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究竟谁更需要国际会议
发布时间:2018-03-09  更新时间:2018-03-09  作者: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会议》杂志总编辑 王青道  点击次数:5165

究竟谁更需要国际会议?如果放在三十年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中国科学技术基础薄弱,需要引进更多国际会议来促进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这就不难理解,从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的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全中国只有一家专业的国际会议服务机构(PCO),而且就设在中国科协内部。然而近十来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国际会议的人和机构当然也就与以前不一样了——不知道比那个时候增加了多少倍。

要想知道谁更需要国际会议,就得先知道国际会议有何价值。

国际会议也是会议,只不过参会者的来源更为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更具国际性、全球性而已。国际会议同样也分为三类,一是政府会议,二是协会会议,三是企业会议及活动。

国际会议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参会者价值

“参会者价值”是会议价值的基础。所有的会议都得有人参加,换句话说,对参会者有价值是所有会议成功的基础。会议组织者之所以能够召集到那么多人,让会议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会议组织者能够充分理解参会者的诉求,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运作,让参会者获得他们想要的价值。“参会者价值”可以有:学习、观点分享、讨论、社交、业务及激励等六个方面。

组织者价值

“会议组织者”就是会议的召集者、协调者、策划者、运营管理者,甚至是执行者。对于那些规模小、复杂性不高的会议,“组织者”可以兼顾上述各种角色,但对于中大型会议,尤其是国际会议,由于参会者来源复杂、嘉宾规格较高、活动安排高度叠加等原因,上述角色只能分散到多个机构来完成。国际会议通常有主办者、承办者、协办者、执行者(PCO)等。会议组织各方都有自己不同的诉求,不过一般而言,主办者、承办者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他们协调利益相关方,控制会议进程,完成会议目标,给参与各方带来更多他们想要的价值。“组织者价值”主要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传播价值、学科或行业价值等。

目的地城市价值

会议总是要在某个地方举行的,这“举办会议的地方”就是会议目的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议目的地”是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因为城市,尤其是中大型城市通常会具备更好的举办中大型、高端会议及活动的基本条件,比如国际国内交通、会议展览及活动场地、酒店及餐饮设施等。几乎所有会议目的地城市都欢迎不同类型的会议及活动,因为它们可以给城市带来别的方式很难带来的“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传播价值等。对于目的地的会议供应商而言,会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

会议市场价值

先有会议,而后才有会议市场。会议市场是会议繁荣昌盛的一个结果。会议与会议市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会议促进了会议市场的发展,会议市场的发展又反过来提升了会议的品质。会议的市场价值,指的主要是会议作为一种市场行为给中下游服务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

我们不妨从规模、层次、影响力、消费带动性等几个角度,在量级上将会议分为两类,即中大型和中小型、高层次和中低层次、较高影响力和一般影响力、较高消费和一般消费等。一般而言,国际会议都处在第一个层面上,这也正是国际会议比一般国内会议更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不同发展时期,人们对国际会议的诉求有着很大的差异,或者换句话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国际会议的需求正变得愈发强烈:

参会者

国内的参会者更愿意与国际同行交流观点、切磋技艺、对接业务;

组织者

政府、协会、企业愿意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的交流与互动。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提升,很多机构开始尝试搭建自己的全球会议平台,发出自己更加强烈的声音;

目的地城市

不满足以往作为自发性会议目的地的被动地位,主动出击,与中央政府、国际组织、品牌企业等形成合作关系,或者引进高端会议,或者自创会议平台,以满足城市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加经济收入、发展会议产业等方面的需要。

上述分析,更多地是从理论上、逻辑上展开的,而在现实当中,国际会议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先说国际政府间的会议。

从历史看,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需要通过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关系事件来加以印证,而在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中,高端国际会议则是这种印证的最佳呈现方式。实力变化,座次需要重新排列,而用会议的方式来排列座次,直观而有效。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高端国际政府间的会议将在中国举行。

一个复杂的情况是,国家的崛起总是与城市的发展壮大联系在一起。重要国际会议在凸显举办地影响力、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所有人都会发现,举办了重要国际会议的城市,比别的城市显得更加扬眉吐气。

其次是国际协会会议。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会议”,主要是指国际协会会议,即国际协会在全球各国巡回举办的年会。在中国,“国际会议”是与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其举办数量很难直接反映市场的真实需要。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每年在全球举办的这类“国际会议”高达一万个以上。照理说,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全球所占地位,每年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的数量应该逐年快速上升,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ICCA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举办“国际会议”84个,2008年为294个,2016年为410个。即便是2016年的410个,这个数字只占全球“国际会议”总量的不足5%。以这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很不吻合,更与中国全球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国际会议”的审批、申办比较复杂,不仅涉及外交,还与协会管理、会议市场运行等有关。总而言之,人们对于“国际会议”不断增长的需求,无法有效转换成市场方面的结果。我们只能看着“国际会议”的曲线涨涨落落,而很难改变最后的结果。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分析,最需要“国际会议”的一方是城市,其次才是会议的主办者、承办者、参会者和供应商。城市需要“国际会议”,看重的主要是会议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比较尴尬的事情是,虽然城市掌握了很多有利条件,包括资金等,但其优势却很难直接延伸到主办方、承办方、参会者,因为经济杠杆在那里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最后是企业的国际会议及活动。

企业会议及活动是会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国际会议及活动的发展是高度市场化的,是会议市场上供应商收入的主要来源。笼统地说,国家、城市、会议市场供应商,都需要国际会议,但他们的侧重点不同:国家、城市更想要的是会议的影响力、传播力效果,供应商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收入,而企业会议及活动的主要贡献点只在于后者。

国际会议的复杂性,绝不仅仅体现在申办流程上、接待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上,更多地体现在面对“国际会议”这种特别的工具、平台的时候,不同的群体所表现出的复杂态度。这种复杂性显然对于中国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不是很有利。这可能是中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不会持续太久。但愿是这样。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应该有越来越多国际会议愿意来中国举办,那就请相关各方多做一些积极的工作,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简单而顺利。


上一篇: 储祥银:会展产业集聚区对产业链服务功能完善意义重大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