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际交流
看“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在北京!
发布时间:2018-04-16  更新时间:2018-05-14  作者:  点击次数:6299

2018年331日上午10点,“不息 - 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北京站”在北京时代美术馆盛大开幕。参加此次展览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赵燕女士、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先生、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王蔚女士、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负责人张琪女士与徐培钦女士、参展艺术家邬建安先生、姚惠芬女士、姚惠琴女士、华熙国际投资集团副总裁崔广平先生等众多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此次展览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策划,邬建安、汤南南、姚惠芬和汪天稳为参展艺术家。艺术家姚惠芬为苏绣大师,汪天稳为皮影雕刻大师,展览展出了多件录像、绘画、雕塑、装置、刺绣、皮影、摄影乃至多媒体剧场等丰富的作品,并以丰富的文献和工作坊、演出成为重要特征。展览以“不息”应对整个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艺术永生”,提出中国艺术“不息”的力量来自精英与民间的互动,来自代际传递的师承,来自积极的合作。展厅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师承墙、艺术家合作关系图,多位艺术家的交叉合作,以及由程控机械、实时VJ操纵的投影、陕西民间与人与青年艺术家合作创作的多媒体皮影表演,成为亮点。

不管来自民间还是学院,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不是一个人在创作。他的创作,总是一种应答和开启,总是在期待唱和,总是可以加批注和题跋。中国艺术绝不是任何一个生死有命的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而是一场历时五千年的集体创作,这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卷入的,一场跨越千年的唱和和雅集。

此刻距20175月初威尼斯开幕已经过去10个月有余,中国艺术界应该有更年长一岁的成熟和理性,来反思我们的激烈的实验;应该有更大的自信,来赞美我们的艺术家所创造的不可思议。当代中国艺术的继续进步,有赖于整个艺术生态各个环节积极善意的建设性互动所构造的能量场。

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策划,邬建安、汤南南、姚惠芬和汪天稳为参展艺术家。其中姚惠芬为苏绣大师,汪天稳为皮影雕刻大师。展览展出了多件录像、绘画、雕塑、装置、刺绣、皮影、摄影乃至多媒体剧场等丰富的作品,并以丰富的文献和工作坊、演出成为重要特征。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在国际当代艺术世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中国馆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整的策展理念,独特的语境构建,引发了热烈关注和广泛好评。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克里斯汀·马赛确定的主题为《艺术永生》,旨在成为“为艺术家而设计”的一届双年展,将艺术家置于第一线,为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提供机会。而以《不息》为题的中国馆,通过由“艺术家为艺术家而策划”的展览,展示出了中国智慧的深刻内涵。它以当代和民间积极融汇的方式,阐释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永生的奥秘。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可谓一部古典艺术的雅集,艺术家们在合作的游戏中,激发各自的潜能,把合作艺术家的创作作为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灵感与机缘。不同于浪漫主义时代的个人创造神话,在无穷尽的更古老的传奇中,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既是一个应答,又是一种开启,总是在期待、在唱和,总是可以加以批注和题跋。中国艺术是一个不息的方案,它迄今尚未完成。中国艺术史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卷长卷的一段,其后延绵不尽的题跋,既是评论,也是崭新的创造。这卷长卷会无限铺开,永无穷尽。

这样一场新老艺术家之间重重叠叠的唱和与对歌的雅俗,聚集起来的是不息的能量场。正如《愚公移山》的神话告诉我们:“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恰恰是艺术和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

北京时代美术馆作为一家连接展现国内外多领域艺术文化,推动国际交流、青年艺术发展及公共文化的民营公益美术馆,在2017年积极推动支持了《不息 - 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作品在威尼斯经历半年展出,经过数月海运,回到国内。

关于策展人: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 开始介入当代艺术活动。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硕士博士导师。他作为艺术家曾参加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5年威尼 斯双年展主题馆。及2002年和2013年的圣保罗双年展,及其他 各种国际双年展。作为策展人在1996年策划了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以及1999 年到2005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 2003年他策划了798艺术区的第一个展览。2012年他是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的总策展人。

参展艺术家:

汤南南1969年生于福建云霄。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工作生活于杭州。作品以乡愁为切入点,讨论时间与记忆、神话与诗歌、乡愁与生死等多个命题。试图以社会学文化研究为基础,以大海和流水为意象,探索绘画、装置、摄影、动画、多屏幕录像剧场等多种艺术方式的融通互鉴,寻找自身生活经验的启示,并关切当代生活情境的可能性。

代表作:《铸浪为山 Billennium Waves》 彩色单频录像 Color video 4m03s 2015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用了三千万年, 而一朵浪花从蓄势隆起到跌 落粉碎, 历时不过两秒。两者却有着相似的结构和力量。《铸浪 为山》将海浪阐释为群山, 这是中国艺术中悠久的传统。海之波 澜, 山之嶙峋。山脉也是朝生暮死,此起彼伏。海浪也可以在聚精会神的凝视中成为不坏之阿。二者在更广阔的眼中, 并无区别。 而人类是这个浩大的不息运动的参与者。

汪天稳,陕西皮影传承人,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皮影雕刻艺人李占文。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陕西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1982年,受邀为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负责设计、刻制《孙悟空大闹天宫》全套,深受日本友人的赞誉;1983年设计、制作的皮影人物:《樊梨花刀劈杨藩》,获中国轻工部旅游产品优秀设计“一等奖”;1984年刻制的皮影人物:《帝王出巡图》,获陕西省优秀产品设计 “一等奖”,同年并获西安市旅游产品“百花奖”;2000年,作品《番将》获得首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创作奖;2008年创作的《白蛇传》,在中国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代表作:《风雨雷电虹 手工镂刻牛皮 Wind, Rain, Thunder, Lightning, Rainbow Handcrafted engraving on leather 90cm x 260cm 2017

《风雨雷电虹》是皮影表演中“行雨”过程的传统图像。卷云之上出现的诸神其实描述了行雨过程的先后秩序。风、雷声、雨水、彩虹依次出现,有时云层中会出现苍龙。这样的图像教导黎民百姓把风云变幻视为天道运作的常规事件,把雨过天晴视为必然。它必定培养起一种面对不可测的命运的从容和乐观。汪天稳在雕刻和着色中刻意强调了重量感,翻腾的云层厚重而不沉滞,而所有的动态整合成密实的团块,让这个图形作为命运剧场的象征性更为强烈。

邬建安1980年生于北京。200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多年来,邬建安专注于将当代的激进美学和文化态度带入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艺术传统,以富于创造性和思想性的方式,探索和呈现当代问题同远古神话与历史、传统哲学观念与图像生成方式的内在联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人们的艺术想象。他的作品曾先后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福冈亚洲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并在北京、上海、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

代表作:《大骨架》The Big Skeleton 尺寸可变 2017

《大骨架》是用各种形状的海螺,经过抛光,拼组成的一具类人猿骨架。每个海螺都用金色的马克笔画上了人脸、动物、怪兽等形象,这些形象来自抛光海螺的反光所带来的视觉想象,那种瞬间的感受具体化为某种象形的东西。在整体上,个体海螺们各司其职组成了巨大的骨架造型,而在个体上,海螺则因为身上的金色形象而各具特色。对整体来说,金色形象毫无意义,而从个体的角度,大骨架完全是模糊抽象的传说。大骨架的背后,是他留在墙面上的巨大投影,观众不能走近,这对我来说似乎意味着曾经压制猴王的五行山下的空间,如今已经只剩虚空与影子,而猴王早就离开了。

姚惠芬,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一代“针神”沈寿的第四代传人。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从艺近四十年,精通各种刺绣技法,擅长人物肖像、油画及中国写意水墨画的绣制。从一九九一年至今,姚惠芬所创作的苏绣艺术精品几十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及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被誉为“苏绣传人”、“中华巧女”, 并当选“中国工艺美术行业2013年度典型人物”。

苏州新梦-园林组画之沧浪亭 New Dreams of Suzhou--Pavilion of Surging Waves Landscape Series‍ 苏绣 Suzhou embroidery 98x125cm 2011-2016

《苏州新梦——园林组画》注重研究光影的美妙瞬间,凸现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从而创造一种梦幻般的艺术效果。令人心动的视觉形象。独特的光影和色彩表现消弭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视觉距离,能给观赏者以穿透身体的直觉感受,并激起全新的艺术体验。

《苏州新梦——园林组画》是一组多种艺术语言交融存在的刺绣作品,它把“语言的刺绣”和“刺绣的语言”统一在一个五光十色、如梦如幻的整体之中。并且,在这个奇异的色彩空间里,由于多种丝线的微妙构成,加上丝线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光泽使人们在欣赏时有了一种从小及大、由少及多、从有限透视无限、从有形把握无形的文化——心理审美,从而使苏绣呈现出全新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

《苏州新梦——园林组画》作为一种全新的刺绣形式与审美观照,其设计的理念、空间的结构、技法的表现使刺绣的功能和属性有了大大的拓展与转变,给观者提供了令人意外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体验,其特殊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一出现就非常清晰地和已有的刺绣传统形成了距离,有了鲜明的对比,它的题材、设计与绣制方式让当代的人们看到了中国古老手工技艺在回归传统的过程中自我更新、自我解放、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上一篇: 意大利展览集团2017年业绩喜人?本周国际会展这些事儿
下一篇: 第21届东博会推介会在菲律宾、缅甸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