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5月,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17%,其中新闻出版总产值增长30%左右,图书销售增长20%,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创作数量稳定增长,前5个月,电影创作已达到160部,电影票房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40.3%。
在此基础上,文化类展会和节庆在全国各地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办得红红火火。然而,在其背后却有隐忧。
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8月27日至9月1日,第三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辽宁沈阳举办。目前,此次文博会的6500余个展位已经被预订一空,规模比上届增长50%。
而在6月21日闭幕的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显露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资源优势。电影交易市场的展台销售一空,国内著名电影机构纷纷设展,德国电影联盟、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韩国IHQ等境外电影机构纷纷争购展台。
此外,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09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2009广东旅游文化节和2009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已经或者将在各地举办。
“近年来,文化类展会和节庆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6月19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大可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文化类展会和节庆之所以在全国各地办得红红火火,主要是由于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与其他产业相比,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
意在拉动旅游和经济
在2009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期间,义乌市旅游团队接待处接待境外团队6个,共计164人,其中马来西亚4个团队99人,另有1个美国团队26人和一个中国台湾地区团队39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本届义乌文博会经贸成交额与去年基本持平。
不仅仅是文化类展会,各地举办的文化旅游节,更是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旅游文化搭台,经贸招商唱戏”,成为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通用名片。
据了解,2009中国·全椒首届采桃文化旅游节日前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万亩桃园开幕,3万余名省内外客商和嘉宾兵分13路进入采摘区采桃,切身感受农家采桃的乐趣。据组委会一位负责人介绍,举办此次采桃节,旨在对外宣传促销全椒旅游,带动全椒经济发展,将其打造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有专家指出,举办节庆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吸引参与者,而且在于节庆活动的多种拉动效应。
近年来,节庆活动表现最为突出的功能,就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节庆活动对举办地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带来巨大的投资效益和商业消费。举办一个节庆活动,将有数以万计的人流涌入,对当地的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通信、娱乐等行业起着拉动性效应,能有效地激活举办地各行各业的消费需求。其次,节庆活动为举办地提供了潜在的经济发展机遇。举办节庆活动,就是以先声夺人、美声引人、高声过人的方式包装、推介和发展自己,成功的节庆活动,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营造优良的环境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在直接经济价值背后更隐藏着潜在的巨大财富。
政府热心企业冷淡
“各地举办的文化类展会和节庆活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文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但是,这些活动90%以上,甚至可以说100%都是由政府主办的,市场化运作不足,因此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的文化市场状况。”刘大可说。
刘大可指出,大部分文化类展会和节庆是形式大于内容,宣传多于效果,政府热心而企业冷淡。
“政府主办文化类展会和节庆的结果是有可能制造文化产业的繁荣假象,形成较大的经济泡沫。”刘大可指出。他建议,目前,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增强文化类展会和节庆的自身活力,努力打造真正反映市场的文化类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