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奥运会渐渐临近,针对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奥运会的举办是对近些年经济积累的一次集中消耗,另一种认为可以把奥运经济比做蓄电池蓄电的过程。那么,奥运经济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是“充电”还是“放电”呢?恐怕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应该认识到,对于不同规模的经济体而言,奥运经济直接收益所产生的影响力差别很大。有关数据表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如今中国的经济规模之大在世界上屈指可数,仅用直接收益来纵向衡量得失缺乏可比性。
不过,从前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共识,奥运会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充电派”还是“放电派”都不应否认。
当然,悲观人士可能会说,在短期内经济或许会呈现增长的趋势,拉动相关的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工业等的发展,但这些都是泡沫经济的前奏,是需求冲击产生峰聚效应的结果。尤其在今年,我国的经济面临多方面问题,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之根据历届奥运主办城市的经验,多数在奥运之后都会经历一段萧条期,这些都可以作为唱衰奥运经济的理由。
我们不能否认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仅用短期影响来衡量,不免会有失偏颇。须知,奥运是一个多元化概念,它是一项具有巨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应的令人瞩目的活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舆论及商业集团广泛的关注,而方方面面最终都可以回馈到奥运经济这一层面上来,虽然关于无形影响部分难以量化统计。
在宏观方面,目前具备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奥运会则是工业化时代最有效的营销媒介,它对加速主办国工业化进程,促进该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意义已得到大家公认。看看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就很清楚了。
在工业化进程中,奥运会作为一个契机,可以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的时候,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目标同样有赖于奥运助力;此外,绿色、人文、科技等理念与奥运结合,可以促进科技进步,环保等相关产业的飞跃,国际品牌效应的积累效应也不可忽视。
看待奥运经济,不能仅从眼前的小利计得失,更要注重隐性的,广泛的以及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利益。总之,奥运对于主办国来说,并不意味着一瓶兴奋剂,它更像是一剂催化剂,成败的关键要看我们怎么来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