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角度考量国内疫情背景下的会展场馆建设
在中国,会展场馆建设一直如火如荼,给人的感觉是:无论疫情与否,无论当下的场馆出租率是高还是低,但各地会展中心建设基本没有停滞,其动态可用“此起彼伏”来形容。观当今展馆建设态势,似有“不建则罢,一建则大”的味道,最明显的是深圳、济南,还有几天前武汉的建馆消息。在此,我想从“生态会展”角度对会展场馆建设谈一些看法,以便新建会展场馆建设更具“生态”特征。
各地场馆建设动态
深圳:深圳国际会展中心,2016年开建,2019年7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整体建成后将成全球第一大会展中心(50万平方米)。
济南:济南国际会展中心,2018年开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会展中心(室内展馆面积将达到51万平方米)。
杭州:2020年7月,杭州大会展中心吹响号角,预计投资145亿元,总建筑面积150万方,可更好解决杭州展馆面积瓶颈。
武汉:绿地控股8月21日宣布拟在武汉建设武汉绿地天河国际会展城项目,预计投资500亿元。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中部最大、全国前三的会展中心,室内净展面积45万平方米。
从“生态会展”角度看待场馆建设,至少需要有以下思维:
1.从宏观中观角度看场馆建设
从宏观国家层面看,会展城市需要合理分布。德国的会展城市分布可以给国内很多启示,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大搞会展。这就意味着一些城市没必要非得投入资源建场馆而大力发展会展业。从中观区域角度看,同样应该是有些城市值得建场馆发展会展业,而有些城市基本不需要涉及。因而,一个城市是否需要修建具有“地标”意义的场馆,是否需要重点发展会展产业,本身就需要三思,而不是拍脑袋而一股脑儿地大力度模仿,最终造成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
2.从产业分布状况看场馆建设
一个城市是否大力发展会展产业,与该城市产业发展内容及程度密切相关。脱离产业发展内容而举办大型展会,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少。如果产业发展程度一般,尽管从产业与展会培育角度也有可能必要发展会展业,但相对产业发达的城市而言,发展相对缓慢,场馆建设的必要性相对较少。大凡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集聚性相对突出的城市,根据产业规划修建场馆和举办大型展会的必要性就十分自然。因而,脱离产业基础修建场馆本身就不可取。
3.从场馆匹配程度看场馆建设
对多数会展城市而言,根据国情,很少是只有单一场馆的。这也就意味着,如何更好地具有匹配性地修建场馆,同样值得深思。城市的会展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集结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会展资源,其体量同样是有限的。因而,修建场馆要充分考虑城市会展体量,不切实际地“建场馆追求大型”的思维很不可取,过分追求大兴场馆的观念不利于城市会展业发展。相反,如何有效挖潜,将现有场馆的利用最大化,却是业界始终值得精心思考的永恒话题。同一城市场馆的匹配性,是城市管理者与业界设计者必须思考的。
4.从生态元素角度看场馆建设
建了场馆,就必须深入地思考利用率的问题。那么多国家至今对举办奥运会不太感兴趣,除了财力以外,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体育场馆的后期利用问题。中国举办大型“主场”活动,可谓是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举办过程自然风光无限或者成功不已,但事后场馆的深度挖潜利用却是软肋。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如果设计过程不考虑后期使用的可行性,那不免是设计的一大失败。如何用更为生态的元素(材料选取、能源循环),也是新型场馆建设的重要决策内容。建设好场馆之后,再提“生态会展”,可能内容与范围就要少了很多。
基于以上分析,主编认为,如果说不够有秩序感的“同类展会残杀、恶性竞争”是会展业不够“生态”的表现的话,不顾实情大兴土木动辄修建大型会展中心同样是高度不生态的明显体现,值得业界高度重视。
从现实而看,缺少一定体量的会展场馆,自然将对城市会展业发展造成一定的瓶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都要发展会展业,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都要修建场馆,并不意味着修建场馆就一定要最大化。因而,审时度势,充分研讨,科学论证,对场馆建设十分重要。做会展务必要高度重视其生态特性,不然大量的场馆闲置或者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必将出现。
特别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多数人都明白这一点,那为何我们的行动还是那样似乎有点“变态”呢?
信息来源:明说生态会展 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