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处在信息流、人流前沿会展业将面临哪些机会和改变?9月9日晚,酒店哥哥总裁许锋在做客由中国经济网会展中国频道和会展微信社群“会展人微广播”共同打造的《会展涛客》(Expo Talk)栏目时,对互联网+下的会展业发生的改变和机会进行了深度解析。
互联网+下的会议和展览冷热不均?
许锋表示,通过他多年来对会展业的观察,发现展览业中说互联网+的,不如会议圈子里热闹。但无论会议还是展览,真正从传统跳出来做互联网性质的新企业的不多。从其它行业杀进会展业做互联网服务的反而多一些,尤其是为会议业服务的新互联网公司要多一些,以北京、上海、深圳的企业居多。他本人现在所服务的酒店哥哥,就是一个会场搜索、比价、预订平台,客户直接在平台上找场地,向酒店的会议室询价,然后直接成交,他们不从中拿佣金。
展览业和会议业相比较,要稍封闭一些,玩家少,寡头多,主办机构集中在北上广深和成都、重庆、青岛、武汉、郑州等一二线城市。而会议则明显不同,北上广深,杭州、成都是领先的会议目的地和会议主办机构集中地,但仍然有海量的会议、活动分布在其它众多城市,只是不为人所知,但在当地还是十分活跃,这个可以从每个城市的四五星级酒店数量便可推断出来。
互联网+对于会展业已经产生了哪些比较明显的影响?
许锋认为互联网+首先是把参会者参观者、观众、展商、媒体的胃口吊起来了。似乎没有一点新的互联网的东西,做个展览找个会议就没有新意。在这个过程中,使参观者和参会者同时成为参与者和体验者。在会展活动中,大家不愿意只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参与,而是愿意互动,愿意发表见解。但目前展览中应该说做得还不够,而有些会议,尤其是IT行业、金融、技术行业、培训教育的会议,做得要好一些。
第二,现在的互联网+,更多地集中于发布(会议活动展览)、网络推广、报名注册、现场签到、会后(展览后)的统计分析。其他的做得深入一些的很少。也就是说,会展业的互联网+,仅仅涉及到了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大家觉得还不解渴。
第三,即使是有互联网+的服务,还没能做到让主办机构、承办机构、参会者、展商、观众满意。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一些主办方,尤其是展览主办方担心数据外泄,担心展商资料、观众数据被偷窃,因此心理上本能地拒绝,这导致了整个展览的互联网应用只是隔靴抓痒,装门面的多。
第四,会议有些新的气象,一些主办机构,尤其是民营公司、外企、媒体、一小部分社团,愿意采用互联网新技术来提升会议的管理效率。他们更愿意接受新东西,愿意尝试新技术新方法,愿意为客户创造新体验,当然,他们也担心数据的问题。
第五,吸引到了外面的VC,因此出现了一小股创业、创新(潜台词是颠覆传统企业)的小小的热潮,这集中在会议的注册签到软件和会场搜索预订两个领域因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烧钱、拼谁的家底厚、拼谁跑得快这样有点儿不可思议的竞争。但反过来看展览,就没有这样的新创企业在这方面多烧钱。
互联网+还没有对会展业产生根本性影响?
“互联网+,对于会展业,过热了吗?还是需要加把火?”许锋认为,互联网+没有过热。看这么多展览公司、这么多会议公司,都相安无事,说明互联网+还没有对这个会展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除了新创公司和外面的进入者来提供新服务外,更多的需要传统企业自身改变,自身发展适合本企业适合本行业的基于互联网需求的服务(新服务或服务升级)。会展行业需求很特别,没法标准化,能标准化的只能是一小部分环节,因此会展行业必然是O2O,线上到线下,做不到纯线上。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进入者,来把一部分服务一些环节从我们的手里拿走,但我们把他们视为抢我们饭碗的门口的野蛮人。
互联网能打通会展业产业链吗?
对这个问题,许锋说答案是:不能。会展产业链上有会展业管理机构,其中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相关部门。会展活动组织又包括各种展览公司和行业协会、媒体等。会展场地提供包括场馆租赁与现场工作。还有工程、代招、运输、广告、媒体、网络等会展配套服务。而这其中作为会展场地提供方的会展中心要做到信息化还有很远一段路要走。究其原因第一,竞争不够充分,也就没有动力去给自己找麻烦(信息化工作量很大),第二,效益普遍不好,业主都不情愿拿钱出来;第三,领导层没有这个急迫感。而招商、招展 找观众,组织展览中的会议、技交会、论坛,划线、搭建,进车,清洁,安保,监控、撤展,垃圾清运,鲜花租赁、器材租赁、人员导流等等,只有一部分是可能做到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但大量的供应商、搭建商根本没有这个实力来配合做移动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于会展业可能的创新机会有哪些?
许锋认为,互联网+对于会展业还有很多创新机会。这其中分两种,一是现有的,已经有了的。不管规模如何,体验如何,市场覆盖率如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至少在提升体验这方面还有得做。二是资本,或者是创业者还没看透还没想好的细分市场。可惜的是,因为不是2C,所以用户基数不是足够大,外面的资本外面的聪明人也就看不上会展业。但他个人感觉滴滴、饿了吗、百度外面,e袋洗这类服务走俏,给人的启示是:会展领域还有很多的创业机会。
除了场地和注册报名签到这两个容易想到的细分市场外,还有:租赁(器材、家具、鲜花)、人员(演艺、礼仪、销售代表、迎宾、接送、讲解、翻译、主持等)。还有针对展览和会议特定需求的酒店客房预订(跟携程、去哪儿不同的团房)和付款,在展览注册签到方面也有空间。
互联网+下的中国会展业还处在试错阶段?
许锋指出,现在全国第年举办的展览会才8000个,而会议是巨大的,北京一年会议大概25万个,这样粗粗地推算下来,全国的会议数量是百万级的,哪怕其中百分之五的比例能用到真正的互联网技术(尤其是适用于移动端的),就有足够的量。满足这些会议用户、会议参会者、会议参展商的需求,可能是很大的市场机会。所以,在他看来,互联网+与其说对会展业,不如说对会议业来得更恰当一些。
许锋认为展览数量有限,主办机构数量有限,对这些有限用户的新技术开发,可能是投入和产出是不匹配的。而会议市场巨大,他更看好会议业里边的互联网+。
许锋认为从互联网+阶段来看,我们只是在尝试、试错阶段,还没有进入到深挖的阶段。当然,新创企业风险确实很大 尤其是今年8月以来,据说VC手里的钱也紧张了,因为股市、新股暂停,他们没法退出,就没有新的资本可以投入。
会议业的互联网+,哪个环节的空间需要更好的开发?
许锋认为会议业中需要开发的首先是需要大量人力,其次是效率低的(慢的),再者就是价格不透明的,这是参展中涉及的三点空间。会议业里的接送、礼仪、现场签到都涉及到很多人,在这方面有很然的开发空间。会议业里:会议的发布、推广、报名缴费、会前会中会后的信息的准确的推送(而不是一个大文件,不是一个链接),因此,这个开发也可以试试。
“互联网目前在会议行业中目前遇到的最大阻力和困惑是什么?”许锋表示,互联网目前在会议行业中目前遇到的最大阻力和困惑:最大的阻力来自两个,一是主办方总是担心数据(其实数据对于很多互联网公司也是垃圾,没有什么价值,但互联网公司要拿数据,这个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的。斯诺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是大家都想着免费,因此不愿意付钱,被免费给惯坏了。
有业界人士表示“展览业的互联网+有没有可能由会展网站/行业媒体/组展机构来部分完成,他们本身有比较多的展商、观众资源,围绕这个打通搭建、礼仪、酒店预定等环节。而且和主办单位他们也有比较好的合作关系,或有机会部分实现,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但许锋认为,这种同床异梦的“合作”很难实现,联盟也永远不靠谱。还有就是选定行业题材的取舍,这是另一个范畴。
许锋表示,互联网的特点是解决了人“丑陋”的地方,比如人是懒惰的,因此有了顺丰、有了申通快递,有了百度外卖;人人是贪图便宜的,因此有了淘宝,有了携程;人是喜欢发声的,因此有了微博;人是喜欢窥探他人的,因此微博就有粉丝。最后借用一句:没有泡沫,谁会创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