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莹:会展企业要摒弃“拿来即用”的用人观
发布时间:2019-06-10 更新时间:2019-06-10 作者: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海莹 点击次数:74096
前段时间,在会展业内的某一教育论坛上,一位会展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坦陈,会展企业并不乐于招聘会展专业的毕业生。话音未落,一片愕然:如果会展企业都不“稀罕”会展专业毕业生,那么会展专业将何去何从?如果所学专业不被市场认可,为何还要就读会展专业?如果会展专业不复存在,行业研究又将走向何处?对于这些问题,会展业内用人各方意见很难达成一致。
笔者认为,这类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会展专业,很多专业都面临尴尬境地。可以说,这种尴尬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对高级人才需求激增,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有记载显示,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推动本科以上教育从职业技能型转向研究型。然而,发展至今显现出并非所有专业都适合研究型教育。也就是说,针对这一现实层面,有关部门应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和战略突破口。
纵观当下,首先,从重在实操的职业教育到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会展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会展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在重视理论研究的本科以上教育阶段,仍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会展教育应当向介于职业技能型和研究型中间的应用型教育方向发展。
其次,会展企业应当摒弃“拿来即用”的短视用人观,重视人才教育的持续性。笔者曾在《会展教育新认识》一文中提出,企业人力资源部根据职能需要应从“招聘人才”向“培养人才”转变。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个人的岗位教育和培训,实现个人岗位技能的提升,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及融入,通过1至2年“企业再教育”,具备不同高校教育背景的个体就会初步显现“普通员工”和“可储备人才”的区别,综合能力和可塑性强的个人便会脱颖而出,成长为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可以提前至高校教育阶段,与应用型教育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提前发现具有成长潜力和成长价值的可塑型人才,通过持续性培养打造稳定的储备人才队伍。
最后,作为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矛盾主体,学生应当具备正确的个人发展观。从院校毕业到进入社会工作,多数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目标并不见得很清晰,往往容易把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混淆叠加在一起,误将入职岗位与职业成就挂钩,造成理想定位与实际情况的巨大落差。孰不知,“金融家也是从点钞开始的”,如若不然,为何院校开设“金融专业”而非“金融家专业”?也就是说,作为个体,应当具备正确的发展观,在不同的岗位历练中确定发展路径,实现自己人生的发展目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教育非短时之功。希望会展教育能够学以致用,会展企业能够重视人才培养,会展专业毕业生能够脚踏实地、修身求进。唯有三方合力,才能实现院校专业人才与市场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