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再议主题选择——框架与控制力
发布时间:2009-11-03  更新时间:2009-11-03  作者:复旦大学论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  点击次数:5062

主题框架:主次之分

    在主题选择中,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是设计主次之分的框架体系,通常,大型论坛都会下设几个专场,其目的是为了区分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的讨论过程,提高论坛的聚焦性。比如针对重要嘉宾的主旨演讲,针对主题下某个具体议题的圆桌讨论等,这样的区分有利于主题涵义的具体化,使之具备可操作性。

    以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会为例,主题为“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下设了数十个分会,每个分会都有一个围绕主题展开的讨论议题。例如,“青年领袖圆桌会议:危机考验领导力”、“调整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走出危机的阴影”等等。实际上这些议题就是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总主题,既让分会的嘉宾和代表紧贴主题开展讨论,又使他们比较容易把握讨论方向。

    首先,论坛确定主题框架需要和论坛的活动结构相吻合。在社会需求和手段多样化的条件下,一个成规模的论坛往往是由若干乃至数十个类型各异的研讨活动组成。从非常正式的报告型研讨会到非正式的早餐交流会,从高度专业化的闭门圆桌会议到普及性的公开论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研讨活动都对议题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2009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开幕大会的主题为“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和展望”,也就是沿用了论坛的总主题,而在另一场活动,博鳌电视辩论会上,它的主题则是“亚洲的下一个优势?”,从中可以看出2个场次活动的主题既有着紧密联系,又存在较大区别,前者比较凝重、正式,后者比较随意,充满动力。因此,在确定主题和议题框架时应充分考虑论坛整体的活动结构,以使它们相得益彰。   

    其次,论坛确定主题框架应做到主次有序,一般活动的议题不宜喧宾夺主。设立各种活动议题时,要注意它们与总主题之间的关系。从论坛全局来看,中心只有一个,也就是组织方最为重视的那档精彩活动,可以是开幕大会和闭幕大会,也可以是中间的某个环节。不论是哪个环节充当中心,其他活动都必须与之相配合和呼应,包括它们的讨论议题,既不能在内容上与总主题或中心议题的含义相冲突,也不宜在立意上高于中心活动的主题。比如:世界经济论坛的总主题是“打造危机后的世界”,而其中一个活动“公开论坛”的议题之一便是“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两者的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前者较为抽象、总体和前瞻,后者则较为具体、局部和现实,前后主题较好地吻合和呼应在一起,总主题就好比是将军,分议题像是士兵,它们的主次关系不能颠倒。

再次,论坛确定主题框架还应注意分议题间的平衡和联系。在中心活动统领下,论坛的其他各个部分也各自展开,它们在服务于总论坛的同时,还要做到相互的平衡和有机联系。从议题设置角度来看,在服从总主题的大原则下,各个议题的内容、形式、风格也应有所搭配,既要避免相互的重叠,具备一定的多元化,又要有所统一和一致,显现较高的整体性,最后各个议题应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以上海论坛2009为例,在总主题“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危机、合作与发展”下,设置了7个分主题,分别从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国际金融、社会、人□和政治等方面设置各自具体议题,相互之间既不冲突,又相互呼应,围绕总主题开展研讨,如此整个论坛就显现出较高的一体化程度。

主题控制力:论坛的基础和能力建设

为论坛选择主题和确定主议题框架体系、必须要提前做些研究,下些功夫。一个合格的主题和主议题框架既是论坛整体实力的体现,也是论坛合理运用实力的结果,对于处在某个发展阶段上的论坛而言,它们对主题的驾驭,即主题控制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既定物质基础上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也就是说合理的主题选择机制和相应的选题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论坛的主题控制力,增强论坛主题确定的科学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论坛的举办和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结构、选题机制和主题评价3个方面的建设有效提高论坛的主题控制力。

首先,在组织结构的设置和定位上为主题选择提供智力支撑。

论坛本身提供的是一种知识产品,作为其核心和灵魂的主题则是决定知识成果内容、品质和方向的关键因素,要确定一个有底蕴、高质量的主题,智力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实现这一点,论坛有两种选择,一是在白身组织体系中应设置相应功能,二是借助外部的力量,也就是建立外脑。出于稳定的考虑,主要知名论坛都是首先在内部建立负有选题职责和功能的机构,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会建立较为松散的外围组织,吸收社会精英力量来对选题做一些建议和监督工作。世界经济论坛就是采取这种比较典型的做法,论坛包括6个核心部门:全球行业中心、区域议题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中心、战略观察和规划部、媒体部和活动与资源管理部,其中的区域议题部、战略观察和规划部、活动与资源管理部等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肩负为年会以及各个活动选题的功能,同时,论坛还设立基金董事会,其董事会成员来自商界、政界、学术界和民间团体,都具有独到的领导经验,他们为论坛的主题选择等战略性活动提供监督。在上海论坛的组织体系中,专家委员会和战略发展研究部都执行着相应的主题选题功能,以使每届的论坛主题更为合理和科学。

其次,在主题的选题过程中,建立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选题的公开性和合理性。

    组织机构的设置保证选题工作有了专门人力和智力支撑,但他们的智力贡献却并不意味着选题就此完成,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完整的选题技术路线,论坛内部职能机构的工作重点除了自身的研究之外,就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执行选题路线,其中的关键在于通过这一过程吸收外部意见,不断校正、完善主题。完整的选题路线可以概括为初选、研讨、征询、修正、定稿等环节。初选是由论坛内部机构在调研基础上完成,提出几个可供选择的选题方案;研讨是在论坛内部更大范围内进行协调和讨论;征询则由内部机构主持将选题方案发至外部专业人群范围内进行筛选;修正是根据以上两个范围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便是定稿,交由论坛负责人对外发布。—般而言,下届论坛主题的选题工作尽量在本届论坛结束前完成,以便于在论坛结束之时向外发布下次论坛的主题,利用媒体和大众的关注提前宣传和热身。

最后,通过反馈评估来检验选题效果,使选题工作得以良性循环。

提高主题控制力还在于论坛是否拥有有效的纠错、纠偏机制,社会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任何智力和制度都无法确保选题不出现偏差性的,甚至是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作为一个成熟的论坛,可贵的是它有能力对错误和偏差进行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做出调整,避免错误和偏差的连续发生。要形成这种能力,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各届主题的评价体系,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主题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是客观意义上的评估,主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是否相吻合,在大部分情况下,方向上的吻合与否是比较容易判断出来的,但吻合的程度却较难判断;二是主观意义上由评估,这主要是通过嘉宾、代表、媒体以及大众的反馈意见来测量主题与需要之间的吻合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技术来实现这个目标,多角度地分析主题合理与否,为下届的主题选择提供借鉴。

 


上一篇: 发挥资源优势做会议产业的新领军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