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阔别8年的全国制药机械暨南京国际制药机械博览会(以下简称药机展)再一次移师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800家企业将南京国际博览中心6六个展馆挤了个水泄不通,展览面积达8万平方米。当地媒体在报道中称,药机展重返南京,是对其过去8年中会展软硬环境提升的一次综合检验和最佳褒奖。
对于很多注重会展经济的城市来讲,药机展能否光临,已经成为衡量当地会展举办和接待能力的重要标志。据介绍,由于药机展展览规模大、展品极具特殊性等原因,因此对于展览场地以及道路交通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是要满足数十米超长车辆有足够的调度空间,其次是能够快速分流。根据主办方——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仅第39届(2010年)春季药机展展品运输车辆就高达1040台,如果没有足够规模的场地,根本无法完成车辆调度。
与其他流动性展会相比,药机展无论是从展览规模、品牌影响力,还是从展览经济的综合拉动来说,都走在了市场的前列,以至于一些展览理论研究者和地方政府予以高度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药机展成功运营的市场经验正在成为一种模式,被众多的展览公司借鉴和效仿。
据了解,自1991年6月10日至15日于天津国际展览中心举办至今,药机展已成功举办了39届,展品涵盖西药、中药、生物制药、动物药、保健品和部分日化品、食品生产企业所需的各种设备和药用包装材料。
有研究者认为,药机展最初的成功,虽然与内需及1999年医药管理新政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最终凝聚参展商的是主办方的优质服务和展会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这一点,在金融危机期间举办的展会中已经有所校验。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南昌举办的第38届药机展国内外参展企业达638家,观众近6万人次(其中包含来自近50个国家的海外观众),现场签约额超过7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制药装备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对制药装备行业的影响,远不如2004年GMP认证后的市场萎缩。据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材料显示,受1999年GMP强制认证带动,2001年至2004年期间,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出现了特殊的、短暂的、高速的增长。短短几年内,全国制药企业为通过GMP认证,投入改造资金高达1500亿元。在此背景下,2004年参加第27届(2004年春季)药机展的企业达到951家,成交额达10亿元。
然而,随着GMP认证结束,以及5年漫长的轮换周期,中国药机市场大幅萎缩,一些企业被迫改制、重组、合并。由此,药机展规模也随之受到影响,参展商、展位数量和成交额也都一度出现下滑。
3年前,记者曾在郑州举办的药机展上采访得知,多数企业在经营最困难的时候,仍然选择参会。用他们的话说,只要挺过这个坎儿,前面就是光明大道。因为只有在药机展这个营销平台上展示,才能证明企业的品牌和实力。
虽然从媒体的报道中,记者很难找到太多关于药机展的信息,但在业界,被誉为“巨无霸”的展览已经渗透到了药机行业的灵魂深处。有人说,主办方对于媒体宣传的低调和对客服的高度重视与创新,恰是药机展影响力形成的基础。
对于这一点,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并不否认。用该协会的话来说:“展商是我们的客户,更是我们的朋友,彼此之间需要的是良性互动。”比如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采用延长报名时间,采取分次、分期支付展费的方式,减少企业参展的资金压力。
值得欣慰的是,在金融危机中,药机行业又迎来了第二个GMP认证的轮换年。5年前辉煌的历史,像精彩的话剧一样在南京上演。统计显示,金融危机下的这届药机展交易额高达8亿多元人民币,仅比2004年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