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题访问
林天福的会展情缘——专访香港贸发局总裁林天福
发布时间:2012-07-03  更新时间:2012-07-03  作者:  点击次数:5460

  今年54岁的林天福是看着香港会展业“长大”的。

  1986年,林天福初入香港贸易发展局,正值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一期工程奠基,刚起步的会展业有了自己的“家”;1993年,林天福升任副总裁,主抓会展,和同事们一起为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四处“取经”;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会展中心二期“飞鸟”大楼启用,林天福笃信,依托内地强劲的经济实力,香港会展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回归15周年,已任贸发局总裁的林天福接受记者采访时追忆着自己与会展业过去三十几年的“情缘”,满怀欣慰,满心憧憬。展望未来,林天福相信,香港作为亚洲乃至国际会展之都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从零开始 细节取胜

  香港会展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之初意在建立展示香港产品的窗口,展览内容也多涉及电子、玩具、时装等主要出口行业。

  林天福仍记得当时组织一个展览的艰辛。“那时候没有展览中心,我们就在酒店里办展览,把床搬出房间改成摊位,在里面摆产品”。

  进入90年代,随着会展中心一期工程竣工,“大本营”成立,香港会展业发展初具规模,林天福开始考虑如何提升“软环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林天福带领同事们到展会名城“取经”。“我还记得,当时我专门跑到德国一个礼拜,什么也不做,就是看展览。”

  “看”的学问不容小觑。林天福说,不只要“看”主办方怎样规划布展,更要“看”他们如何费尽“心机”留住买家。“买家留在展台外一分钟,我们就损失一分钟。”林天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用心“看”过,贸发局设计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小动作”:网上登记、提供休息场所、安排接送巴士……周到的细节让每一位参与者感受到尊重与贴心,也最大程度留住买家。

  时至今日,香港展会早已突破“出口展销会”概念,服务水平也有质的飞跃。“在很多管理手段上,我们已经不比德国人差,甚至在服务标准方面还要高过别人。”林天福告诉记者。

  “飞鸟”北望 振翅高飞

  来香港旅游,不可不去维港旁的地标建筑会展中心。这只诞生于1997年的“飞鸟”是会展中心二期扩建工程的杰作,不仅将中心展览总面积从2.5万平方米扩大到4.6万平方米,更见证过去15年在内地经济依托下香港会展业振翅高飞的岁月。

  仅以贸发局举办展览为例,2011年展会参展商超过3万家,买家数目在70万左右。与1997年相比,两者均增长约3倍。

  林天福感慨地说,香港会展业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地为香港提供了充足的产品供应与庞大市场。内地厂商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机会,而海外企业也需渠道把产品销往内地,香港国际化的展览平台就是理想跳板。

  林天福说,早年内地买家参加展会,采购的少,学习的多;随着香港回归祖国,两地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内地参展商与买家人数都有上升,各类展会上常能听到普通话。

  统计显示,2011年香港展会的内地参展商已超过1万家,比1997年大增13倍,占全部参展商的30%;内地买家人数已逾15万,15年间增加20倍,占买家总量的20%

  在各方助力之下,香港会展业发展至今不仅有五个展览规模为全球第一、七个亚洲第一,展览种类也更加多元化,书展、茶叶展、美酒展、艺术展、影视展等均出现在“日程表”上。

  突出优势 不惧变革

  统计显示,2010年,香港举办了100个贸易展,不算展览订单,其附加经济值约为358亿港元,占香港GDP2.1%

  一步步走来,“会展之都”香港仍在自我完善中。林天福说,香港展览总面积加起来不到15万平方米,与其他城市相比仍十分有限。他说,希望将来能进一步扩建会展中心,不要“总是把生意推出去”。

  在参展商方面,贸发局也注意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基本保证每年有10%的“新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不会要求同一类产品越多越好,这只会造成恶性竞争,‘新面孔’的出现有助于保证展会的生命力。”林天福解释说。

  当谈及来自北京、上海以及新加坡等地的竞争时,林天福更多表现出对香港会展业的信心。他认为,国际化与专业化是香港的优势,也是未来要坚持的发展方向。“我们过去的参展商主要来自亚洲,未来希望能让更多欧美企业加入,让他们从买家变成参展商,这也是亚洲发展的体现”。

  林天福说,未来的展会将有很大变化,除轻工类型产品外,还会有更多文化、生活、时尚和服务业的展览,“我们要把亚洲变成我们的市场,把香港变成亚洲的时尚中心”。

  他说:“我们要看到新的机遇,我对未来的香港充满信心。”

 


上一篇: 积淀时尚文化 提升展会附加值——专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
下一篇: 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永立潮头——专访山东舜和国际酒店总经理陈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