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要闻
关于世博会长期效应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0-04-20  更新时间:2010-04-20  作者:陈 刚  点击次数:1574

【内容摘要】
2002年中国“申博”成功后,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人们不仅认为世博会“花落中国”是世界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的认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举办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经济、科技、旅游、文化的发展,而且其“后续效应”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审视一下,客观地分析我们对上海世博会的期望值是不是太高了?
【关键词】
世博会  长期效应  就业机会

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从会展分类的角度来看,它以其举办规模大、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而成为巨型会展(mega events)的典型代表。尤其在经济不振的年代,它被赋予了展示形象、吸引客源、赢得特殊发展机遇的诸多功能,并放大其正效应。世博会的长期效应是指在世博会的申办、筹办、展期和展后各个阶段对于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以及国际形象提升方面的长期综合效应。具体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2000年开始申办到2010年10月31日世博会展期结束,世博会长期效应波及的时间长达10年之久,甚至在世博会结束之后,这种效应还将长期存在。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办,在距今150多年的历史中世界各国共举办了40届专业的和综合的世界博览会。其长期效应综合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孙元欣 2009):
后续效应大于投资效应和需求效应;
整体效应大于局部效应;
精神遗产大于物质遗产;
长期效应发挥的前提是办好世博会。
人们正是看到了世博会所带来的这些“光环”,从而对世博效应津津乐道。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世博会”为关键词,以篇名为检索项进行检索,共得到1349条结果,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对世博会的美好预期与展望。而媒体更是对这一话题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审视一下,我们对上海世博会的期待值是不是太高了?
一、并不是所有的世博会都赢利
世博会具有所有展会的共同特性,即其举办时间被严格地压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所有的规划与设计都要围绕这个时间段而开展,时间因素的不可划分性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压缩重叠效应。可能的结果有二,一是由于时间压力会导致当时采取的决策在事后却被证明是不恰当的;二是根据参与程度来确定事物发展的过程与规定的时间不相匹配从而无法达成预期目标。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始举办,此后的很多届世博会都是全世界的焦点,但根据统计结果不难看出,并非所有的世博会都以赢利收场,而且世博会是否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来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但世博会只要商业运营,就要以盈利为目标。从历史上看(表1),赢利、持平和亏损的情况不相上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利越来越难,最近的几届多是以巨额亏损告终。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亏损了2.1亿美元;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亏损5.5亿美元;2000年耗资18亿美元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不仅血本无归,还留下了10亿英镑(约合16亿美元)的债务,德国《世界报》称其为“德国历史上犯下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规划错误,是一场灾难,一次世纪大惨败”。
世博会的举办规模在所有的展会里堪称独一无二,大多数的举办国几乎没有运营这种展会的经验,我国也不例外。有统计资料显示,会展业较发达的国家,会展业本身的利润率为25%,而对于我国来说,这个数字只有10%左右,相当一部分展会在低利润水平或赔钱状态下运营。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到位、市场恶性竞争、国际化程度低以及专业人才的缺失都是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具体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据业内人士预测,这次世博会会展人才需求将达到10万人,至少有近1万名高素质会展人才的缺口。另外,受世博会影响,上海市的商务成本与房价将大幅度攀升,正使其成为“成本高地”,阴碍外资、中资企业落户上海,于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再加上大型场馆的运行与维护费用等开支,如无安排紧凑的会展设计及技术支持,单纯维护费用就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很可能会导致组委会不堪重负。由此看来,上海世博会能否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否最终赢利,能否产生长期效益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表1  历界世博会举办的三种类型
类 型 典型案例 主要评价指标
  参展者数量 参观人次 盈亏
十分成功的世博会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 76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及10个日本政厅(州、市) 6421万 盈利
 1992年西班牙赛维利亚世博会 112个国家和地区、23个国际组织、17个西班牙自治区和7家大型跨国公司 4181万 盈利
比较成功的世博会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 100多个国家 2211万 NA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 144个国家16个国际组织 1000万 NA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 17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1800万 亏12亿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 1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2204万 NA
失败的世博会 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 26个参展国和国际组织 730万 亏损
二、世博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并不是持久的
在世博会举办过程中,基础建设和参考者的支出在短时期内会对举办地产生相当大的经济推动力。例如,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投资加上举办期间参观者的花费总计共有42亿欧元之多,这相当于65000个劳工一年工作的产值。根据最后的官方统计表明,汉诺威地区在举办世博会的2000年内,就业增长率一直高于德国其他城市地区。据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这些工作内容复杂,不可能所有的工作全部由世博局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完成,大部分工作还是会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很多人都对这种就业拉动作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2009年9月,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市民进行了一场关于“世博会与创业”的调查,近2000人参与了这项调查活动。结果显示,63.33%的市民1年内有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开展创业活动的创业意向;96.67%的市民认为上海世博会为创业带来机遇;休闲餐饮业为创业者世博会期间创业的首选项目。
仍以汉诺威世博会为例,当2000年10月31日展会结束后,经济发展的额外推动力迅速衰退,大部分由世博会产生的附加值和就业率提高所带来的相关效益逐渐消失。在德国主要城市地区的就业率排行榜中,刚刚经历世博会的汉诺威排在倒数第一。在世博会举办之前,如果有人认为汉诺威的经济过热了,当时一定会被认为是夸大其辞。但事实的确如此,世博会结束三年之后,汉诺威在德国的经济排行榜中的名次才开始缓慢地上升。
世博会结束后的一年里会产生所谓的后遗症,它所带来的生产力与竞争力无法继续发挥,因此单单指望一个世博会就能促进和解决举办地所有的就业问题其实是太过乐观。随着世博会的闭幕,它所产生的额外劳务需求立即终止,必然引发地区劳动力需求的明显下降,从而对区劳动力市场带来负面效果。这也是我们在为上海世博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而感到高兴的同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世博会参观人数的预计是否有些乐观
此间有权威部门预测,举办世博会对国内GDP的拉动将高于0.3个百分点,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然而预测毕竟只是预测。北京举办亚运会和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时,也有过类似的预测数据,但现在回过头再去看,我们当时的期望值显然都过高了。
上海世博会将历时半年,包含了“五一”、“十一”两个长假和20余个双休日,这将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较充足的旅游时间。据预测,上海世博会将迎来海内外参观者7000万人次,其中70%的参观者将顺便到上海周边地区进行旅游。而正是这个70%,在长三角各地掀起了新一轮旅游项目建设热潮。但从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入境游及酒店业经营的情况来看,与上一个年度相比都是下降的。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席卷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到世博会举办时能否消退,并没有定论,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博会产品展示功能和吸引力在减弱,再加上这些人数中还有政府组织的学生、军队或者其他单位的类似参观在内,因此此前预计的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会不会太过乐观?
汉诺威世博会前,人们曾估计将有4000万人次来场,而时至最后,参观人数仅为1700万,还不到预计的一半,显然组织者还是过于乐观了,而为了这个数据所准备的相关服务设施也显然供给过量。即便是取得巨大成功的爱知世博会,也有抱怨,即国际宣传不足,外国游客仅占5%。2008年奥运会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游客人数并没有预期那么高,北京一些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在此期间的出租率尚不足40%。
表2  历届世界博览会入场人数统计表
时间 名  称 性质 入场人数(万)
1981 日本神户港岛博览会 专业 1610
1982 美国诺克斯维尔世界能源博览会 专业 1112
1984 美国新奥尔良国际河川博览会 专业 1100
1985 日本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 专业 2000
1986 加拿大温哥华国际交通与通讯博览会 专业 1500
1988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休闲博览会 专业 1800
1990 日本大阪万国花卉博览会 专业 2760
1992 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 综合 4100
1992 意大利热那亚世界博览会 专业 800
1993 韩国大田世界博览会 专业 1400
1998 葡萄牙里斯本海洋博览会 专业 1000
1999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专业 990
2000 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 综合 1700
2005 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 专业 2200
四、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推动作用有多大
面对预计的7000人次的参观者,长三角地区加紧建设博览园、大小酒店抓抢时间“扩容”、农家乐纷纷向高档次高品位进阶……这些城市希望通过世博会为所在城市创造更多旅游客流和更多经济推介机会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旅游产品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挖掘各城市旅游产品的特色,突出当地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拉动作用。国际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会展业自身获得和对地区相关经济的拉动系数比是1:9,甚至能达到1:10,但这个系数的实现要紧密依托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的市场发展水平和流通状况,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规模和市场成熟度。长三角地区在经过多年的区域一体化建设之后,区域壁垒、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虽然离上海的地理位置较近,但在产业互补、文化对接方面的影响却很小。
虽然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了激动人心的远景展望和未来规划,但是却不能对世博会持盲目的乐观态度,更不能认为它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由于世博会的特殊性,它对举办地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会产生许多限制作用和副作用,这些不利因素我们不能不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孙元欣.2009.上海世博会的长期效应.上海企业,7:5~7
曾武佳.2008.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2008.长三角研究(第二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http://www.expo2010.cn/
【作者简介】
陈刚,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管理系讲师、党支部书记。
 


上一篇: 世博会的文化传播与定位思考
下一篇: 2015高端学术会议发展论坛暨展洽会邀请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