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种论坛太多了,很多论坛都邀请部长、局长等领导参加,但没有太多实际的效果。”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近日转述了中央有关领导对目前举办的各类论坛现状的忧虑。
论坛作为会议产业的一种形式,正在成为市场的宠儿。时下,论坛的数量过多,也呈泛滥之势。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会议产业与欧洲的差异较大,反而与美国的国情更为相似,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着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会议产业基数庞大,国内会议将占据较大的比例。
缺乏国际竞争力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会议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明确的会议产业发展政策和具体的支持措施方面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中国会议产业的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在岗教育,这严重制约了会议产业的发展。
专家介绍说,中国会议产业的发展仅有30年的时间,而国际上成熟的会议产业大国都拥有超过50年的历史。为此,中国会议产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尽快出台会议业的长远发展政策;其次,需要成立专司会议业推广促销的会议局(CVB);再次,要加快会议业的市场化进程;最后,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会议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
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会议产业已经引起政府及专业机构的高度关注。近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2011),高度关注会议产业的发展,其间更以“会议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如何提升中国会议举办地的国际竞争力”两大前瞻性议题,探讨了中国会议产业的发展。据悉,此次会议议题属于本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6大议题中的两个分组会议。
与会专家认为,会议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各国对会议业的支持力度不断上升,很多重要国际会议的申办竞争日益激烈,各方面考核因素都可能对申办结果造成影响,稍有疏忽或许便会抱憾而归。
尤其是,目前,中国会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十分薄弱。据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举办的国际协会会议数量在全球排名第9位,但接待的国际协会会议仅占全球的2.95%。
提高商业化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大型会议不少于15万个,仅国际会议就有7万多个。每年国际会议产值为2800亿美元。大型会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
“‘厌烦症’现象的出现,表明市场对论坛已经有了甄别力。”国家会议中心市场总监许锋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提升会议的商业化程度。政府官员参与度减少,将有助于会议(论坛)主办方积极思考如何提升会议的质量,而不是考虑如何邀请政府官员。
许锋指出,一些规格较高的会议,其主办方往往要邀请相关部委高层官员出席并致辞,但由于这些高层官员的时间很难确定,甚至在会议开幕前一天都无法最终确定出席官员的名字及职务,这给会议日程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而出席会议领导的致辞往往千篇一律,内容太宏观,缺少具体的指导性。
许锋强调说,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会议或论坛,比如汇率、产能、物价等一些政策及方向性的论坛,还是需要国家层面包括有关部委官员表达政府的观点,这类论坛也成为行业了解政策的一种渠道。
在CEFCO2011期间,许锋表达了他的观点:“中国的会议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以2011年为界限,前一个10年,可以称为中国会议产业的追赶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会议产业扮演的是追随者和学习者的角色。中国会议产业虽然进展迅速,但仍然与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后一个10年,中国会议产业应根据自身优势,找准定位,提高会议服务水准,成为有力的竞争者。”
许锋表示,在欧洲,会议产业的产值远大于展览业。未来10年,将是中国会议产业发展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