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淘汰旧的产业。几年之间,许多老企业大企业的旧址悄然被一片片新的大厦和小区取代,但也有一些老企业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延展它们的生命力。这些老厂房、老设备具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和工业生产、建筑、美学及其他人文信息,它们记录着城市的“历史足迹”,偶然也是必然地走进了展会的领地。
北京798:从工厂到艺术区
“2007北京798创意文化节——暨718大院走过50年”活动,9月28日至11月3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创意建筑——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大型创意建筑展览、“爱国者旋转的硬币——798国际工业设计展”、中德艺术展、“从工厂到艺术区”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让享誉国际的798艺术区再次吸引了众多目光。今年是北京798艺术区所在地718大院成立50周年,以“走过50年”为主题的图片、摄影展,再现了从工业厂房到艺术展区的历程和变化。
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1957年10月,国家领导参与了开工典礼并宣布开工生产。718联合厂首任厂长李瑞在回忆文章里说:“我看过德国20多个厂,其中没有单独一厂具有如此规模的。据我所知,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其他阵营的国家中,此类规模的工厂也实属罕见。”1964年4月,四机部撤消718联合厂建制,成立部直属的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及751厂。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六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对原六厂资产进行了重新整合,一部分房产被闲置了下来。为了使这部分房产得到充分利用,七星集团将这些厂房陆续出租。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由于部分厂房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在“2007年798创意文化节”上,有两个内容恰恰反映出798厂作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缩影的一个典型性。一个内容是当年参与798厂建设工程的前民主德国工程师贝卡尔和多布拉斯重游故地,与798的老厂长、老工人进行“历史性的会面”;另一个内容是一个全面经营该文化区的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该公司的职能之一便是融资腾退798地区的旧工业厂房,继续扩大文化产业区的面积,最终计划将该区域再扩大一倍以上。
“按照规划,本来这块地方是要拆了盖标准化厂房的,艺术家的租赁合同也都只签到2005年,但没想到这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更大,而且成了世界了解北京的一个名片,798的命运也就跟着改变了。”该地区管委会主任陈勇利说,“目前798厂已经容纳了354家文化创意产业机构,每年厂区的直接收益有3000多万元,而整个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则在3个亿左右。”陈勇利介绍,798区有近30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目前文化创意区仅仅使用了12.5万平方米,可开发的潜力非常大。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文化创意产业区至少将在现在基础上再扩大一倍。
沈阳:留住工业发展的历史符号
沈阳市复原中国最大工人聚集区——50年前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馆”和依托亚洲第一铸造厂的翻砂车间建设的1.78万平方米的铸造博物馆,自今年6月18日开馆以来,受到各界好评。
沈阳以“一朝发源地、两代帝王城”的历史文化名城享誉海内外,同时更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称。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曾经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神话。当时工人的生活状态也是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市最具代表性的是始建于1952年9月的铁西区“工人村”。进入新世纪后,按照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从2003年开始区政府对“工人村”险、危房居住区进行大面积拆迁改造,决定保留位于该区黄金地段上的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在老住宅、老企业基础上筹建4个博物馆,留住工人生产、生活的旧日时光。
在占地4万平方米的铸造博物馆,铁西区区长李松林指着翻砂车间一个30多吨重的金属铸件说:“我们保留了大到冲天炉,小到工人喝水用的茶缸,共2000余件原沈阳铸造厂的设备和铸件,包括七大铸造工艺流程,原汁原味地再现了铸造厂工艺车间原貌,为的就是原生态地保存丰富的老工业元素,展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文脉。”
另一个“工人村生活馆”更是将那段不能忘怀的历史和工人真实的生活浓缩在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围合”建筑之中。铁西区档案局局长刘放介绍,“工人村生活馆”由7栋三层苏式红砖建筑围合而成。馆内恢复了当时的“大合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原貌,特别是复原了不同年代13户家庭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中5000余件老摆设、老物件、老照片、老票据等都是退休老人捐赠的。
沈阳市原作家协会主席周永诗说,工人真实的生活场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老工业基地创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永久记忆,对后代极具激励和教育意义。沈阳市政协主席赵金城认为,工业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保留着丰富的工业文物。通过挖掘、保存这些文物,不仅可以看到沈阳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轨迹,而且可以为后人留住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为城市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示。
大趋势:工业遗产变展区
2006年6月,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正式公布,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石龙坝水电站、个旧鸡街火车站、钱塘江大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和南通大生纱厂等9个近代工业遗产榜上有名。
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迄今最为成功的工业遗产,一是四川的都江堰,二是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由于历代保护与维护,它们至今还在发挥效益,并兼任旅游观光角色。
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截至2006年8月底,《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签约国共有182个,其中有23个签约国拥有43项世界工业遗产。我国共有33项世界遗产,而其中只有一项是工业遗产——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
最早认识到工业遗产重要性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和德国。近两个多世纪以来,这两个国家都是工业革命的先锋,到20世纪后期,其重工业迅速衰亡,其工业遗产处理被提上日程。在英国,伦敦著名的泰德现代艺术馆由原定被拆除的火力发电厂改建而成,目前这里已成为全世界吸引游客最多的美术馆,成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同时带动了泰晤士河南岸地区从贫困落后的旧工业区发展为富裕的文化繁荣区。
在德国,闻名遐迩的鲁尔工业区如今已成为世界工业遗产鉴别、保护和富有创见地再利用的典范。位于埃森市内的工业文化及矿业同盟工业景区成为文化休闲中心,不仅把具有历史价值的机器设备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还为当地失业工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2002年,该工业景区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有四种主要模式:一是主题博物馆模式。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另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活动。二是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三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在原来的工业中心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综合开发。四是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
在德国宝马总部博物馆里,非常完善地保护着宝马1928年进入汽车领域以来的每一款产品,还不断向全世界征集老产品,以丰富馆藏。实际上,世界有名大公司,几乎没有不设企业博物馆的。在国内,无论是国企或私企,近年都在拓展自己博物馆的规模,并以此向客户展示自己公司的成果与独特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