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淡漠精神(包括艺术)生活,骨子里安于现状。更苛刻些说,是保守,是对新东西的本能拒绝。看看杭州几乎所有的饭店都是一个口味,就可以清楚了。在这里,有个西湖和所谓“天堂”之说也许是原因之一,所以鲁迅先生曾说“西湖原本是应该填掉的”。
这种状态,对普通民众过日子来说,没有什么不好,更不能轻言“不对”――谁有这样的权利呢?问题在于我们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以现代性为追求,并致力于与国际接轨的改革开放,在极大提升了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赋予我们开阔的眼界和对现代情怀的追求。西湖不再是决定现代杭州的唯一要素了,它呼唤现代品质更渴望现代激情。
浙江文化大省建设顺应了这样的时代脉动。这段时间,浙江美术馆成立、西湖文化广场开放、浙江交响乐团和杭州交响乐团几乎同时成立,之前杭州图书馆新馆也在钱江新城开放……浙江的文化艺术硬件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文化大省建设的实绩。
在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浙江人对这些事件也倾注了热情。浙江美术馆开馆第一天,参观者流量过万;浙江自然博物馆开馆一周,参观人数超过以往老馆一年总和,台州、义乌等地旅行社专门组织旅游团来参观……
浙江民众对美术馆、自然博物馆趋之若鹜的强烈反应,至少反映了部分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或者渴求,是一件好得不能再好的事情。
但由此就说这是“一座城市的艺术标志事件连续发生”,恕我直言,未免言之过早。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态度,是由一个城市的灵魂决定的(当然反过来也会影响对城市灵魂的塑造),在我看来,杭州民众不太可能一个晚上就脱胎换骨,所以往下重要的是如何由此提升杭州民众的精神文化热情。我并不认为这里的关键,是公共文化资源与市场化的结合,而是全社会协同努力,持之以恒地重塑杭州的城市灵魂。这是一篇大文章,要而言之,是要让杭州从西湖(连同以西湖为标志的精神趋向和审美情趣)的“阴影”下摆脱出来,在精神上融入浩浩荡荡的现代化进程中。
可这又谈何容易呢?一个城市灵魂的塑造,一个城市精神文化品质的引领,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知识阶层的状态和作为。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交响乐团等等文化资源,进入那里的主体姑且不论,但是引领风气的当然应该是知识界。
博物馆、美术馆、交响乐团等城市文化元素,总是政府文化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因为它们若进入市场,很难保证社会效益。但也会因此缺乏开拓市场的激情,忽视市场的有效文化需求,影响普通人对它们的认知,需要通过这些机构改革加以解决,但种种情形对知识界都应该例外。所以该对知识界进行一个调查,也许能纯粹精确地说明这个城市精神文化品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