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岁末盘点,几家媒体相继梳理出年度十大会展新闻。毫无疑义,2015年是中国会展业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依据中国会展业的高度制度依存性,国发15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随之批复商服贸发〔2015〕329号《关于建立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同意建立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无疑算作去岁年度“置顶”新闻大事件。而多家民营会展企业在资本运作的推动下相继在新三板挂牌,政府展的市场化改革呼声高涨,“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会展国际化空间,互联网思维下以社群为载体、以“众筹”模式试水成功的会展人大会及其完美收官之作的产业会展对话,以及成都、长沙、深圳等地方场馆巨无霸的次第启动,直至年末旨在推进会展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北辰会展航母浮出水面,中国会展业欲以崭新的面貌在“十三五”开局前夜开启大变革时代。
如此,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值此新元深夜,万籁俱寂,而笔者思绪飘荡,浮想联翩,自忖经年治学、治业心路,转而力求以“出世”之心厘清“入世”之事,“妄言”大变革需要大理论。
遥想三十年前,笔者追随导师研读哲学原著,其中百多年前恩格斯写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现代唯物主义的经典。1888年,恩格斯在该书中将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践观点。这是大变革时代催生出的产物,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石。其“理论为先导,实践为基础”的精髓,至今仍时时影响着笔者的价值判断。
时光转换,笔者研究生阶段转入理论经济学的学习,主攻西方经济学和产权制度领域,明了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两大基石,无论何门何派,得从这俩“伙伴”关系出发。
窃以为,治学的价值回归点是掌握分析问题的思维工具,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纵观中国经济,实践推动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理论不断深化、调整乃至创新。
我们已经娴熟地驾驭着“三驾马车”将中国经济引领到飞速发展的大道上。供给侧改革无疑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由此,专家们正倾力研究解读有关供给理论的“前世今生”及其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作用。
自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自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供给侧改革源自20世纪70年代至80 年代,美、英经济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美、英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这一政策理论依据当可追溯到宏观经济理论创始人凯恩斯,他对 1929年至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深入的思考,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这一理论成为西方国家拯救经济危机的良方。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 “滞涨”,即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并宣告失效。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向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下来。
一个国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往往成为阻碍它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负。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至1901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拖拽了它在新世纪中的前进步伐。世界工厂、大殖民帝国的特殊历史地位,通过种种机制使英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组织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进等方面,逐渐落到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后面。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最终削弱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越地位。
历史往往有其更多的相似性。从专家分析来看,中国当前经济的表象是:需求不足。自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20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2013 年底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那么,供给侧改革为会展业提供了哪些机遇呢?
犹记得,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出口为导向的珠三角经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为解剖“麻雀”,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月内两次亲临笔者所在的东莞厚街镇两家企业考察调研,一为民营、一为台资,均属代工企业。不久,广东省政府及外经贸厅着眼帮扶外商投资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从率先脱困的角度着手,选择在经济外向型典型的东莞组织举办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以下简称广东外博会)。随着国家调整经济战略,以扩大内需为举措推动经济发展,展会功能进一步深化。2012年,为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实现内外贸并举,广东外博会升格为由商务部等五部委与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博览会。从“率先脱困”到“扩大内需”,再到“转型升级”,随着国家经济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展览会“衔命”而行,承载着导向性的功能。
当前,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内不少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经贸类政府展,或立项,或调整,进而走出国门,向沿线国家挺进,目的是拓展国际市场,将过剩产能进行有效化解和梯度转移。因而,与此主题战略相应的展会将会带动政府、组展企业等各类主体掀起新一轮办展热潮。
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的角度看,将激发消费倾向,使得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而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工业部门占比将明显收缩。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就业承压,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因而,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 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 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创造50 万个左右。而考察企业就业状况,自2007年以来,服务业PMI 就业在绝大多数时期高于制造业PMI 就业指标,这意味着服务业就业状况好于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会展业在改革中的作用也必将独树一帜。多年前,就有每增加100平方米展览面积可增加上百就业人数的统计。
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理念让我们做大做强中国会展业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集团有了政策理论依据;创新驱动理论为众筹办展、办会提供了思维工具。值此变革时代,会展业呼唤大理论的创新,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应有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