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会展业人才教育与市场需求存断层
发布时间:2012-05-21  更新时间:2012-05-21  作者:  点击次数:3697

  如今,随着会展经济的兴起,会展人才教育的话题不断升温。近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合作,在国内首度开设纯英式教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学位课程,以培养高端的国际化复合型会展专业人才。正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北京,在人才教育方面是否需要融入更多海外元素?这种全盘西化的会展教育又是否能够适应国内的环境?

  不可否认,目前正在发力会展经济的北京和上海都面临着会展人才资源的短缺,但有关专家称,目前的问题并非是多设几个专业教育就可解决。目前北京会展行业的人才供应存在断层,真正专业的人才不少,但很难融入目前的会展行业。

  海外教育重在借鉴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开设纯英式会展教育课程的消息发布后,记者联系到了该校的招生工作人员。据了解,该学位课程专门培养会展领域具备专业资质的人才,包括会场选址、人群控制、人员配置、市场营销、舞台设计、背景音乐及会展赞助等一系列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该校毕业生的就业起点和薪水也较理想,也可填补上海会展人才空缺。

  在采访中,有从业者表示,同为国际化都市的北京,是否需要专业人才教育方面更纯粹的西化呢?也有人认为,全盘的西式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国内会展行业,就如同海外会展公司在国内开设业务也需适应本土一样。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他告诉记者,其实北京的会展教育在国内一直走在前列。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的会展专业为例,其在专业课程方面吸取了海外会展业的精华部分,但并不是纯西式教育,这种模式适应国内环境。

  对于起步较晚的国内会展教育,借鉴西式教育更是一种快速进步的方式。刘大可被称为中国会展教育的创始人,并与同事创立了二外会展专业。据刘大可介绍,在二外会展专业设立之前,他研究了美、韩、德等国的会展教育情况。据了解,德国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专业于1986年设立,后与慕尼黑、法兰克福等会展公司有合作协议,学生实行半工半读。美国则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了会展教育。广泛借鉴海外教育经验的模式,让毕业生在会展行业的起点更高一点,如行业协会、国家会议中心、国中青等旅行社。

  教育与行业的沟壑

  尽管目前国内会展教育逐渐升温,但与之鲜明对比的是会展人才在会展行业的占比不大。记者调查了北京5家会展与策展公司,其员工多为市场营销、网络、传媒、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月薪在50008000元不等,至于高官层,会展专业的人更少,会展尖端人才在北京很少见。除了二外会展专业或旅游研究生专业外,其他院校的相关毕业生在会展行业的发展空间并不够。刘大可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和会展行业匹配度还不够,很多会展企业老总甚至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会展专业人才。

  无论选择全盘西化还是借鉴式的教育模式,如果对专业的界定不明确,培养出的人才也无特色。刘大可认为,目前会展行业门槛低导致行业发展参差不齐,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都有限,他们的员工素质肯定达不到专业的人才标准,而他们往往影响了这个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的会展行业还存在一定的价格竞争现象,会导致服务意识的缺失和员工薪水的降低,从而导致专业会展管理人才另谋他业。

  因此,会展人才教育的关键似乎不是如何引进多么高端的项目,而是填平人才输出与行业间的沟壑。至于会展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何种素质,刘大可也给出了他的答案,首先要“会动脑”,要明白自己所学行业的规律,如果连会展行业的发展规律都摸不清,何谈管理?其次是“会动手”,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会议、展览的组织者不仅需要知识的储备,还要懂得接待、服务的流程,更要有实操经验。最后是“会学习”,会展业是新兴产业,每时每刻都有变化,专业的会展人才必须要跟上形势,方可把握大局。

 


上一篇: 会展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引热议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