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自云南纳西族的美女代表,一身披星戴月装,成为“两会”期间天安门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她,中国会展业唯一一位人大代表,有人称她是云南会展业的“幕后推手”,其实她一直在“前线”;
她,17年来,为会展业呕心沥血,从昆交会到世博会,完成了她的华丽转身。
她就是杨劲松,来自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原云南国际会展中心副总经理,现任云南文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阳春三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京举行之际,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代表。
不辱使命,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2008年,时任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副总经理的杨劲松当选为全国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为中国会展界第一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使命更光荣,责任更重大”,这是杨劲松对人大代表职责的理解。
她曾代表会展业提出了“促进城市会展经济发展”、“制定会展业标准”的提案。作为云南会展业的形象代言人,她宣传了云南会展,推介了魅力昆明;她曾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纳西民族的东巴文化而奔忙,于2009年提出“关于保护世界遗产的建议”和“关于拯救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典文献的建议”;她也曾用DV记录残障老人的生活,提出“关于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2010年,杨劲松进军文化产业,提出了“把昆明建设成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把丽江打造成为东巴文化保护区”的建议。
杨劲松的履职不只停留在两会上,她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了解民生。在医改方面,她提出“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公立医院发展改革的建议”;在工业方面,她代表云南冶金集团提出“把云南打造成最具竞争力和最有生命力的世界级重要铝工业基地的建议”。对于温总理的“尊严论”,她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谐、自由、快乐、安居乐业”;在三八妇女节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的讨论中,她提出“增加妇女代表名额”和“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当选人大代表”的看法。她积极献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个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云南会展业的“前线战士”
云南会展业从1993年昆交会“风生水起”,一路走来,17年来杨劲松与云南会展产业“风雨同舟”。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的会展业也因她这张鲜活的“名片”提升了知名度,有人说这与像杨劲松这样的幕后推手密不可分。但当记者问及“幕后推手”,杨劲松笑着说:“幕后推手?我感觉自己一直在前线。”仔细想来,的确如此。从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基层销售部经理、展览公司经理到企业副总经理岗位,从最开始的只身闯北京到身先士卒带领团队营销,杨劲松一直战斗在云南会展业的第一线。“会展业赚的是送到‘家门口’的钱,舍我其谁?”杨劲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是说。杨劲松在云南会展业市场开拓、品牌建立和城市知名度提升上的贡献有目共睹。
谈到这些年对云南会展业的贡献,她依旧那样谦逊:“感谢这些年会展界同仁对我的帮助,同时也得益于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领导对我的信任,所有这些共同推动了云南会展业的发展,把我推到了云南会展业的最前沿。”
上海世博会站好最后一次岗
承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云南馆的项目,这是杨劲松离开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杨劲松接到这样一项任务时,离她调离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已经没多少时日,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推脱。世博会云南馆的承建工作可谓一波三折,据说当时该项目在招标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包括上海一家公司在内的四五家公司都在竞争这个项目。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希望从事会展业多年的杨劲松可以代表云南世博集团竞标,杨劲松破釜沉舟,不辱使命,项目最终由世博集团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承接,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努力,也许只有她一个人知道。“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和信任,这是我的荣幸。”杨劲松很是谦虚。
“我很荣幸,始于昆交会,终于世博会。虽然离开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但目前所从事的文化工作依然跟会展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劲松笑着说,言语中虽略显轻松,记者也感到几分不舍。自17年前进入会展业,杨劲松十年如一日地倾注了全部青春和热情。说到承担此次世博会云南馆的工作,杨劲松却把所有的功劳归于她曾经所在的团队,她说:“昆明世博集团集场馆、主办、会展服务于一体,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队伍”。
记者了解到,目前世博云南馆的工作已基本就绪,将于4月初正式竣工,
民族文化的推广者
“东巴文化是纳西人的灵魂,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精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若是没有精神或精神不佳,就不能好好地生活。我们会用心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民观念的改变,作为纳西族的女儿,杨劲松倍感东巴文化生态形势的严峻。在她的“关于申报国家级东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中,她那保护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赫然纸上。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把文化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确,近年来,各地会展业都在大打“文化牌”,像安徽的“徽州文化”、山西的“大院文化”、西安的“古都文化”,文博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谈到这一点,杨劲松饶有兴趣,她说云南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省是率先提出民族文化强省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倾注大量心血,为“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优秀文化产品搭建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支持聂耳音乐周在北京举办、扶持歌手参加青歌赛。“云南在扶持文化发展方面已形成氛围”。她希望多在云南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文化孵化器,构建投融资平台,形成一条龙的服务,以此促进多元文化在云南的生根发芽。胡锦涛主席提到的桥头堡战略在她眼中,不仅是贸易的桥头堡,也是文化的桥头堡。“国家应该站在桥头堡的角度看待云南文化,让云南成为文化圈的聚合地”。
杨劲松这样总结她的离开:“刚开始会有一些不舍,甚至有些难以放下。不过令我欣慰的是,这个团队我已经带出来了,如今他们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我的离开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锻炼。”看似是一种“解脱”,其实多少会有些“忍痛割爱”。
“目前云南会展业处于最辉煌的阶段,我对云南会展业充满希望,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云南。”采访结束前,杨劲松还不忘为云南会展业宣传“造势”。17年对会展业忠诚的热爱,她像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园丁,辛勤浇灌着“云南会展业”这颗小苗,如今已茁壮成长。她更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拓荒者,开拓了云南会展业这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