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向世界传递一个开放、现代的我们——上海世博会:休闲,让城市更美好
发布时间:2010-07-05  更新时间:2010-07-05  作者: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北京第二外圄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博士、副教授 厉新建  点击次数:21160

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世博会。

这个里程碑不仅是世博会自身意义上的,也在于世博会对于上海休闲旅游发展推动的意义上。无论从休闲消费普及、休闲环境的改造、休闲空间的拓展,还是从休闲设施的规划、体闲理念的更新等方面,世博会都将为上海休闲旅游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应只关注数字

    据有关方面预测,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内将有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其中              海外游客350万左右)前来参观,平均日客流量40万人次,高峰人次是60万,极端高峰日是80万人次,参展规模和参观人数可能成为历届世博会之最。

可是,自51上海世博会正式运营15天来,累计入园仅271.53万人次,平均每天入园约为18万人次,离40万人次的平均日客流量尚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人对7000万人次目标的实现充满担忧。

对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7000万人次是否有可靠的历史数据支撑?在这个方面比较可行的判断是上海以往接待的旅游人次。据统计,2009年上海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628.92万人次,其中过夜入境旅游者533.39万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1.3%,全年接待国内蒎游者1.236亿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12.3%,其中,外省市旅游者8483.68万人次,同比增长8.2%。世博会的宗旨就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参展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和进展,相信世博会一定会对来沪游客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实际上,除了各国的成就外,世博会还专门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这对于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人来说,吸引力不亚于文艺表演。因此,世博会必然会成为来沪游客的重要目的地。或者我们可以说,在2010年,世博会必将成为上海的标志性景区!

第二,游客目标的实现更在于宣传推广。在世博会历史上,的确有实际游客低于预测值的,比如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预期游客数量为4000万人次,实际游客数量仅为1870万人次,也有实际游客远高于预测值的,比如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最初预计游客总数为3600万人次,实际超过了4180万人次。迄今为止,历史上参观人次最多的1970年大阪世博会,当初的预测游客数量大约为4000万人次,而实际游客数量达到了6422万人次。不过,在此次世博会开园之初,每天的游客大致只有10多万人次,远低于4000万人次预测目标下平均每天应该达到的游客数。而实际上,通过后期的大力宣传,约有6200万日本本国游客入园游览参观,而当时日本本国人口只有1.04亿左右。相对应地,到2009年末,上海人□约为1921.32万,长三角7省市的常住人□约为4亿多,约占全国人□的30%         

第三,关注的不应该是数据,而是数据背后的意义。根据官方公布的售票情况看,目前潜在参观者已经超过4000万人次〔其中700万左右为面向上海市民家庭的赠票〕,只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宣传,达到7000万人次应该不是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关注上海世博会,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一个游客人次的目标。世博会的主题并不是“吸引7000万游客”,而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应该看到,举办世博会对于上海,对于中国而言,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递一个开放、现代的国家形象,更重要的是在游客数字背后展现出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世博会的举办来带动城市地块的重生和城市发展的整体推进;举办世博会,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叹引更多的人参观游览,更重要地是让国人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尤其是认识到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在认识差距中成长、进步;举办世博会,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游客数量,更要关注游客体验质量,一届成功的世博会绝不是以数字论成败,而应该高度重视游客的满意度,要办成一次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世博会。 

休闲让城市更美好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重视勤俭节约,强调勤劳致富,对休闲有着深厚的社会偏见和误解,尤其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的环境中,似乎休闲离人们总是那么遥远,尽管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这次,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可以说是为上海休闲旅游发展乃至为中国休闲发展培育了休闲意识,是我国休闲意识的普及教育,是普通大众正确认识城市,正确认识休闲的社会教育,是引导城市管理者重视休闲、发展休闲的生动课堂。

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就要回归到城市的本质。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就曾明确提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生活、工作、交通与休闲。休闲本来就是城市应有之义,只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强调了经济的意义,而远离了生活的意义,忽视了城市休闲功能的构建与完善。这种曾经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被忽视的价值,通过“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必将重新回到我们城市管理者的视野中,回到城市公民的普遍意识和需求中来,通过这种供给者的意识重构与需求者的诉求重生,城市休闲功能必将逐步得到完善。

实际上,在世博会的《城市之窗》表演中,也正是讲述着从农业社会的城市到工业社会的城市,再到休闲的城市的。工业社会的城市使得我们有了不同于农业社会的更坚固的建筑,而休闲社会的城市将使我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休闲空间。

闲暇社是文化的基础。休闲城市的回归使人们有理由对未来的城市生活有了更多的遐想,也是我们对城市文明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时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超过2万场次、平均每天有100多场的精彩文艺活动,这些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文化活动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休闲产品,它们将成为上海吸引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游客的强大吸引源。如果游客能够沉浸在这些文化活动中,而不是简单地参观游览各个展馆,观看各色展品的话,本身也体现了人们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能大大地提升人们休闲消费的境界和素质。正如闲暇是文化的基础,拥有相当数量的有文化的闲暇者则是休闲旅游发展最重要的需求基础。世博会或许正不经意地为培养这样高素质的休闲消费者做出了默默的贡献。 

留下的是理念和环境

如果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世博会场馆的话,必将为上海未来的休闲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吸引物,毕竟这些场馆都是各参展国和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装饰后的精品,有些场馆创意独到,如新加坡馆酷似音乐盒、巴西馆就是一个绿色鸟巢,有些场馆则投资不菲,如沙特馆投资超过10亿人民币,日本馆也耗资约9亿人民币。但因为涉及建筑寿命、税收处理、活动延续、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原因,多数场馆在会后都会拆除,甚为可惜。

不过,根据世博会会后安排,场馆拆除后,三分之一用于建设公共设施,三分之一留作城市的绿地,三分之一用于商业的开发。这其中包括永久性保留“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并将中国馆建设成博物馆。

这其中三分之二都与上海休闲旅游发展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世博会将给上海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提供更多的休闲设施。城市绿地显然是上海改善休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博会的举办必将在人文环境、出行环境以及包括语言环境、经营环境、服务环境等在内的社会整体环境方面大大改善,让上海居民更愿意走出家门、让外地游客更愿意徜徉在上海的休闲氛围之中。

世博园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园区内的老建筑,这真实也为上海休闲旅游的发展保留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方面通过世博会让更多地人了解了这些曾经湮没的人文建筑,一方面又通过这里穿越了历史风雨的古老建筑丰富了世博休闲的人文内涵。 

世博会会后土地利用规划将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这本身也是世博会将留给上海休闲旅游发展的遗产和机遇。要知道,城市休闲的发展绝不只是包括旅游设施的建设而已,还要包括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诸多休闲活动所需依托的公共设施,大比例的土地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改善上海休闲设施的供给状况,从而在推动上海市民在享受城市休闲设施、享受城市休闲生活的公平性上提供了更大的保障,在保证外来游客更好地体验上海的休闲氛囿和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空间足够大,才能给来沪游客体验在舒适环境中进行休闲消费的乐趣。

实际上,世博会历史上也曾经非常重视休闲问题,比如1988年在布里斯班世博会就以“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作为世博会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主题的确立体现了人们从发展科技以创造富裕生活向发展科技改善生活质量的转变,体现了科技时代人们对休闲的渴望,也体现了世博会对社会发展的深层思考。由此可见,上海世博会最终选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是世博会关注经济、关注科技、关注社会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同时,在世博会上展示的那些有代表性的城市为“生活更美好”而做的各种成功的实践方案,生态化城市、可持续城市等新思想必将影响到未来城市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从而为我们的休闲设施的供给赢在了理念的起跑线上。

如上所述,无论从休闲消费普及、休闲环境的改造、休闲空间的拓展,还是以休闲设施的规划、休闲理念的更新等方面而言,世博会都为上海休闲旅游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上海休闲旅游的发展还需借着世博会的东风,在更多层面上加以深入研究、扎实推动。

在中国面临交通巨大变革的新时代,各个旅游目的地的角色定位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上海的旅游发展而言,大力抓好休闲旅游的发展是继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发展都市旅游之后又一重要的转折,体闲旅游的发展将是上海旅游业发展的新蓝海。上海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在会后推出《上海市民休闲发展计划》、《上海发展休闲旅游行动计划》等相关方案,成立推进上海休闲发展的专门机构,高度关注弱势人群的休闲需求,突出强调休闲权利的公平性,积极增加休闲景点、打造休闲社区、修建市民小广场、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发展中央游憩区、完善休闲设施(甚至包括在相关区域修建徒步或自行车专用道)、培育宜居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为将上海建设成真正让生活更美好的休闲城市而努力。

 


上一篇: 上海世博会亦是中国会展业“成人礼”之巨献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