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论坛改变世界
发布时间:2010-05-31  更新时间:2010-05-31  作者:复旦大学论坛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李志青  点击次数:5206

     社会在变迁,人类需要变革。变革带来新的思想,新的动力和新的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和消费,造福世界。在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君主统治的政治体制集权专制,禁锢思想,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无法进入议事决策机构,转而聚集在公众通常集中开展司法和集市交易活动的古罗马广场上,对他们所关心的话题进行公开讨论和辩论,进而影响时政,这一变革性的风气后来得以传承,逐渐形成了古罗马,乃至现代社会的民主传统,毫无疑问,这种方式对推动古罗马的思想和文化繁荣功不可没。从此之后,古罗马广场的名称,也就是论坛(Forum),就被后人引申为所有开展公开讨论和辩论的场所。这表明,论坛从它诞生之初开始,就被赋予了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功能。在之后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里,作为公开讨论和辩论的社会机制,论坛由于无法融入于专制性较强的社会形态而得不到有效发展,逐渐被人遗忘。直至近代宪政制度的引入,公众重新获得意见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公开讨论和辩论的社会机制才得以再次进入历史的视野,以各种形式显现的论坛从雏形开始,不断演变和完善。最终,在现代社会对于跨区域、跨学科和跨界别交流和融合的巨大需求刺激下,同时在发达工业生产体系的技术支撑下,论坛发展为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合功能的重要社会进程,世界变得越来越离不开论坛。

论坛加深了社会沟通的广度和深度

     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报告里,对于其使命和价值观的解释中有这样一段话:“论坛以分享战略观点的形式提供实际价值,必要时充当共同行动的平台。为实现自身使命,世界经济论坛促进全球领袖与各界互动,以战略洞见给他们启发,通过各项计划使其发挥才干,以此开发出一条综合价值链”。其中的关键词有“观点”、“分享”、“平台”、“互动”等字眼,它们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沟通”。在最后的目标里它提到:“在当今复杂、脆弱和日趋同化的世界里,不能被动地去获取战略见解。获得战略见解的最佳途径是,与同行和业界最睿智的人士(学习型人士)进行交流。”到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了贯穿于整个世界经济论坛的行动原则,那就是“交流与沟通”。在亚洲和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博鳌亚洲论坛,其使命是这样阐述的:“为政府要员、商业领袖和知名学者提供一个高层对话平台,以增进和深化贸易和投资联系,推动建立伙伴关系,在应对不断出现的全球性经济挑战方面,阐明各自的观点”,其中“对话”、“平台”、“关系”、“观点”等核心字眼的背后依然是“交流与沟通”。以上两个分别是在世界和亚洲范围内备受关注和得到好评的论坛,其使命和宗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论坛首先致力于“交流与沟通”过程显然已是共识。

在全球化背景下,专注于提高效率的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重要表征,它对资源要素在区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统一整合和配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现实中出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利益分割下的区域间隔阂仍在阻碍着一体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观点分离、学科分离、界别分离等领域直接地形成各种阻碍性力量。在此,消除区域间的隔阂,增进它们的融合程度是一体化的关键保障。当然,要彻底消除区域间隔阂,就得从形式和实质上消除分离。实践表明,论坛致力于“交流与沟通”的共识显然是服务于以上这一需要的。

1.论坛是在以其自身行动于论坛范围里推动一国、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地区间、组织间和个人间的交流与沟通;

2.知名论坛尤其强调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流与争锋,在他们举办的历届年会中都不乏意见相左的领袖型人物身影,他们往往无法在其他场合碰面和讨论,但论坛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平台,使他们得以开展对话和交流,促进相互的和解;

3.广大论坛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区域和世界范围内的沟通进程,在现代多维立体的传媒工具积极介入下,论坛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及时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论坛致力于“交流与沟通”的行动原则被作为理念推广到了论坛外的社会和世界,推动更广泛的人们去理解和实践这一理念,并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解决国内和世界性的各种争议,提高社会凝聚力。

论坛创造知识成果

     人类发展离不开知识成果的创造和积累,人们所熟悉的知识成果种类繁多,就传统意义上而言,知识成果有科技性的、有思想性的,还有设计性的。这些知识成果的生产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个体性较强。个体(或组织个体)的投入、生产和销售构成知识产品创造的主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对经济效率的强调下,为了保护生产个体对于这些无形资产的权益,出现了有别于一般财产保护法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至此,现代社会正式地、完全地将知识成果生产过程个体化。个体性特征显然较好地刺激了全社会生产知识成果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侧重于提高私人产品产出效率的知识成果,但知识生产过程基于效率原因而对私人消费品领域的过度关注,致使服务于公共消费品领域的知识生产的缺失,比如“吃、穿、住、行”中的各种安全和质量问题就属于典型的公共消费品,社会用于控制、监督和防范各种安全和质量问题的舆论、道德和制度体系便是服务于公共消费品的公共知识产品。如果社会不重视这些领域公共知识的生产和建设,那么公共消费品就无法有效提供,这将导致私人消费品和公共消费品的产出不对称。

公共知识的生产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论坛显然有助于公共知识的创造与生产。

1.论坛为公共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提供了有效平台

知识的生产与创造离不开人与场所,作为大众共同关注的各类社会议题,不仅需要有人去从事生产与创造工作,社会还需要为之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场所,后者对于公共知识而言尤为重要。如前所言,由于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单个个体缺乏创造公共知识的动力与激励,也就是个体无法有效地为其自身提供足够的空间,包括物质上、经济上和制度上的空间。因此,就我们所熟悉的社会公共知识分子来看,他们往往都是依附于某个外部的公共平台之上生存,传统的平台有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新兴的平台则包括网络和论坛,这些平台相互交叉不间断地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知识。其中论坛不仅在物质场所和经济上解决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生产与创造难题,同时更是在制度上克服了公共知识创造过程所需的互动障碍,这一点是其他平台有所欠缺的。

2.论坛中的讨论与互动是公共知识的典型生产过程

公共知识的生产与创造需要得到制度保障,一方面是外部制度,主要是指公共知识需求及供给的社会机制,其中不仅包括社会对于论坛等公共知识产出平台的认可和法律保障,还包括了这些平台运营的能力与水平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在经济上给予直接支持。另一方面是内部制度,公共知识的生产与创作不同于一般知识,有其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对互动与交流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那些关注社会热点,经常发表评论性言论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人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而言,他们只不过是整个公共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这是因为公共知识的生产是无法脱离不同声音之间的讨论与互动,只有吸纳了不同人群意见后,才算真正完成公共知识的生产。作为坐而论道的论坛,期间的讨论与互动环节正是以上公共知识得以生产的最典型过程。就此意义上,论坛是生产和创造公共知识的理想场所。

3.论坛的传播效应是公共知识产生效益的重要保障

公共知识生产出来后,要发挥其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正面影响,必须借助于传媒的工具予以传播和扩散。只有这样,生产过程之外的社会大众、各界人士才能知晓其内涵,不必受限于规模和范围有限的公共知识产出过程。客观上,现代传媒工具在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无疑为公共知识与大众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在这一点上,区别于一般内部会议形式的论坛较好地实现了公共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统一,从论坛的发展历史来看,所有知名论坛都是在充分地利用现代传媒工具,他们可以把现场讨论与互动的过程直接放在电视、电台、网络上直播,让场外的大众分享论坛的各种知识成果,让公共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益。

论坛催生新兴产业

时至今日,仅有40多年历史的论坛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据初步估计,我国各地每年举办的会议将近400万个,按照占总会议数量10%~20%的比例估计,论坛总数可达40~80万个。

论坛繁荣在经济上的直接结果便是产业化。在分工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论坛举办前后的系列工作被分割为各自独立但有机联系的环节,在这些环节里生产出论坛举办所必需的各种中间产品,它们经过整合成为整体后,最终形成各色的论坛终端产品。论坛举办各个环节的分工不仅提高了效率,促进了专业化水平,有效地提高论坛产品的质量。同时,这些环节的生产又在自我强化和拓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外延伸,补充和完善论坛产业链体系,丰富和拉长论坛产业链内容,推动论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1.论坛产业服务于企业,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整合力

从论坛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论坛除了能够在公共领域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之外,还能给众多私人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这也是商界的企业热衷于举办和参加论坛的重要原因。对于企业而言,盈利是其主要目标,传统的盈利方式是对生产要素的简单平面整合,就此衍生出对于金融、贸易、物流等传统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但在高度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生产要素的简单平面整合无法满足激烈竞争的需要,生产要素内涵的拓展和产出制度的创新对整合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平面化生产型服务体系有待向现代立体化体系转变。论坛以其显著的精英集聚功能,成为企业搭建立体要素整合平台的一种重要机制,代表各种要素利益的各界精英在论坛上汇聚,交流思想和信息,增进理解与合作,等等。

2.论坛产业链有着丰富内涵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举办一个论坛,就好比是生产一件精细的产品,也有着很多道工序。尽管不同的论坛在种类、表现形式、规模上以及复杂程度上都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它们对于投入要素和工序的要求大同小异。随着论坛举办的逐步规范化,论坛产业的面貌日渐清晰,市场上的资本与人力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要选择进入论坛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或者全部环节。与其他产品的产业链相比,论坛产业链有其特殊性。按照举办的过程,其完整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上游环节,主要包括组织与策划,这是在论坛举办之前发生的环节;二是中游环节,主要包括场馆与会务实施,这是在论坛举办之中发生的环节;三是下游环节,主要包括评估,这是在论坛举办之后发生的环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围绕以上三个部分,有关论坛的教育与培训、宣传与推广以及中介等服务也都应声而起,为论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各种支撑。

论坛产业的发展与繁荣首先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推动,服务和支持其他产业发展是论坛的核心任务。与此同时,论坛产业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论坛产品的质量,完善论坛服务的标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的管理与引导不可或缺。就目前中国论坛产业的市场供给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从业者各自为政,低水平竞争的特征较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论坛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也阻碍了产业链竞争力的提高。在此,比较好的一个借鉴是,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在政府层面上建立论坛与会议的专门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一方面对内负责建立论坛举办等领域的标准与规范,促进有序竞争,另一方面则向外推介论坛会议举办能力与水平,引进国际性知名论坛和会议。中国有着价廉物美的论坛举办资源,相信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论坛必然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上一篇: 会展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