专业交叉的学科、产业很多。“这就造成了会展类专业必须‘什么都会一点’,比如现在信息化程度高,很多会展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那么‘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这门课就非常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学生学习过就会对信息系统有概念,不会在今后从业的时候无从入手。”胡平表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呼应了大一、大二的“通识类课程”。

  “以我的理解,会展类专业不应只局限于会议、展览,会展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专多能的通才。”胡平透露,自己的观点正在得到更多高校的认同,“包括华东师大在内,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走这样一条路,因为会展业本身就和多种学科和展业交叉,所以培养通才的趋势是必然。”胡平告诉记者,以华东师大为例,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如果发现自己的兴趣在于和人沟通,则更适应于传媒公司的工作; 如果自己对于计算机感兴趣,则可以考虑网络建设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选择是多元的。“但是不管你的兴趣在哪里,英语和计算机能力,都必须掌握好。”胡平强调。

  丰富的实践机会锻炼能力

  联系和交易功能会展孕育巨大商机,具有联系和交易功能。会展的联系沟通作用非常明显:联系量大、联系面广、联系效果好,因此会展可以向会展组织者、参展商、观众提供彼此联系和交流的机会。胡平告诉记者,通常在短短几天的会展期间,参展商往往可以接触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大部分客户,可能比登门拜访等其他常规方式一年甚至几年所接触的客户还多,由此可见,实践对于会展专业的重要性。胡平说,华东师范大学在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会提供许多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学校开展模拟的会展活动,学校拨款支持,学校还专门在课程设置中加重实习和见习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去各大企事业单位实习,体验真真切切的会展业”。

  王秋媛告诉记者,自己大四的毕业实习在慕尼黑展览的项目组进行,时间也比较长,主要负责前期准备和展商服务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事情不去做,不会知道所谓的小事情也会有困难。”王秋媛说,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组织过多次校内模拟展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本身,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印象很深的是体育文化用品展,学校提供场地和资源,我们会有学生代表和AdidasNike等知名的体育用品公司洽谈,并且从前期准备到布展,都是我们自己完成,在展会结束后,我们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发展前景乐观学生就业不受专业局限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很少有正规科班出身的:从前做平面设计的,如今改搞会展空间设计; 从前做企业管理的,现在从事展会管理。这些从业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毕竟专业底子薄,专业性稍弱,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也了解不够。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假如一家展览公司中绝大多数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势必造成展览公司资质差,展会水平普遍不高。作业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由此导致展览总体水平低,无论是设计、创意,还是服务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于相对是新兴的专业,供需关系还未到一定的成熟阶段,所以就业情况还要通过分析更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而定。”胡平坦言,自己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把学生的就业方向瞄准了类似“500强”企业和大型国企这类“大腕”。“传统意义上,会展专业毕业生都是做‘卖方’的,提供服务为主。我认为现代新兴的会展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可以放在以企业为代表的‘买方’,毕业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企业也需要了解行情的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了和谐的供求关系”。虽然今年是华东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的首届应届毕业生,但是胡平显得信心十足,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进入一流的企事业单位工作。

  高科技的发展,会对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会展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变化和变革,展览和会议其实都可以探寻信息化的发展之路。会展经济不单单是依靠展览,而是一个集合技术、思想、理念的交流平台、汇聚平台,也因为有了这些支撑,会展则可能形成品牌,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会展活动。胡平说,未来的会展业一定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结合得更为紧密,那么毕业生今后的“出路”无疑更为广阔。

  如今长三角地区的会展高等教育领先于全国,明显超出北京、广州等会展中心区域。上海、杭州、南京3市有16所高校设有会展专业,占全国的60%。无庸置疑,上海随着世博会的预热和“迪斯尼”项目的展望,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教育中心,会展业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力”和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展类专业都会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学生选择从事“大会展”,成为“通才”的同时,也带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会展业快速发展 成都酒店业投资趋热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