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题访问
国内会议产业潜力巨大 要与展览业相融合——专访中国会议产业大会秘书长王青道
发布时间:2012-10-15  更新时间:2012-10-15  作者:  点击次数:5185

中国的会议、展览产业相对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较晚,然而近年来会展业的高速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会展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发展的方向上,业界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其一是欧洲的“展览带动国际会议”模式;另一为美国的“会议展览互相融合”模式,对于中国的会议、展览产业更适合哪条道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会议产业大会秘书长王青道给予如下解答。

记者:因为投资方不同,相对于夏威夷等国际城市,北京的场租价格较高,推高了会议成本,这会不会影响城市会议市场的竞争力?

王青道:不完全会,因为会议中心价格的高低,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价格过高,就是因为供求不平衡。不必对此过于担心,因为市场会自我平衡的。另外,就目前情况看,北京中大型会议的举办场所并不缺乏,只要不选择最热门的会议中心,其他会议中心、会议酒店场地的价格还是适中的。

记者:会议产业升级换代要注意哪些方面?

王青道:因为我国会议市场目前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早些年建设的会议设施有很多已呈现出设施老化、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种状况在一个产业发展初期是很正常的。会议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场地、设施的更新换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忌盲目追求豪华,要多从会议组织者角度考虑,注重方便性和实用性。另外,还要考虑会议规模不断增大、会议与展览的融合、会议餐饮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会议消费会不断提升等方面的特点。还有就是新技术的应用、休闲娱乐设施的配套等。 

记者:会议市场成熟的标志有哪些?

王青道:首先是注重品牌性,要建立我国自主会议品牌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各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太注重会议品牌建设。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美国有专业会议(品牌)13700余个,历史最悠久的品牌会议已有将近150年;其次是专业化,包括主办方的专业化、会议公司专业化,会议场所、会议服务的专业化等;第三是规模化,还以美国为例子。美国协会年会的平均规模是1436人,我国社团年会的平均规模只有200人左右,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潜在与会者总数并不比美国少等因素,我国目前会议的平均规模还是比较小的。

可喜的是,我国会议产业规模化进展的速度很快,会议规模增大的趋势很明显。国家会议中心投入运营以来,大型会议数量越来越多,超过10000人的会议已有不少。这在前几年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中国会议公司的发展现状如何?

王青道:中国会议市场刚刚发展,会议公司也在快速发展之中。从会议公司特点上看,不同背景来源的会议公司在业务发展方面各有侧重。比如国有旅行社集团的会奖公司依托的是自身深厚的旅游优势;信诺、趋势中国、恒瑞行、海天网联等公司开展会议业务有其独到的公关优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会议中心、中华医学会的学术会务部等有着很强的专业背景等。这反映出会议产业的两个特点:一是中国会议产业刚刚发展起来,会议公司因背景不同而各具特色,这很正常;二是会议产业是一个极具融合性和交叉性的产业。虽然上述会议运营机构各有侧重,但是它们的发展方向是共同的,即做专业的会议公司(PCO)。至于目前所谓的“谁是中国标准的专业会议组织者(PCO)”的争论,我建议,暂时搁置,把工作做好最关键。

记者:欧美会展成熟国家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方向?

王青道:从国际上讲,全球展览市场分为两个板块,即德国和美国。根据国际贸易方面的特点及地缘因素的影响,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展览市场更有全球化的特点;美国的展览业虽然规模大,但是基本局限于美国本土和美洲国家。美国本身的会议市场和展览市场都很庞大,这就为会议展览的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会议对展览的贡献体现在:展览需要专业的买家、需要高层次的参与者,而会议则可以为目的地带来高层次的与会者和强有力的潜在购买者,这无疑有利于展览业的健康发展。反过来说,展览活动也会使会议更具层次感和吸引力。美国会展业的经验是:会展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从中国会议展览市场基本条件来分析,中国与美国更相似,因此十分看好会议与展览融合发展的前景。当然,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在会议产业管理运营水平等方面向美国看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超常规的,会议展览也一样,因此我觉得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上一篇: 宁波将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之都”——专访宁波市会展办负责人
下一篇: 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永立潮头——专访山东舜和国际酒店总经理陈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