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刘海莹:别让会展“盛世”遮住眼
发布时间:2018-12-24  更新时间:2018-12-24  作者: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海莹  点击次数:73874

转眼,又至岁末。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今年四场主场外交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也再一次将会展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国民心目中的印象大幅提升。同时,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社会各界都在总结发展成就,2018年成为会展业的“盛世”之年。但在庆祝“盛世”的同时,会展业界仍要居安思危,客观冷静看待会展业的未来发展。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中美经贸博弈等外部环境要素在为我国会展业创造更大发展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开放型经济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全球资源配置。随着开放型经济深入推进,我国必将全方位开放物质产品市场和服务业市场。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在《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版)》中,取消了外资进入银行、证券、汽车制造、电网建设、铁路干线路网建设、连锁加油站建设等一系列限制措施。未来会有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我国服务业。

今年以来,国际会展业巨头之间的收购、合并、控股等资本行为十分活跃。由此不难看出这些国际会展巨头对于全球会展资源的整合与控制的战略布局,从而获得自身争取全球会展市场份额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清晰可见,国际会展巨头在会展业的布局已从欧美转向亚洲,而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前景必将吸引更多外资会展企业进入。目前,国际会展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已经从组展商延伸至场馆运营商。未来,还将进一步延伸至会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环节。面临全方位国际竞争,我国会展业是否具有“打硬仗”的准备和实力?

现阶段,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仍待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商业活动所必须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则等要素的“融合体”,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中国展览业最发达的城市举办,仍面临海关、公安、商检、知识产权、税收等一系列问题。上海在国际接轨方面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会展业的公平、统一、专业、高效的市场运作亟待完善。会展业具有鲜明的“政府依存”行业特点,在获得政府支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政府职责范围。近年来,虽然一直在强调政府退出和市场化运作,但是G20杭州峰会、金砖厦门会议、上合峰会、进口博览会等主场外交活动对举办城市产生了巨大红利,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主导地位。“退”与“进”之间,市场化道路仍任重道远。毕竟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不拼“特事特办”,讲究的是公平、统一、专业和高效。

新旧动能转换,会展行业新动能有待挖掘。目前,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弱,映射到会展行业,在全球市场均有表现:德国汉诺威国际消费、电子信息及通讯博览会(CEBIT)宣布不再举办,宝马宣布不参加明年北美国际车展(NAIAS)等,均可一叶知秋。我国会展行业应以此为鉴,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发掘新动能以应对国际挑战值得深思。

      “盛世”之下,我国会展业将迎来全方位国际竞争。笔者引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微电影《四十年奋斗》片尾一句话,与会展业内同仁共勉——“记得来时路,继续向远方!”


上一篇: 李益:借鉴国际名展 因时而生,因势而变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