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真迹展怎成了“大忽悠”
发布时间:2016-07-11 更新时间:2016-07-11 作者: 点击次数:3871
京城艺术爱好者可能注意到了,西方艺术大师越来越爱到北京扎堆儿了。5月初,西方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亮相中华世纪坛;5月底,“毕加索走进中国”艺术大展在位于东三环的山水美术馆开幕;上周末,“遇见橄榄树下的雷诺阿”全球巡展在798艺术区启动,又一位印象派大师驾临。
、如此重磅接力,令人目不暇接。不过,当这些被封为“十年难得一遇”的大展褪去奢华、热闹的浮色后,露出的底色却不那么美妙。正如有参观者吐槽:除去记得花了一百元大洋,啥都没看到!
吐槽 门票贵,作品名气低
“百元门票的确有些贵,但还是想来感受一下大师原作,谁让他是世人皆知的毕加索呢。”上周末,参观者黄伊娜和几个同伴兴冲冲跑进山水美术馆,欣赏“毕加索走进中国”大展。
不过,近两个小时的观展经历并没有给她留下愉快的回忆。“说好的八十多件真迹,绝大部分都是版画和陶瓷,毕加索最有名的油画为什么只有区区三四件?”平日里就喜欢到798艺术区“流浪”的她直言,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艺术自媒体人“吐槽帝梁克刚”观展后更是大为光火:“我们老百姓是不懂,是没看过,但是你不能拿这么水的东西过来,又卖这么贵的票。明显是商业行为,还偏偏挂着公益的名头!我们这里人傻钱多,也不能这样忽悠吧?”在他看来,展览明显缺乏真诚,“要不是装上画框,还以为是谁随便勾几笔的草稿呢。”
“除了几张并不能代表其典型风格的油画,根本无法展现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更谈不上全面或局部了解他的艺术风格。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这个展览是怎么形成的。”艺术评论家奚耀艺说。对于票价同样在百元的世纪坛“印象莫奈”展,奚耀艺更是直斥,这种以影像为载体,配上音乐和文字的展示,“跟艺术展览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能让‘热闹’替代了欣赏原作。”
大家的吐槽相对集中:一是门票贵,要知道国内艺术展一般是免费参观;二是作品名气低,含金量低。不过,也有反对声音。“80元看场电影你不觉得贵,花上七八十元看毕加索的几十件真迹,就嫌贵了?说得不客气点儿,咱们国人还不习惯为看画展花钱。”一位艺术市场分析人士说。
山水美术馆推出的毕加索大展,对外宣称83件真迹估价约10亿欧元,依此计算投入成本六七千万元。有投资就要追求回报,但不能以牺牲品质为前提。“展览办成这样,完全是让大师形象在中国毁了的节奏!”有网友感叹,作为参观者陷入两难:要么质疑自己的欣赏水平,要么质疑大师的绘画水准。谁点出问题谁就是脱下皇帝新衣的那个小男孩。
幕后 民营机构成豪展金主
曾几何时,想要不出国门就能邂逅西方顶级艺术,人们只得眼巴巴盯着公立美术馆、博物馆发善心般地偶尔推出一个半个“大师展”。诸如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大展,201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名馆·名家·名作》特展,无不汇集了毕加索、雷诺阿等西方艺术巨匠的杰作。十年换得一次重逢,用“望眼欲穿”来形容并不为过。
如今,这种“饥渴”状态似乎正在得到缓解。“毕加索走进中国”大展,共展出83件毕加索真迹作品,涵盖其早、中、晚期的油画、版画、素描、手稿、雕刻、陶瓷等多种艺术形式;“遇见橄榄树下的雷诺阿”同样豪气冲天,共带来与莫奈齐名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10幅风景画、3幅静物画、32幅人物肖像画。如此短的时间里,接连与两位大师邂逅,难怪不少人惊呼“幸福来得太突然”。
与早些年不同,这些展览的背后,公立机构已渐渐隐退,推手换成了那些手握重金的民营艺术机构。无独有偶,“毕加索走进中国”“遇见橄榄树下的雷诺阿”的出资人都是土豪地产财团。
任何一场外表光鲜的豪展,都离不开重金打造。有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举办一场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展,大多得投入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这些年西方经典作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囊中羞涩的公立机构只得退出,而这也正好给了民营新贵涉足的机会。”奚耀艺认为,举办豪展对一些急欲提升品牌形象的机构来说,不啻于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策略。
与公立机构立足公益性不同,这种由民间资本主导的大师展,大多要以门票收入、赞助和衍生品销售来收回成本。因此,它们对参观人次有着不同寻常的渴望。事实上,山水美术馆已经从中收获不少实惠。由于展览采取的是预约观展模式,馆方很容易统计参观者流量。据馆内工作人员透露,每天有近千人进馆参观,而这一数字是此前馆内任何展览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其执行馆长孙越也承认,这场展览极大地提升了美术馆的影响力。
艺术市场分析学者季涛认为:“不管毕加索大展选择的作品如何,由民营企业出资举办美术展览,做了政府因人力、财力限制而无力做的事情,还是应该予以鼓励的。”在他看来,同样是毕加索的原作展,两年前在国博好评不断,如今却板砖横飞,“如此现状真实反映了当下公立展览馆与民营机构运作展览的区别。”
探因 “接盘侠”欠缺专业
奚耀艺分析,毕加索存世作品有两三万件,不仅众多博物馆、美术馆有藏品,不少私人手中也藏品颇丰,花心思攒一个像样的展览并非难事。那么,豪展“接盘侠”们为啥频频露怯呢?
“其实就是不专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直言,“从国际美术馆系统来讲,没有任何一家会做这样的事情。如果要大规模去做一个艺术家的展览,必然会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即便是面对毕加索几张简单的作品,也会很认真地对待,不会做成一个噱头。但凡做成一个噱头,都不是美术馆该做的事情。”在他看来,这样的展览不可能让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解渴。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型展馆举办规模较大的国际借展,一般要提前一两年对展品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开始布展。据了解,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曾举办过一个有关中国的“走向盛唐”展,专业策展团队前后耗费了6年时间。而山水美术馆此次展览从选定方案到实施,前后仅3个多月,这对一家成立未久的民营美术馆而言,多少太过冒进了。
尽管大呼“上当了”,奚耀艺也承认,这几场大师展在娱乐性、趣味性方面下足了工夫。不像公立展馆那样冷冰冰的摆放,而是对展墙作整体性设计,比如定制45度角的板墙构造;展区设置VR(虚拟现实)互动体验技术,人们可借助设备与名画走得更近……
国内参观者一方面对艺术大师的作品满怀渴望,一方面又不甘于只接触皮毛。这是西方艺术大师展需要面对的考题。“由于欧美经济形势不景气,海外有很多优秀的展览特别想进入中国,借此谋得收益。这时就看国内那些舍得投大钱的金主们,是否有眼力去甄辨展品的优劣了。”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