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题访问
民俗专家斥庙会商业化:摊位费太高 只好卖肉串
发布时间:2013-02-26  更新时间:2013-02-26  作者:  点击次数:5077

    朝阳区孙河乡的苇沟是片不起眼的小地方,出了村,对面是在建的一大片别墅,“何时拆迁”已成村民们的问候语。

    历史上苇沟水网密集,是进京重要通道,富甲一方,五虎棍、响鞭在京城花会中威名赫赫,然而,随着各家都是独生子女,年轻人大量进城,传统已渐行渐远。想当年,五虎棍全打下来需几个小时,要打折一大抱白蜡杆,如今,75套已残缺不全,剩下的只能靠老人们的记忆来拼凑了。

    像许多传统与未来激烈碰撞中的村落一样,苇沟人也有些困惑,他们既向往明天,又惋惜过去。

    这里依然顽强地保留着村里人自己组织的花会,虽然只是大年初七上午几个小时的表演,可许多节目在城里已看不到了。比如中幡的“过梁”,把几十斤重的中幡用脚踢起来,靠鼻梁接住,稍差半分,便会幡倒人伤。

    这么高难的节目,就在广场上观众的包围中表演,只有站在叫好的人群中,你才能体会到那份实实在在的紧张、惊喜与参与。而这,就是传说中的年味吧?当城里人只能在报纸、电视里过年,例行公事地想起“二十三,糖瓜粘……”时,这里保留下鲜活的民俗。

    民俗,一定要走进博物馆吗?一定要变成呆板的仪式吗?一定要在规矩的“围城”中传承吗?在苇沟庙会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为此,《北京晨报》专访了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

    民俗不应成为教条

    北京晨报:春节已过,可以想见,明年春节时又会有一大批民俗专家出现在媒体上,重复一遍今年讲过的东西,这种嘴上的民俗意义何在?

    高巍:这确实是个问题,现代人是在电视、报纸上过春节,民俗本是从人们生活积淀产生出来的,而非几个教条,更没有什么“正规”、“规范”之说。这是很尴尬的局面:一边是媒体连篇累牍,教人们怎么过节,另一边却是最新统计结果,50%的人明年不打算去庙会,75%的人认为庙会就是商业推销。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落差?

    高巍:说明在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上出现了问题,并非有机联系。所以年轻人只好玩邪的,追捧《忐忑》这样的“神曲”,而老年人则沉醉于翻旧账,大家各过各的,自然也就没年味了。

    我认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失误。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缺乏基本认识,不知道它真正宝贵的地方是什么;另一方面,对时尚的东西又不肯正视,只看到它离心的一面,迟迟不肯接纳。两边都不接地气,让民俗变成了空洞的说教。我觉得,这样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很危险,不应继续下去了。

    吸引力究竟是什么

    北京晨报:民俗本应是鲜活的,为什么会失去了吸引力?

    高巍: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民俗对现代人是否有吸引力,与中国对世界是否有吸引力,与北京对外地人是否有吸引力,在内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那就是你究竟创造了什么。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的地位,并非其经济地位,关键要看其文化、精神和理念。传统中国文化为什么有吸引力?就是因为她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比如道家的“和文化”,比如敬畏天地、感恩精神等。

    北京晨报: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是否也构成了这样的吸引力?

    高巍:确实如此,但对爱国主义不能狭义地去理解,不能将其浅薄化。爱国主义还应包括更普遍性的一些东西,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延续了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即坚忍不拔、胸怀宽广,这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许多东西不要概念化,要避免虚无缥缈的误区,孙中山先生当年谈爱国主义,就是把民生、民权等放在一起来论述的。

    高巍:文化要繁荣,关键在开明

    概念化源于生搬硬套

    北京晨报:民俗成了教条,原因何在?

    高巍:源于生搬硬套,把它当成招牌用,将其硬性地套入斗争哲学中,背离了我们传统的“和文化”的语境,这怎么可能有明天呢?斗争哲学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我们的文化环境不一样。

    北京晨报:怎样才能走出这样的困境?

    高巍:主要靠两种办法,要么放手让民间去办,回归民俗原本的自由、自发状态,比如传统花会,曾经形成了一套自主发展的模式;要么将其视为民生保障,政府来埋单,今天生活水平提高了,民生保障不能还停留在温饱层面,应更多关注人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如果两方面都缺乏作为,就会像一些庙会那样完全商业化,变成假冒伪劣的销售平台。

    北京晨报:今天许多庙会确实只剩下小摊了。

    高巍:其实也有一些花会表演,可大家很难看到。加上摊位费太高,大家只好都卖烤羊肉串,因为利润高,有特色的东西反而挤不进庙会,商业排挤文化,说明一些该花的钱我们没有花。

    有了既得利益就难改

    北京晨报:作为民俗专家,您为什么不早点提意见呢?

    高巍:我们缺乏表达意见的机会。一些庙会当年还是有活力的,现在赚钱了,其改变的内部动力也就失去了。年年假冒伪劣,还是那么多游人去,人家为什么要改?

    北京晨报:是不是工商部门加强监管,会好一点?

    高巍:这也不是根本办法,还是要靠政府投入,既然文化生活已成今天民生的重点,那么,理应用纳税人的钱来扶持,把它当成公益项目做,为大家营造出年味来。打个简单比方,春节是否放鞭炮,一些人认为这会加大污染,一些人觉得这能烘托气氛,大家争不出个结果来,如果公共部门组织大家集体燃放,或举办烟花表演,既控制了污染,又能让大家满足,岂不两全其美?这说明,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方面,公共机构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上一篇: 展馆的经营模式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一篇: 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永立潮头——专访山东舜和国际酒店总经理陈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