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2006年第1期将发表陈泽炎的文章,谈对2006年的12项展望与期望。主要内容是:
(一)宏观方面:
(1)会展热度,将持续走高。
这主要表现在诸如:会展城市、展会数量、展馆建设、教育培训、会议论坛、媒体出
版、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
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大连、厦门、威海等一些不同级别的会展城市都在本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列入了会展经济发展的内容。在2006这起步年里,许多会展城市的政府都会力求“有所作为”。
据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的估算,2005年全国展览项目数量已经接近4000个。由此推算,2006年展览项目肯定会突破4000这个“关口”。
展馆建设方面,尽管中央不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但是由于已经在建和规划设计的展馆数量与面积仍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2006年展馆的扩增具有很大的惯性。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种称之为“会展地产”的投资类别正在兴起。甚至出现了“做展览不如做地产”的说法。
教育培训方面,现在已有为数众多的中专、高职、大专、大本,甚至研究生教育在以会展为“专业”或为“方向”。2006年就将有数量可观的学生毕业。市场需求的检验将是严峻的。此外在职培训,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会展策划师”职业资格培训为主线,已经在一些城市起步。但是,“会展策划师”的提法和定位似乎不如上海“会展师”的提法和定位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而且取得了“师”的资格是否就能被业内认可,还要在2006年内进一步接受验证。
2005年,有关会展的论坛、峰会、研讨、评奖等活动已经“方兴未艾”、“高潮迭起”,同时又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这就如同展览项目的状况一样。在2006年,恐怕依然还是这种态势,因为年初之时已有显露。但是,只要市场尚能接受和容纳,这种局面就还可能存在下去。
会展媒体亦是如此。2006年肯定还会有新的会展报刊、新的会展网络加入进来。结果造成好的稿源更加稀缺和珍贵。
当前,节庆活动正在紧跟展览活动掀起热潮而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在2005年11月的“第二届会展经济论坛”表现得很突出。据说,每年全国节庆活动的数量远远超过展览。由于节庆活动的社会影响面和群众参与度都大于展览,所以对其调控的紧迫性也将重于展览。
(2)管理思路,会渐次明朗。
在2005年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办公厅曾对全国会展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完成了调查报告。我们期待在2006年,中央领导同志能够对此报告有所批示并传达下来。2005年1月曾有吴仪副总理对展览工作进行演讲。同样,2006年我们也希望直接听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
商务部作为全国会展业的管理部门,在2005年表述了一些管理工作的思路,即:制订会展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抓好100个有影响的、有自主品牌的展览会,做好会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协同有关部门进行会展协会的酝酿与组织等。我们希望2006年对这些工作思路有进一步的跟进措施。
在出展方面,中国贸促会作为国务院授权管理全国经贸出国展览的部门,于2005年7月提出了《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我们希望在2006年这些《办法》不但得以贯彻执行,而且其对出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也要及时地显现出来。
(3)政府展会,仍有待转型。
政府型展会,仅商务部参与主办的就有大约30个。其中比较著
名的譬如广交会,在2006年将迎来第100届的盛会;厦门“9.8”洽谈会也将迎来10周年的纪念。此外,上海工业博览会从2006年起升格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这表明政府型展会将继续获得强大支持。
但是,政府型展会的改革方向也早已明确。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12月2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只要各级政府抓具体经济项目的内在冲动没有消失,作为促进经济载体的政府型展会,在2006年是难以做到转型的。如果在2006年能够进行一些探索和试点,譬如从政府直接操作转向政府购买服务,则是一种积极的作为。
(4)上海世博,步入新阶段。
如果说2005年以前算是日本世博会的阶段,那么从2006年开始就将属于上海世博会
的阶段。2005年12月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获得国际展览局通过;吴建民连任国际展览局主席,这些都是筹备阶段的利好消息。从2006年开始到世博会开幕,还有1500多天时间,筹备工作良是巨大的。但对会展业界来说,我们不仅关注世博会的本身,而且更关注在筹备过程中上海会展业的相关发展。譬如,上海世博集团对上海会展资源的整合,更具竞争力的国有会展集团的形成;以及建设世博会新展馆后对现有外资掌控展馆所产生的影响等。
此外,2006年5月1日,沈阳国际园艺博览会将开展,并为期半年。这是属于专业性的世界博览会,类似1999年的昆明花卉博览会。2006年的沈阳园艺世界博览会,无疑对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一次良好的“热身”。
(二)中观方面
(1)业内组织,能以下促上。
业内已经注意到,2005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他们已经积极开展了活动。譬如,全国工商联会展商商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外贸学会的会展专业委员会等。此外,在2005年出现的区域性会展城市会议,地区性会展联盟会议、各地会展协会(会展办)联系会议等活动形式,在2006年还将会进一步活跃起来。在全国会展业协会迟迟建不起来的时候,上述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无疑将能够发挥一些以下促上和催生全国性会展协会成立的积极作用。
(2)会展研究,在开始起步。
丰富的会展活动实践为会展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2005年出现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4)》和《中国展览业调查报告(2001—2003)》,前者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编写,后者由商务部研究院主持完成,对总体上了解全国会展业情况,提供了有用的资料。2006年有关的报告还会发布,估计质量将有所提高。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已经明确提出,2006年要开展会展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政策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着力解决和回答实践中的实际性问题。此外,一些业内人士,包括领导、学者、教师、记者和企业家,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会展的理论研究进展。2006年的会展理论研究不但会有一个良好的起步开局,而且能够较好地发展下去。
(3)统计评估,正逐步展开。
2005年见诸于会展媒体的关于展会评估的文章、报告,开始多了起来。譬如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对上海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调查统计,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对东盟博览会的评估分析等。
可以预见,2006年对展会评估将有一个新的发展。评估的概念将细分为:统计、分析、诊断、咨询等多个环节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展会评估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成为客观、公证、公开的第三方评估,并且逐渐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4)服务认证,可得到发展。
所谓服务认证是指进行ISO-9001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这是提高会展工作的服务质量,使其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保障措施。2005年内,宁波、安徽、苏州等展览中心先后接受了ISO-9001的认证检查并获得通过。这对于提高其工作水平,扩大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会展组织单位的ISO-9001认证进展还比较缓慢。随着会展竞争加剧,“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必将深入人心。由此估计,在2006年这方面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
(三)微观方面
(1)品牌展会,影响更扩大。2006年,一批品牌展览会将会继续扩大影响。特别是商务部关于树立100个品牌展览会的计划如果实施起来,品牌展览会就将更加引人瞩目。譬如2006年的北京汽车展览会、北京机床工具展览交易会、上海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与车辆展览会、上海家具展览会、广州灯具和建筑照明展览会、广州美容美发博览会,以及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厦门、成都等一批连续举办,已成气候的展览会,都会在培养品牌,发展品牌方面都将取得积极的成果。
(2)外资进入,势头很可观。
前几年外资展览公司主要是以合资建展览场馆,然后移植自己的品牌展会项目,作为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主要方式。但从2005年开始,外资采取收购中国展会和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显得非常突出。2006年,这种收购和合资的势头还会继续发展。同时,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也将随之兴起和深入。此外,2006年外资展览公司还会对区域性的一些会展城市及其展览项目更加感兴趣,甚至开始行动。由此,我们需要主动地、深入地加强关于中国会展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研究。以及做好对会展经济国际合作发展趋势的研讨和分析。
(3)外出办展,进一步发展。
在外资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同时,中国的展览也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走出去。2005年7月,中国贸促会在德国纽伦堡成功地组织了“亚洲消费品展览会”;2005年9月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组织了“中国家电、汽配、五金、卫浴展览会”。这代表着中国会展业开始走出国门,也是中国会展产业正在逐步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标志。2006年,这两个展览会还将接着办下去。此外,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BICES),已经计划在2006年将此展会办到中亚地区,以借助在北京的办展经验组织企业扩大出口。
(4)骗展事件,恐难有减少。
尽管2005年《中国贸易报》“会展”周刊等媒体不断披露有关骗展的消息。但在2006年,这种骗展的事件未必就能减少。这是因为产生骗展的诱因并未消除。当前,由于成立展览公司的门槛不高,由于展馆吃不饱的居多,由于市场激烈竞争对企业营销的压力,都使得各种展览会尽管多而杂,但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加之我国展览管理的法规尚不健全,行业管理尚不到位,以及市场环境和诚信氛围都有待进一步的净化和提高,所以无论是主动骗展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想办成展会),或者是被动骗展行为(当展会办不下去时就卷款脱逃),都将有存在的土壤。
(四)总体展望
当对2006年中国会展形势进行总体展望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依据以下14个方面进行考虑。这14个方面是中国贸促会万季飞会在2004年发表的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即:
在宏观层面(主要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就是要为展览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具体可以包括:“政府退出”、“立法管理”、“制订规划”、“执行政策”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在中观层面(主要对于中介组织而言),就是加强对展览业发展的引导协调,具体可以包括:“成立协会”、“建立标准”、“实施统计”、“组织培训”、“实情调查”这五个方面的工作。
在微观层面(主要对于展览企业而言),就是努力提高办展质量和办展成效,具体可以包括“正确选题”、“积极营销”、“努力创新”、“树立品牌”、“广泛合作”这五个方面的工作。
可以认为在2006年,上述14个方面的工作都将会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不过像产业规划(发展战略与管理办法),政府职责(政府办展与产业保护),展馆建设(合理布局与提高效益),行业协会(克服壁垒与协调合作)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于涉及体制上和深层次上的原因,在2006年内恐怕还是难以解决的。正如本文前述中国会展业正处于“量变在积累, 质变待突破”阶段的说法,可以预期的是,2006年的中国会展业将继续前进着。一个中国会展业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必将在不久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