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题访问
审时度势 以变应变——访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冯向军
发布时间:2010-03-29  更新时间:2010-03-29  作者:  点击次数:12216

在会展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展览企业除了应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规划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审时度势、以变应变的快速反应能力。就是凭借着这样的综合能力,科隆展览有限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此,本刊记者对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冯向军先生进行了采访。

《中国会展》:科隆展览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了怎样的过程?获得了怎样的成绩?未来有何发展规划?

冯向军: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过去近30年,我认为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6年以前:属于了解和摸索阶段。期间通过我们在中国代理宣传科隆展览公司及其展览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比如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承办的中国第一个海外国家展——1975年在德国科隆国际展览中心举办;1987年科隆与中国首都北京结为友好城市;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了解科隆并参加了包括环保、五金、家电等的展览会。

第二阶段为1996年~2001年:科隆展览通过其代理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设立代表机构,负责组织中国企业参加在科隆举办的展览会。中国企业的参展面积从1996年的2,600平方米增至15,000平方米。

第三阶段为2002年~2008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科隆展览公司于2002年在中国北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全面负责中国的业务。一方面,中国企业出国参加科隆展览会的面积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从每年2,600平方米增至50,000多平方米;同时,凭着对中国市场的精确分析及依托德国总部的资源,科隆展览在中国的来华展业务也从无到有,相继完成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战略布局;针对产业的需求和地域的特性,与中国伙伴主合办了10多个来华展览会,涉及清洁能源、食品、木工机械、五金等行业,其中包括面积近10万平米的“中国国际五金展”、“中国国际木工机械、家具配料展”等。至此,科隆中国公司的业务已经占全集团业务的8%
  在未来的5年内,科隆展览将对行业市场和区域市场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力争实现营业总额提高50%以上的目标。在重点城市,科隆展览将继续巩固现有的项目,将项目的质量、规模、品牌和影响力做大做强,并不断开发新项目,将每年的来华展项目稳定在10个左右;特别要充分利用2010世界博览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国际影响力,整合展览资源,蓄势待发。在产业城市方面,科隆展览将发掘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展览项目进行纵深发展,寻求更大的突破。科隆中国也将一如既往地秉承中外合作办展的模式,加深与相关的行业协会、相关展览公司及各类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共赢。

《中国会展》:最近传出科隆展览举办的展览会遭受侵权风波,就这方面科隆展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或者方法来维权?

冯向军:关于展会侵权问题,这在现下的展览业内是一个普遍现象,知名的产品总会出现几个山寨版本,但科隆展览基于客户对我们的信任,还有对自身实力的信心,毫无畏惧。实际上,我们遭受侵权的展会至今受到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我想这个问题接下来就交由市场来检验,我们相信,只要客户了解了科隆展览悠久的办展历史、优异的参展平台及不断提升的服务品质,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判断。我们不愿意恶意地去诋毁任何竞争对手,但也不会轻易地让精心培育的展会因为市场的良莠不齐而遭受打击。

《中国会展》:全球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也提出到2010年将新能源的消费比例提高到10%,到2020年提高到15%。在科隆展览的年度计划里,技术与环境板块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科隆展览参与主办“亚洲风能大会”,2009年起,科隆展览更与国内电力龙头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推出了“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项目,这是否表明科隆展览战略发展方向的改变?今后还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冯向军:前面提过,科隆展览在能源行业领域拥有世界最大的“全球碳博览会”(Carbon Expo)2006年科隆展览将该展引进中国举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此外,科隆展览在海外还举办了国际再循环利用展览会” (enteco) 及“亚洲清洁能源展览会”(Clean Energy Asia)等系列展会。在现下全球关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能源、环保是未来几十年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题材。中国是目前世界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市场,“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亚洲风能大会”是科隆展览在中国的一个战略部署,我们将配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快拓展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同时,“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亚洲风能大会”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桥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览会提供一站式的贸易平台,目的是促进海内外参展商及相关机构在产品的研发、运用、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上一篇: 哈尔滨会展:期冀腾飞——访哈尔滨市会展办常务副主任李纬
下一篇: 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永立潮头——专访山东舜和国际酒店总经理陈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