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抗击疫情 >> 专家观点
特殊疫情期的高层信息,要善于科学解读并理智践行
发布时间:2020-04-20  更新时间:2020-04-20  作者:  点击次数:5213

特殊疫情期的高层信息,要善于科学解读并理智践行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会展与品牌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张晓明

 

疫情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大特征是:国内相对可控,形势逐渐明朗,各类产业积极创造条件稳步复工复产;国外疫情日趋严峻,反过来对国内逐步好转的形势产生巨大冲击。

由于近期出现两个明显标志,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一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广交会,官宣不在原定时间举办后,再次官宣于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二是《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通知》(4月8日)和《关于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4月9日)等官方内容。

第一个标志明显传递了国际因素对国内业态的影响,6月中下旬这一时间的确定对国内相关活动的复苏奠定了节点基调(主编觉得五月中旬前不适合轻举妄动);第二个标志传递了国家高层的清晰表态,如“大型聚集性体育活动如马拉松长跑、聚集性宗教活动、各类展览及会展等暂不开展”、“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暂不恢复”等表述。这些表述让抱有侥幸心态的人“无奈”吃了定心丸,但让业界很“刺眼”与“揪心”。当然,此时高层表态十分必要,也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疫情蔓延与当下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格局的严峻性。

自然,相比前期而言,业界对疫情更议论纷纷,有些惶恐不安,甚至被称为业界灾难。不少业界高层开始寻找智囊团为他们支招。近期,我几乎每天平均可接到4个以上的咨询电话,在沟通中,感觉多数公司对疫情应对过于简单,思维有些短浅,没有明显战略眼光的业界领导更是手足无措。因而,后一阶段形势更值得我们正视并积极作为,不然不少中小会展公司会有灭顶之灾。

相信在后续,高层还会继续发出动态信息。因而,如何科学解读高层信息,正视公司发展现状并理智践行,至关重要。

1. 对疫情阶段的全新认识  

如果说前一段时间业界很多人还谈笑风生,那近期则不太乐观。因为早些时候,在很多人看来,疫情也就那么回事,稍微扛扛就过去了。没想到国内基本稳定,国外有些乱套。顽固的节奏有些让部分业内企业乱了阵脚。

主动加强对疫情阶段的全新认识,显得十分必要。此时的业界,至少要明白两点:第一,在国内五月底之前基本上展会基本没施展空间!早期的“望闻问切”访谈中,学界专家对此也有明确判断。即便是最乐观学者的观点,行业复苏的时间也还没到。之所以不少人跃跃欲试,想早点回到岗位,可能是压抑太久了需要反弹。第二,这一阶段主要涉及国际因素的内容,大凡是包含较多国际因素的展会内容更加没戏!

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业界公司进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期,远远比第一阶段严重。此时该考虑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当然资金相对雄厚的公司,仍然可以考虑经济增长点,仍旧可以深入考虑可持续发展前景。

2. 对高层信息的科学解读  

高层信息的传递,主要是基于国家整体形势与国际动态。尽管偶尔会从会展角度发出信息,但会展产业仍然是很小众的一部分,因而如何对高层信息加以科学解读则十分关键。

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复工复苏场景。是否可以时不时听到“我们公司早就开工了”、“我们近期都是100%员工上班”之类表述?你若再细听其开工时间,是否常觉得他们的开工时间与当地复工复产的时间并不相符。此时你会如何想,如何看?这一切说明这里有空间。

当我们一直关注哪里将打响全国展会活动第一枪时,突然看到浙江千岛湖举行旅游推广活动,浙江海宁又举办展览活动,然而浙江的整体第一枪始终还没有出现。尽管浙江最早进入一级防备,也最早从一级响应降为二级响应。可是成都与长沙等都已出台整体设计及年度办展计划,尽管现在也存在未知因素。

千岛湖之所以最早办活动,因为淳安是杭州唯一无感染区域;海宁展会之所以能这么早开张,我猜测是有领导愿承担责任并做好了相应准备。所以,这样举办是有理由的。既然有足够理由,停滞不前就是不作为,不然为何国家要那么大力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因而,我们还是要开动脑筋加油想,尽力干。

且不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觉得,有条件的还是要积极办展办会,尤其是不具有所谓国际元素的中小型展会活动,还是要设法动起来。不然上中下游一起停滞,整个行业何去何从?

3. 对公司资源的全局审视  

对会展业而言,资源很关键。有没有资源和能不能整合资源是两回事。有没有资源,意味着做事的可能性。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有了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却也是白搭。疫情前不少会务公司总是想急吼吼做展览主办,其实很不现实。想想挺美妙做做却不是这么回事,主要是你至今不具备资源掌控与整合能力。

面对疫情的后半段,资源的优越性将会更显著。资金相对充足的公司,至少没有过多的担忧,只可能收益缩水。人员储备完整的公司,尽管业务受到影响,但整体士气旺盛,此时未必会没事干,因为这群人很有想法。信息资源良好的公司,此时可更多进行活动总结,可加强信息统计梳理并形成更好的决策。纯粹是物料比较充足的公司,倒是有些为难,毕竟变现的机会没有,相反却成了更多的库存。目前演艺公司暂时搁浅就是如此。

疫情给了我们更多冷静思考的时间,也应提醒自己对整体资源进行重新全面审视。只要还能活着,全面审视会让我们在后续活得更好。如果你一直有信心,如果你有充足的人财物及信息资源,我认为你没事,无非是何时重新出山的问题。当然,超前思维很重要,再就是执着前行。

4. 对公司存亡的艰难抉择  

公司的存亡危机破天荒地摆在所有员工面前。如果前期一些公司的打算勉强还可撑2-3个月,再让你撑1-2个月可能意味着前十多年心血付之东流。对于此类“悲壮”场面,谁都不想面对,然现实就在面前。我们需要做出艰苦的抉择。

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资金问题。前期现金流为0,按这样下去,0不可能有改观。如果是多元化公司,还可拆东墙补西墙。大凡是业务单一的中小型公司,现在更能深刻体会“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苦楚,现在才想起来够悲催。若公司还能生存,今后真不能简单顾着眼前业务而无发展眼光。

此时或许也需考虑员工去留。都是一起跌打滚爬多年的兄弟,想想直接散场似乎太伤感。但虚荣与感情解决不了问题,思考更好的出路才最关键。依我看,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注重吸收“休克鱼公司”的优秀员工壮大自己是好策略。至于被吞并的公司,或许这就是命运。

当然,一起的一切,最重要的还是心态。未来,即便企业不再人还在,尽管活动搁浅但思维却不能落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既然有青山,哪愁没金山!


信息来源:明说生态会展  2020-04-10


上一篇: 看不见的手,能否拉动会展重启?
下一篇: “十四五”县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新前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