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中国会展教育青黄不接
发布时间:2007-11-19  更新时间:2007-11-19  作者:本站作者  点击次数:3674

  会展论坛一边是各地的会展公司疾呼人才奇缺,另一边却是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无门。庞大的需求市场与错位的供给市场之间产生了矛盾,在需求主导的供给市场,谁才能真正担起会展教育的重担? 
    目前,中国会展教育已经呈现出多方趋势,但真正能够为会展业输送人才的机构并不多,会展教育体系尚未完善。应该由谁提供会展教育服务?谁在享受会展教育服务,他们应该做什么?会展教育应该是什么类型的教育? 
    中国会展教育产业中,谁是谁的谁?理清市场三方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定位,对整个会展教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这系列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系主任刘大可。  
    学历教育亦有区分 
    记者:目前国内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一共有多少所?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这些学校具有什么特点? 
    刘大可:据不完全统计,开设会展专业或者提供会展课程的高校已经超过66所,其中,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普通高校本科会展专业14所,其余为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专业或者以专业方向的形式提供会展课程。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其中上海地区最多。 
    这些学校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公办民办高校齐头并进,国内国外合作办学特征明显。从开办会展高等教育的主体来看,公办高校约占四分之三的份额,民办高校约占四分之一,当然也有“公办民助高校”以及“股份制高校”等其他形式。除此之外,“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非常明显,来华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其二,涉及领域宽,多学科嫁接。从目前已经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看,涉及学科非常广泛。从课程设置看,目前各高校提供的会展教育中,主要以会议、展览的策划和管理为主,其次为展示设计,装饰搭建以及服务接待方面的课程提供较少。其三,普通高校较少涉足,职业学院发展迅猛。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目前大约80%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专科学生;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左右,而且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普通高校仅仅在成人教育系列招生。真正涉足会展教育(包括设置专业、提供系统课程)的普通本科高校目前不足20所,这些高校的会展教育大多数是从旅游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记者:业内常有会展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说法,你如何定义高校会展教育?你认为高校会展教育目标和性质应该如何定位? 
    刘大可:首先,我个人认为,会展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至少是以偏概全。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高校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高等学校——指主要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我们常说的大学,通常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另一类是职业高等学校——指主要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包括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两类学校的区别为: 
    第一,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专业和招收数额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限制,除了少数著名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学生毕业成绩合格以后能够获取学士、硕士或者博士学位; 
    第二,职业高等学校的招生专业和招收数额受到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限制,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自主性比较高;学生毕业后只有学历证书,没有学位证书; 
    第三,职业高等学校在没有能够录取到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录取,生源层次相对较低。职业高等学校吸收私有资金办学较多。 
    不同类型的高校,教育定位和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普通高校的会展教育应该定位于“推动会展行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既要为会展企业输送人才,也要为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与此同时还要为行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输送人才。这种定位决定了普通高校的会展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技能型”的,学校既要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当然,娴熟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是会展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而职业高等学校则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应该定位于“为会展行业发展提供熟练的工种”,这就决定了职业高等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两类高校的职能定位应该有所不同,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是互补的,因而对高校会展教育的定义不能一概而论。 
    不可缺少的短期培训 
    记者:除了高校,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由相关机构和大学联合举办的短期培训班,和高校教育相比,培训市场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刘大可:短期培训市场是“广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不管哪行哪业,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 
    短期培训主要有三类,一是机构内训,主要是根据企业需要“量身定制”的;二是不同机构集中在一起的“公开课”,主要是针对行业的热点问题进行培训;三是职业资格认证,主要是根据一定的职业从业标准展开的培训。 
    中国会展短期培训市场虽然近2-3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目前依旧水平不高,很多培训机构都是“捞一把就走”,除了国家贸促会和美国IAEM联合推出的CEM(注册会展经理)等少数培训班目前尚能够持续以外,绝大多数会展培训都中途夭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要问题是缺乏师资,很多培训因为师资不好,导致学员感觉“上当受骗”,学不到“真东西”;其次是外行搞培训,许多培训机构对会展行业理解不深,“只抓热点,不抓基础”,哪行赚钱就培训哪行,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经验;最后是行业领域宽,缺乏标准,很多培训机构通常根据自己对会展业的理解以及邀请的讲师状况而调整课程,从而导致培训的随机性大。 
    记者:高校会展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由于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会展教育知识的掌握,多数学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你能否举例说明高校教育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刘大可:“高校会展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由于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会展教育知识的掌握,多数学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这种看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是对高等教育不了解的表现。 
    其实,国内国外一样,几乎所有的教授都不具有长期的在实业界从业的背景,但你不能因此而断定教授们都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教授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而不一定先当企业家,之后才能教企业管理;或者先当公务员,之后才能教公共管理。 
    在我看来,教授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通常包括:社会调查——通常以课题形式从事大量的社会调查,从而对人才需求、行业运行、企业管理等状况会有比较直观的理解;产学研研讨——通过与从业人员的对话、研讨可以掌握大量信息;历届学生的回访与交流——学生毕业后的感受以及遇到的新问题通常可以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信息来源。 
    我认为,提高学生素质的含义是多层面的,绝对不能简单等同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因而,高校提高学生的素质,要从校风建设、师资建设、学科建设、学术建设等立体的层面来着手,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概括的。 
    会展教育亟待升级 
    记者:和西方国家相比,当前中国的会展教育处在哪个层次上?中国应该向西方国家的会展教育学习什么? 
    刘大可: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会展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发展速度非常快。因而,要客观看待中国会展教育和国外的差距,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在很多学科领域中,中国和国外的差距非常明显。作为一种惯性思维,很多人在谈及会展教育和研究时,常常谈到国外如何发达,国内如何落后云云。实际上,就会展领域的教育和研究而言,无庸置疑,国内外是有差距的,但这种差距远远没有许多人印象中那么大。首先从会展学科本身的特点看,没有太多的“高、精、尖”学问,很多都是实际操作性的东西,易学易懂;其次,从世界范围看,会展教育起步普遍较晚,美国、德国等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的会展教育也大约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会展学科体系同样不完善;第三,从中外交流看,许多华人在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会展教育,他们常常来往于国内外,国外最新的教育信息随时可以传到国内;最后,从目前从事国内会展教育的师资状况看,大多数都是年轻学者,外语水平高,而且不少都有在国外考察、留学的经历,对国外会展教育有较深的理解。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当前的会展教育,虽然同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盲目崇洋的观点并不足取。 
    至于中国要向西方会展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很多发达国家会展教育中,一方面,有的跟企业合作比较紧密,从而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多;另一方面,不少学校还投资建设了模拟实验室,把一些需要实践的课程放在“实验室”来学习。除此之外,很多西方国家的高校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而不像我们很多高校那样,只是进行简单地“知识灌输”。其二,科研方法和思路。在会展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很多教授会把其他学科中最新的知识应用到会展研究中,如目前的信息经济学、体验经济等都是在会展研究中比较热的区域;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强调实证分析,很务实,很强调方法的科学性,而不像国内的很多会展研究成果那样,只是谈谈观点而已。 
    记者: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西方的会展教育市场主要是由谁埋单?根据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会展教育方面,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应该主要采取哪种方式?
    刘大可:关于埋单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在西方的高等教育中,主要是由政府和学生两种主体埋单;会展机构培训和会展公共课培训,主要是机构埋单;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则主要是接受培训的个人埋单。 
    关于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问题,我认为,不能把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简单分离开来。学历教育中要包含技能培训的功能,当然技能培训也不可能全部由学历教育来完成,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的提高,要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师傅带徒弟、“干中学” 等多种途径来完成,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不能静止地把技能培训推给某种主体。

上一篇: 房价借“房展会”“三级跳” “三宗罪”谁来治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