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京津冀最热门的话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环首都经济圈,这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先是八十年代初贴近港澳的珠三角发展起来,设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带动了制造业的三来一补和国家出口战略的发展。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及视察上海,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并给上海松绑,建立浦东开发区,继而开放沿海14个城市,使得长三角迅速发展起来。本来大家都期盼新世纪下一个发展热点应该是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但迟迟未能出现。由于行政辖区利益和思想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北京、天津背向发展,两市中间是空白带。河北虽紧紧环绕京津,但受益不多。三地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京津在地区及环渤海的辐射带动小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一般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北京的三产占比全国居首,2014年高达77.9%,与美国相当,上海为60%,但天津只有49.3%不到一半,而河北才37.2%,在全国居末位。反映在居民生活水平上,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为43910元,天津31506元,河北只有24220元,相差很大。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北京以创新科技、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辐射全国;天津先进制造业比较强,但服务业欠发达,生活水平较北京低;而河北则是以高消耗的低端制造业、资源采掘为主,不仅人民生活水平更低,而且环境污染严重,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河北就占了7个,天津也在其列。
由于经济融合度低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在京津冀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所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远小于上海在长三角,广州、深圳在珠三角所起的带动作用。
确定未来京津冀三省市功能定位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是个老话题,2011年就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但一直进展缓慢。直到去年2月26日习主席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提出七点要求后,三地才真正动了起来。今年4月30日政治局开会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习主席指出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必须去除官本位思想。所以习主席说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绝非易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痛下决心,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振兴为重,勉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力争早日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点题”: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未来京津冀三省市功能定位分别为:
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为此国务院成立了以副总理张高丽为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召集三地和相关部委研究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是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
京津冀交通、环保突破联动
2015年11月初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已获批,近日即将印发。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一批重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津保铁路将在年底前通车,京张铁路、京滨城际、京唐城际、京霸城际力争年内开工,廊深城际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首都机场到北京新机场的联络线正在加快规划;公路方面,继续推进首都地区环线廊坊段建设;水运方面,将研究建立新的津冀沿海航区海事综合监管机制,推进天津、河北港口资源共享与统一监管。在交通运输部通信中心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已经初步形成了《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实施方案》。今年,北京、天津、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廊坊六座城市将率先启动“一卡通”试点。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计划,2017年,京津冀有望全面实现一卡通。
近日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应急联动等十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出台产业对接和转移新政
在产业对接方面,北京与河北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设立了200亿元的首钢京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20多家北京企业到曹妃甸落户发展;北京现代第四工厂落户河北沧州并于今年4月实现开工建设。北京市还探索由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实施异地监管,推动北京地区22家生物制药企业集中签约落户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动中关村示范区、亦庄开发区与津冀合作共建大数据走廊、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科技园区。
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推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北京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三大重点任务。天津市积极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宁河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以及天津——河北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天津——河北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多个重点合作平台。
产业转移、结构调整,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利益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产业转移就很难推行下去。为破除产业转移税收利益的藩篱,财政部今年6月24日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分享办法》,明确纳入地区间范围的税种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三税地方分成部分(简称“三税”)。迁出企业在迁入地完成工商和税务登记变更并达产后三年内缴纳的“三税”,由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按50%∶50%比例分享。《办法》规定,税收分享的上限为企业迁移前三年在迁出地缴纳的“三税”总和,达到上限后,迁出地区不再分享。
三地的会展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步伐的大背景对三地的会展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将三地的会展业发展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轨道之中?首先我们来看看近两年京津冀会展经济圈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其他区域会展经济圈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近两年,北京的展览业持续下滑,天津、河北虽有一定发展,但会展资源有限,影响未来的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会展圈相比,环渤海会展规模偏较小,北京一家独大,津冀较弱,没有形成雁阵发展模式,总体呈下降态势。
致北京展览项目“外流”的多种原因
1、产业转移,展会市场空心化。产业结构变化,市场环境转型,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展会市场流失;
2、场馆设施条件不足,影响展会拓展空间。缺乏20万平米以上的特大展馆,致使一批大型展会因拓展空间受限不得不南移(津冀亦无相应特大展馆条件,再加上三地会展发展并无统筹规划协调,故未能将北京流失的会展资源留在京津冀地区);
3、配套设施不完善,区域布局集中,场馆大多集中在城市东北部,交通条件受限;
4、政策体制不完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市政府无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办展单位需到处磕头盖章;各项行政收费不合理、不公开、不透明,使得展览成本逐年上涨;
5、首都所在,大型密集人流活动安全压力大,出现突发事件政治敏感度高,因此各种限制也多。(大型重要国际活动如奥运会、APEC、世运会等期间、国内重要政治活动如党代会和其他重大政治活动期间,会展庆典活动及其物流、安保都受严格限制)
北京会展业优势仍很明显
1、会展资源优势:众多国家部委、贸促会、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国家级行业学、协会、央企、民营和外资公司,所办会议展览遍及全国,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市区级委办机构和各类组织的办会办展资源,北京是排名前10的国际会议城市,也是国内UFI认证展览最多的城市;
2、人才、策划、创意、管理优势及场馆经营优势;
3、成熟的会展服务(搭建、物流、信息软件服务、广告及活动推广等)优势;
4、专业观众优势:部委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各大企业及军队各总部采购决策机构、科研院所、众多院校、外国企业驻华机构、使馆、外商协会;
5、媒体宣传优势(央媒、京媒、外媒、专业媒体、网络媒体众多);
6、区位交通优势;全国乃至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交通转运枢纽;
7、食宿接待优势、休闲旅游资源优势等等。
三地会展仍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如能利用北京会展产业发展的首都资源优势,以及天津、河北承接北京溢出效应的区位和空间优势,本着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发挥北京龙头带动作用,从比较优势出发,发挥北京会展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总部经济优势,选择适合北京定位的展会项目,促进北京展览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将北京部分展会转移至天津或者河北,分解北京的会展市场压力,发挥整体优势,扩大区域的展览容量,促进京津冀区域会展经济协调发展。
三地资源整合,天津、河北两地展馆和其他项目的筹建将有利于缓解北京市会展场馆设施、交通、生态环境及会展成本等因素对会展业发展的制约。
建议对“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选址重新论证
最近几年各地展馆建设风起云涌,唯独京津冀地区缺少适合大型展会成长发展的特大型展馆,严重制约了一批行业大型展会的发展,如北京汽车展、中国国际机床展、北京工程建筑机械展、北京国际印刷展、中国铸造博览会、中国国际汽车用品展等深受北京展馆容量不足的苦恼。也导致国际纺织机械展、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等一批大型展会南下。如果尚未开工暂时搁置的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原规划地点与京津冀区域融合的方向不符),能够重新论证规划地点,将其改在天津武清,靠近北京新机场和京沪高铁、京沪高速、京台高速的位置,或者京津冀通过协调能共同在廊坊规划建设一个超大型展馆,最符合京津冀区域会展发展的需要。
处于京津保核心区域的交通设施在今后三年内将得到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北京新机场的建成,将使其成为华北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最便捷的交通枢纽。在这里建馆办展可使北京现有大型展会进一步拓展成长,还有一批北京起家的流动性的大型专业展会如中国国际农机展、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等也在期盼京津冀区域大展馆的建设,以便重回华北办展。
未来京津冀协同下的会展才能有大作为
这样就有可能把流失的会展资源重新吸引回京津冀,大大促进整个区域的会展发展。通过京津冀会展的协同发展,可以大大带动新展馆及其周边城镇的发展,疏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减轻其超负荷的交通压力,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的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会展协同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津冀两地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我们常说的会展(1:9)拉动作用,主要是拉动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津冀两地三产在GDP中的占比,改善两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北京市十三五会展业发展规划评审会上,笔者曾提出就北京谈北京会展规划意义不大,未来北京的会展发展只有纳入到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中才能有大的作为,才能发挥北京会展资源的潜力,并真正发挥会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否则就只能被动地坐看北京展览资源一年年流失到沪、广等地而无所作为。也会导致津、冀两地的会展后期发展乏力,无法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转型发展提供所需的助力。
为此,我们呼吁京津冀区域会展业未来的发展,应重视相互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各方可以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与其他方开展项目合作或会展资源共享,从而在相对优势会展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京津冀会展业的更深融合和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
树立全局意识,积极推动建立京津冀会展业合作机制
首先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意识,摒弃地方主义和孤立发展的思想,在两个层面上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意识。在政府管理层面,树立京津冀全盘意识,积极推动建立京津冀会展业合作机制,努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会展平台;在市场参与者层面,建立资源共享、既竞争又合作的市场伙伴关系。
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消除产业转移中的制度障碍。“十三五”期间对京津冀会展业协调发展而言,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管理机构,促进京津冀地区会展业的协调发展。
再次,组织编制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规划。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大型展馆的建设规划应成为京津冀区域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指导京津冀会展业快速协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加快制定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规划,以推动京津冀会展业快速协同发展。
还有就是加大京津冀会展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区域内场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经验分享,深化京津冀会展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展会项目;区域内各方要结合自身的定位和资源优势,开发或合作开发具有各自特色的差异化展会项目,实行错位发展;同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会展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为京津冀会展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