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这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主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实际形式和内容能够跟得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我想这是非常值得认真的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一、传统节日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1、民族凝聚功能。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像一剂强烈的黏合剂,凝聚着中华民族。只要到了节日时间,每一个人都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有的虽然离开祖国多年,有的甚至连中国话也不会讲了,但一到过年挂红灯笼、端午吃粽子的时候,他们仍会强烈的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后人。这种人间真情的传承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既能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又能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的这根精神纽带紧紧的拴住了华人的心。
2、文化传承功能。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有精湛的艺术和独到的技艺,有民歌、舞蹈、民族美食、手工绝活、艺术表演等,都代表了民俗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传统节日习俗常常能够成为民族文化展示和传承的载体。
3、道德教育功能。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时有体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4、社会交集功能。传统节日为大家提供了社会交际的平台和机会,使大家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特别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但每到传统节日,便自然有了一个交流的机会。
5、娱乐休闲功能。节日的娱乐休闲功能是最明显的,清明节踏青上坟,除了祭祖以外实际上还成为人们年复一年的春游活动。端午龙舟、重阳登高更是民间盛大的运动会和登高比赛,春节元宵期间的舞龙舞狮、烟花爆竹、猜赏灯谜以及中秋的赏月活动,都给人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了无比的快乐。
6、经济贸易功能。传统节日里,人们对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达到最高,因此对经济贸易,拉动内需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走亲访友要赠送礼品,几乎每一个节日都会形成一个消费高潮;同时许多节日也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交易平台和市场。
二、传统节庆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径
1、打造精品示范区域。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全国人民都过着传统节日,在地域和民族上也显示着各自的特色。春节从地域上看,北方人会包很多的饺子,形成独特的饺子宴;但是南方人喜欢以娱乐为主办丰富的酒席,特别是中部地区有腊八糕等特色食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地域文化的差异打造南北和特色民族文化的精品示范区域,让示范区域的带动效益将传统节庆传承下去。
2、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内涵。一个地区和城市如果想让传统节庆传承下去,必须深入挖掘城市内涵,将其本土文化和传统节庆文化结合起来,既能保持传统节庆的原汁原味,又能创造一个新的富有特色的元素,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3、塑造世界节庆品牌。塑造世界性节庆品牌,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是传统节庆得以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方式。首先必须深化节庆的主题。春节期间要突出辞旧迎新,拜年祈福、团结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营造家庭和睦、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清明节期间要突出纪念先人的主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珍惜幸福的生活。端午节期间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人们的学习意识。中秋节期间要突出团结、团圆的主题,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气氛。重阳节期间要突出敬老爱幼的主题。其次要创新节庆的内容,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制造一些美观大方富有情趣的节庆文化产品,多创造一些节庆用语,多生产一些安全卫生健康的节庆食品。
4、提升节庆营销水平。在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强大的洋节营销活动中,我们的传统节日受到了巨大冲击。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社会各届的共同努力,扩大宣传力度。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要重视传统节日的地位,把搞好传统节日的规划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加强研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和引导。从节庆组织的角度看,要抓好现代节庆活动的同时,致力于传统节庆活动的创新,力争在这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做出显著的成绩。从企业角度看,企业要有历史责任感,要在弘扬传统节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商品,营造热烈浓厚的节日气氛。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弘扬民族文化的校园环境,鼓励师生积参与观赏节日庆活动,引导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所存在的文化传统进行理性思考。通过认真的反思、批判的继承吸收,丰富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各级传媒应该有系统的宣传和普及节日文化,通过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抓紧抢救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广泛的加以宣传。从社会民众的角度看,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人群中和民间力量,应积极参与,真正形成社会办节日,办群众文化的局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节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