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题访问
节庆活动需要“走出围墙”——专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副主任卢晓
发布时间:2013-10-29  更新时间:2013-10-29  作者:  点击次数:5798

  卢晓: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节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副主任,上海市人才紧缺工程“会展策划与实务”考核项目咨询委员会专家,高级会展管理师,高级会展业职业经理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

  东方早报:节庆活动已在国内遍地开花,但很多是“野蛮生长”,对此您如何看?

  卢晓:节庆,顾名思义,就是“节日庆典”的简称,专指在特定时间里有主题的公众庆典活动,其实质在于欢乐。但在我国许多地方,节庆组织者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谛,节庆陷入了“经济门”。在狭隘的“经济效益”和“彰显政绩”驱使下,不少地方政府忽视了其社会文化功能所带来的更具意义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实际营造的欢乐气氛和文化内涵远远不够,节庆活动成为少数人的“独角戏”,常在“自娱自乐”。

  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过度强化通过节庆活动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商业上的事情,与节庆不能简单画等号。节庆办好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得以提升,游客自然蜂拥而至,聚拢了人气,消费力必定强劲。尝到甜头的赞助商、相关企业也将纷至沓来,财气必会随之而来,这应该是一个有效互动、良性循环的过程。

  东方早报:如何提高节庆活动的质量并使之具有可持续性?

  卢晓:许多大型节庆活动生命力不长,关键原因在于主题的选择和运作模式上。主题一定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有民众基础的;市场化运作是前提。

  自进入21世纪,我国的节庆就开始提倡市场化运作,希望摆脱政府主导的垄断局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节事运作之路。十几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够理想,还是多数处于政府主导、政府出资包办的境地,亏空大于盈利。

  市场化运作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出资,国际上的经验是,在资金的筹集上,政府支持一部分,大部分靠门票和赞助获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要对节庆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公众的意愿、喜好,节庆的客源结构来自区域以及消费水平,没有科学的市场调研就无从下手,找不准目标市场所在。现在国内节庆市场大多存在官员和政府热衷,而公众淡漠,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的出现根源,就在于缺少群众基础。

  东方早报:长三角会展节庆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卢晓:长三角的会展业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节庆活动的数量也居于全国前列,这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在节庆特色方面,基于城市的特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特征。上海的节庆活动具有大气、时尚、与国际接轨的特征,与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声誉相匹配,国际影响力较大,也为上海这一世界城市的形象增辉。杭州政府抓住“休闲”与“旅游”的融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休闲”城市的理念,打造“东方休闲之都”,致力于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目前,多元共生型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格局形成,为杭州发展会展业和节庆活动带来更多的机遇。

  长三角的会展城市已经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每个城市都从市情实际出发,发展适合本城市发展的会展模式,但在合力共赢上尚待提高。如何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区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与难题。

  东方早报:杭州西博会提出打造“没有围墙的西博会”。“没有围墙”意味着开放,这对会展节庆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卢晓:杭州独有的“分会场”会展模式对外省市而言,值得借鉴和学习其中的办节、办展的理念。当然,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文化精神,如何在借鉴和学习之上走出自己的路十分重要。

  从狭义上说,会展是有“围墙”而且需要“围墙”的,它们在展馆、会议中心里举办,专业展会只期望专业的观众,对普通公众来说也不具吸引力;会议也一般具有学术性,需要安静的开会环境,不期望被打扰。对“节”而言,“没有围墙”的意义则更为重大。节庆从围墙中走出来,走进大众生活,才是办节的真谛。

 


上一篇: 长三角会展业一体化主体在于企业——专访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过聚荣
下一篇: 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永立潮头——专访山东舜和国际酒店总经理陈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