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闭幕式将于10月31日举行,有媒体称“后世博”旅游热率先在北京点燃,世博会闭幕后,有“变形金刚”之称的北京馆,有望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重建,其中珍贵展品将一并亮相。这个点子是很不错的,虽然说世博会时间并不短,但是由于人多等各种原因,没去过北京馆的也是大有人在,在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看看世博会的北京馆,也可以大饱眼福。“后世博”经济需要旅游与会展的完美嫁接。
中国人在探索中找寻适合自己的会展经济模式,比如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发展成为“世博园”,它是全球惟一的在会展后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向“旅游主题公园”发展的博览园,辐射了整个云南旅游业。现在世博会就要结束了,世博经济如何延续,北京馆移植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不失为一个创意,北京馆在高科技的打造中变身“鸟巢”、 “水立方”、天坛、国家大剧院,让游客兴趣盎然。它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重建不失为“新京味”的一个标识。
“后世博”经济也好,“后奥运”经济也罢,都是会展和旅游结合,现在奥林匹克公园周边的酒店就把酒店入住和“鸟巢”、“水立方”、玲珑塔的游玩结合在一起作为吸引会员加入的一个砝码。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洛克珠宝城也想把自己的买家和“鸟巢”的游客结合一下,寻求消费一体化,而珠宝城附近的全聚德已经成为奥体公园游客旅游的一部分。想到了就做到,奥运经济圈和世博经济圈就是不同景观不同业态的嫁接组合。
尽管现在上海世博会闭幕式的门票已经售罄,但是以后来世博园观看的游客不会再像闭幕式那样火爆,“后世博”经济要想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常态常新,外地游客也不会像世博会期间这样火爆,“后世博”经济要想有生命力,也需要像“水立方”那样,逐渐转型成为当地市民常态的休闲场所。
场馆的运营发展需要因地制宜,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来自美国职业大联盟亚特兰大勇士队的经理——泰德·特纳把这座体育场的北端彻底拆除,原来可以容纳8.5万名观众的体育场,变成了一个4.5万座的棒球场。从1997年开始,这里就成了亚特兰大勇士队的主场。资料显示,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由于悉尼人口数量不足,运动场馆数量远远大于人口需求,许多场馆破产了。尽管当地政府、企业和民众正在努力使众多的场馆得到利用。但是,奥林匹克公园每年吸引550万人游客,这些游客都是免费参观。雅典情况更糟糕,由于赛前一直在赶工程进度,无暇考虑场馆赛后利用,每年雅典的奥林匹克场馆给希腊制造1亿美元的黑洞。
国外的教训可以参考,经验是不可照搬的,“后世博”经济关乎场馆的利用,“后世博”经济关乎不同景观、多种业态的巧妙组合,北京馆在奥林匹克公园重建,这是“后世博”经济的亮点,这样的亮点才是有创意的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