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沈丹阳:我国展览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宏观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07-06-04  更新时间:2007-06-04  作者:沈丹阳  点击次数:5649

编者按:这是2005年夏季,作者参加由中办、国办联合组织的“中国展览业调查”督查活动后起草的一个调查报告,中央领导在此报告基础上形成的呈报件上做了重要批示。
     一、问题的表象
  (一)展馆建设过热,资源浪费严重
  1、展馆建得过多,且势头不减
  为了发展会展经济,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大建展馆、会展中心的热潮。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全国共有212个展馆(世界公认的展览业“王国”德国仅有21个展馆),比2001年增长81%。截止2003年底,全国已建成的展馆建筑面积达601万平方米,可供展出面积251万平方米,分别比2001年增长131%和133%,建筑面积和可供展出面积已分别超过展览业发达的美国和德国。而目前全国在建和拟建的展馆还还难以计数。
  广东省展馆的建设就非常典型。广东省目前展馆已多达56个,其中广州市2002年以来新建的就达到8个。东莞市现有6个展馆,多个镇都建有展馆,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其中厚街镇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占地500亩,第一期展馆建筑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米,可供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北京目前最大的展馆国际展览中心可供展览面积仅为5万多平方米)。
从总量上看,全国的展馆已明显供过于求,但目前各地建设展馆的积极性还很高,有些地方要求还非常迫切。如北京市、沈阳市都把建设新的现代化大型展览场馆作为本地进一步发展展览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2、盲目攀比,展馆建设豪华倾向严重
  现在各省市新建展馆,总是一个比一个豪华。与豪华形成反差的是,尽管投资巨大,但由于过分注重“形象”和展览以外的功能,这些新建展馆共同的特点是可供展览面积不大,服务功能不强,普遍“中看不中用”。已投入使用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投资32亿元,建筑面积28万平米,展出面积仅11万平米,馆内有137部电梯,极其豪华。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二期工程建筑本身也称得上美伦美奂,主要展厅却是柱子林立,许多展览公司却认为很不实用。由于决策者和设计师不了解展馆的需求,盲目建设,号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广州琶洲展馆(广交会新馆)的配套服务功能也很差,使广交会的现场管理与服务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些地方借建设会展中心,搞“捆绑式运作”的现象仍存在。将会展中心周边大片土地以低廉的地价一并出让由房地产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并出资建设会展中心,造成大量圈地、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资产流失。如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以28万元/亩的价格将114公顷地块售出,其中40公顷用于会展中心及配套建设,其余74公顷用于商业住宅、酒店、商场等项目开发。据了解,同类商业地价一般为60—70万元/亩。哈尔滨国际体育博览中心也有类似情况,展览中心每年亏损1000万元,全靠同期开发的商场养活。
  3、展馆使用率低,大量闲置
  与展览场馆面积过度扩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展览场馆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年以来,年年降幅超过25%。除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城市外,全国大部分地方展馆因展览项目少,平均使用率不足15%,面临“吃不饱”的困境。在不计折旧和投资资金成本的情况下,90%以上的新建展馆都处于亏损状态。以西安国际展览中心为例,该展馆2004年出租率仅为17%,收入500万元,而用于日常维护、人员工资和偿还银行贷款等费用则高达1200万元,每年亏损都在700万元以上。
  (二)展览项目数量多、水平低,增长粗放
  1、项目多,产出少
  据商务部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国的展览项目数量快速增长,2001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展览项目为2387个,2002年为3075个,2003年虽受“非典”影响仍达3298个,2004年估计在3600个以上,全国平均每天有10个以上的展览会在举办。从调查的情况看,除北京外,其他各省市近年来的展览项目也都是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但是,由于价格竞争剧烈和缺乏市场有效需求基础等原因,同期各类展览组织者的办展收入却处于徘徊状态。2002年全国展览总收入约90亿元,2003年下降到86亿元,2004年即便有所增长,据专家估计也不会超过100亿元,仅比香港同期的展览总收入高不了多少。这次调查中,各地展览企业普遍反映展览业看似繁荣,实际上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展览业的数量型增长特征明显,展览企业主体普遍惨淡经营。
  2、服务水平低
  展览业是一个新兴服务产业,展览组织者应以服务为本,以满足参展企业和与会观众的需求为办展的主要宗旨。当前展览业存在的问题,除了展览项目过多、过滥外,就是真正能够服务于企业,能够促进产业发展的展会太少了。
  生产企业普遍认为,国内的展会虽然数量很多,几乎天天都能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参展邀请,但让他们感觉到有质量、服务好的展会实在太少了。广东美的电器、科龙电器公司,大连大显信息产业集团、冰山制冷设备集团等许多企业都说,除了少数专业性强的专业展览会外,国内的展会他们能不参加就尽量不参加。大家认为,国内展会服务水平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展会的专业观众组织程度不够,参加展会的实际收效不高,甚至根本没有任何效果;二是展馆的服务差、收费高。
  发生在沈阳展览市场上的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真事:某届“中俄贸易展览会”主办方向国内参展企业承诺将包专机从俄罗斯请客商来洽谈,结果事与愿违,没办法临时从外语学院找了一群留学生来充数,被参展企业识破后,引起了纠纷。
  3、品牌项目少
  品牌项目少是另一普遍性问题。尽管各地举办了不少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展会,并且努力在加以培植发展,但是,企业普遍反映国内服务好、效果好、有质量、高水平的展览会少而又少,因为在他们看来,在社会上有影响、有知名度的展会不一定就是品牌展会。我国展览业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商机的朝阳产业,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际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如何扶持、培植我们的展览业民族品牌,增强展览产业竞争力,是许多展览企业和专家、学者所担忧的问题。
  (三)市场竞争无序 行业规范缺失
  1、重复办展,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如,2004年成都仅建材类的展览就有16个。2004年国庆节前后,东莞当地便有三个汽车展先后举办。在广州、深圳、东莞、顺德四个相邻城市有4个大型家具展,4个展合计展出面积达50万平米,每年各举办两届,相互竞争参展企业和客商资源。一方面,这些展览为了生存,采取低价、赠送展位的方式竞争,违背市场规律,相互伤害,谁也发展不起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参展企业无所适从、疲于应付。
恶性竞争是当前展览业内人士最头疼的现象之一。如深圳“高级女装展”是一个已经举办了六届、比较成功的展览。2005年年初,原广东省外经贸委一位巡视员退休到省商业联合会担任会长后,即有针对性地“拷贝”了一个“女装展”,抢在深圳“高级女装展”前几天举办,意在与深圳争夺已有办展资源。此事后来虽经协调被制止了,但已对深圳女装展已造成巨大伤害。深圳华博展览公司的总经理蒋承文反映,其1993年创办的“深圳国际玩具及礼品展览会”,规模已达近6万平方米,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展会。但今年有两家深圳的行业协会竞获批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展馆举办展示内容完全一样的另一“礼品展”。
  2、骗展和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展览业欠规范,且监管查处难,给骗展犯罪提供了土壤。这些人往往采取虚假宣传材料,夸大展览效果,诱使企业上当受骗,由此引起的纠纷和群体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深圳了解到,去年由深圳市机械工程学会主办、博联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2004年深圳起重运输设备及吊索暨叉车、输送机械工业展览会”就纯属一场骗展闹剧,当参展企业从各地赶来布展时,发现办展单位没有到场,并且无法取得联系,展会最终未能举办,参展企业和展馆方面都受到了损失。今年6月21日在太原举办的“第二届山西医药工业博览会”上,包括沈阳在内全国400多家医药企业,在展览会上见不到观众和买家,主办方也无影无踪,参展企业被骗了几千至万元不等的费用,此事公安部门介入,仍在处理之中。
据统计,2002年以来,广东省工商局查处了无证办展、发布虚假广告、冒用他人名称招展、利用展销会进行欺诈、展览名不符实68宗。
  除了品牌展览被大量“克隆”,造成同一展览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举办的现象层出不穷外,参展产品知识产权侵权事件也屡屡发生,执法部门在展览期间查处困难,突显规范和指导展览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第97届广交会共受理知识产权投诉203宗,被投诉企业773家,认定涉嫌侵权企业425家。96届广交会上,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知识产权部投诉上海可润公司、广西安盛进出口有限公司等52家参展企业展示的152F型发动机,涉嫌侵犯其发明专利权,广交会设立的投诉站立即予以妥善处理了这宗涉外案件。97届广交会上,三菱公司再次前来投诉36家参展企业涉嫌侵犯其另一款发动机发明专利权,广交会对5家企业作出涉嫌侵权产品撤展处理。广交会毕竟是中国第一大展,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而国内多如牛毛的小型展览,尤其是“假冒伪劣”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根本无从谈起,严重影响我国对外形象,阻碍了对外贸易和展览业的发展。
  3、一些地区的展览软环境亟待整治
一是许多企业反映,北京、广州等一些重点展馆管理混乱,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由于从事展览服务的人员众多,没有资质标准认定,服务水准难以保证。据展览馆协会的理事长梁文讲,有3000多家装修搭建公司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揽活,互相竞争,采用偷工减料、使用非环保材料等手段,赚取不当利益。该中心还反映,当前包括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在内的一些地方展馆已开始出现恶势力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现象,虽然治理过,但效果不佳。
  (四)“面子展”过多,品牌企业负担重
  近年来,为了促进本地区或本行业经济发展,扩大影响,招商引资,各地方政府举办的展览会越办越多。由于政府的办展理念和组织方式与商业办展有很大不同,地区性、产业性宣传的色彩很浓,企业所希望达到的商业目标往往不能实现,因此这类展览往往是企业所不愿参加的展览。
但是,为了招足展位,地方政府往往采取非市场的手段,通过各地政府部门千方百计组织企业参展。深圳市陈应春副市长形象地说:“现在各省市政府间经常相互组团参加对方的展览,相互“捧场”。你参加我的,我才参加你的;今年我办的展你不来,明年你办的我就不去”。“此外,还要看招牌,看规格”。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面子展”、“人情展”和“政治展”。深圳市政府每年都会接到各地发来的大量参展“邀请”,去年组织参加了23个外地展览,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接到各地参展“邀请”53个。
  政府为了“面子展”、“人情展”,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用“赎买”手段组织企业参展,企业有苦难言。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的黎暾经理反映,他们一年要参加15个各种汽车展览,参展费用每年高达1亿元人民币,除了几个知名的展览外,其它大多都不是自愿的。美的电器和科龙公司谈到,因为国内展览普遍效果不佳,除广交会外他们很少参加国内展会,但被问及是否参加由顺德市政府主办的“顺德家电展”时,均笑称“要参加啦,配合政府嘛”。我们所调研的这几个省市,当地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参加“面子展”、“人情展”的现象极其普遍。由于参展效果差、费用大,企业不堪重负。
  二、问题的原因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我国展览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成熟。我国展览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深层次上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认识存在误区
  调查中,各地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展览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政府过多直接介入展览组织活动有很大关系。进一步分析,大家认为这是各地对发展展览业的认识出现误区,指导思想偏差,以及政府职能错位所致。
  1、关于展览活动对举办地经济带动效应的认识误区
  调研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些政府官员踌躇满志地提到,展览业是城市的“面包”,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更有一位展馆的老总引用了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总裁门图特生动而夸张的话:“如果在一个城市举办一次国际性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但是在座谈中,展览业界资深人士和专家学者却表示,展览活动的确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成功的展览会能够有力带动旅游、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翻译、广告、装潢等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不过所谓的“1:9”只是个变量,只有成功的展览活动才能本身既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又有可观的产业带动效益。
  由于理论界和媒体对展览业上述关联效应的过度渲染,使相当多的地方官员、干部群众、甚至作决策的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偏差。于是,这个缺乏科学依据的“数字”变成了各地盲目举办展览活动的依据。据了解,我国有30多个省市竞相把展览业确定为当地重点发展的行业甚至“支柱产业”,有的城市还提出“以展兴市”的口号,唯恐本城市、本地区落在了“展览业发展热潮”的后头。
  2、对建设会展中心城市的认识误区
  国外展览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展览业只有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才能得到发展。展览业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发生发展,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该城市或地区市场功能相对发达,或者本地和周边地域分布着成系列的制造业集群;(2)具有相适应的综合经济实力;(3)拥有必要的场馆设施、发育相对成熟的办展主体和较完备的配套服务行业。全国各地城市对此显然没有应有的认识。
  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说:“展览业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志。超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单一地发展展览业是没有前途的。”一些省市无视展览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以为凭着满腔热情,建一个展馆,举办一两场展览活动,就能发展展览业,就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造成巨大的浪费。
  3、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在调研中我们听到一种说法:展览业被称为“眼球经济”。换言之,宏伟的开幕式场面,高层级的领导出席开幕活动,比任何其他经济活动更容易造成轰动效应。在参加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开幕式的时候,我们随机走访了一些媒体记者,据他们反映,在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单位举办的展览会上,邀请高层级领导出席开幕活动几乎已成为惯例,有高层级领导出席,他们不仅要到场,而且要报道,尽管他们对那种轰轰烈烈的场面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还反映,为昭显展览会取得的成果,经参与展览会的政府部门暗示,各参展团“拿捏”贸易成交额已经成为展览行里的“潜规则”。作为例证,大连冰山冷冻设备集团公司的马  同志反映,他们公司经常被组织参加各地政府举办的展览会,“展览会还没开幕,就要求报成交数字,真叫人哭笑不得。已经与外商经签订的合同,还要在展览会上再签一次。(做)这种事情,怎么能让人家看得起?”在他看来,个别领导同志的浮夸心态,是少数地方与其他地方攀比举办展览会的一个动力。
  (二)政府职能错位
  北京市陆昊副市长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政府在展览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大包大揽,无视市场化导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举办展览会,应该慎用政府资源”。深圳陈应春副市长也表达了同一个愿望,他认为,政府办展过多、过滥,既浪费了资源,又扭曲了市场;既挤压了展览企业的发展空间,又直接导致了展览业“泡沫”的形成。
  “政府办展妨碍市场主体发展”,“政府与民争利”,更是6省(市)民间办展主体的共同抱怨。近年来在我国,政府主导型展览会越办越多,不但地方级政府办,中央政府部门也办,不但办综合性展览,而且介入专业性展览。
  1、政府职能错位的主要表现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大家反映政府职能错位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直接办展过多。据初步了解,国务院有关部委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展览活动多达100个以上。全国由各级政府机构主办、承办的各种展览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我们在调研中赶上了几个展览,其主办单位都赫然写着“某某政府”主办,在北京展览馆考察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就是由北京市旅游局举办的。翻开沈阳国际会展中心的历年展会一览表,可以看到2004年在该中心举办的17个展览中,政府办展有9个,占一半强;2005年已经举办展览19个,政府主办的有6个。据介绍,四川省去年由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办的展览达160个。过去“政府主导型展览会”一般属经贸洽谈会、博览会等综合性展会,现在一些如礼品展、电子展、汽车展等专业展览会,政府也大量介入。另一方面,管理与服务缺位。表现在各地普遍对展览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法律规范,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体系、统计和信息发布体系、展览评估体系,未能推动建立展览行业自律机制等。
  2、政府职能错位的后果
  大家普遍认为,政府职能错位直接或间接造成以下三个后果:一是直接导致了展览场馆建设的过热与攀比。二是不利于展览企业的成长和展览市场的发育。座谈中,展览企业都充分肯定了政府办展在我国展览业起步阶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认为,在市场相对成熟的今天,举办展览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主导型展览由于大量使用政府的“公权力”,不按市场化的运行规则办事,使得由企业等市场主体举办的同类型展览因面临不公平竞争而难以支撑。
  深圳优博展览公司总经理吴艾苏激动地说,政府办展是拿纳税人的钱干冲击纳税人的事。沈阳北展集团公司任总经理形象地作了个比喻:“展览公司是在‘夹缝里生存’。”三是造成政府间的不良竞争与资源的浪费。尽管政府主导型展览大部分存在效果差、效率低、无效益的情况,但还能继续办下去,就是普遍有地方财政在后面“买单”。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陈泽星转述的一句顺口溜,描述出了企业对政府举办经贸展览会的怨言:“政府出钱,承办单位营利,企业受罪。”
  (三)管理体制不顺
  1、国家至今对展览产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
  “没有权威性的部门对展览业进行统一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是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方式单一”,是我们在调研中得到的具有共性的反映。
  我国政府多年来把展览活动作为一种促进经贸、科技、文化等重点工作的交流手段和载体来管理,展览业作为一个业态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对于我国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多年来国家一直未明确展览业的行业主管部门,目前对展览业实行的仍是延续多年“条块分割,内外分离”的“多头”审批管理体制。
  行业主管部门的缺位,是当前我国展览业无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海市一位主管展览的领导深有体会地指出,“多头管理”的结果就是“看似谁都管,其实没人管”。在没有宏观政策指导,没有统一的全国行业发展规划,没有行业发展地域布局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往往不能跳出地区局限,准确定位本地展览业发展,直接导致展馆建设过热。
  2、管理手段主要依靠审批
原来商务部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展览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实施审批,包括展览经营资格的审批和展览项目的审批。《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之后,除涉外经贸展览和国内展销会以外,大部分有关展览事项的审批被取消。涉外经贸展览目前依据的是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对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根据展览举办主体的不同,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国务院、商务部、科技部、工商局、贸促会、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等等都具有审批资格。由于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展览举办活动进行审批,审批机关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信息不透明,使展览业与有关行业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且广泛存在“批而不管、以批代管”的现象,是造成我国展览业多头办展、重复办展、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
例如,许多展览企业反映,在现行管理制度下,如需要批文,在市里批不了,就到省里批,省里批不了就拉中央单位主办到部委批,因此在同一城市同一时间举办同一内容展览的现象层出不穷,纠纷不断,市里管不了省里、省里管不了中央部门。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姚瑞副总裁讲,这种多头审批甚至在北京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倒卖展览批文,价格从5000元到十万元不等。
  3、全国性展览行业自律组织迟迟未能建立
  展览业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展览业的有机协调管理体制中,行业协会组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有些国家甚至行业协会的作用超过了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可通过实现行业统计、展览会技术数据审计、制定推行行业服务标准、开展行业协调等功能,在实现行业内外信息共享、开展行业诚信建设、规范行业秩序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相继成立了区域性的展览行业协会,在促进信息交流、加强业内协调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尽管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的原因,以及我国行业协会发展中先天不足因素,使区域性行业协会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在调研中,地方展览企业还是普遍认为成立行业协会是非常必要,并且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由于展览业行政主管部门未明确,我国全国性的展览行业协会至今未能建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展览业协调发展的一大因素。尽快成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民主方式开展业务运作的全国性展览业协会,是各地展览企业的共同期盼。
  (四)既无产业政策,又缺法律规范
  1、缺乏产业政策支持是我国展览企业发展慢、竞争力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数量扩张,我国的展览场馆、展览项目、参展企业、相关服务行业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展览产业初步具备成为一个重要服务产业的条件。尽管我国已有上万家企业注册经营展览业务,但是,我国展览企业普遍竞争力很弱。这与我国对展览业特别是中小展览企业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关。北京、广州、大连的展览企业纷纷感叹“我们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啊!”他们希望国家能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展览业发展的税收、投融资和信息、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政策。
  制约我国展览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对全国会展中心城市、会展区域功能以及对外合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布局,这也需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以解决。
  2、没有任何法律规范是展览业无序竞争的主要原因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完整规范展览会的举办、监管、协调等有关各方职责、权利、义务的法规或行政规章,有关展览活动和事务的开展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由于没有任何市场准入要求与规范,目前,我国办展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商协会、专业展览公司、工贸公司、咨询公司、广告公司、新闻媒体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展览业界人士戏言这是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办展”。
  展览会的举办是涉及展览馆经营商、组展商、配套服务供应商、参展商、观众等利益关系的经济活动,由于展览会的集群效应,展览会的举办又是一项关涉政治、社会、文化的综合活动,在以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展览会举办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组展商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中介组织的协调服务功能,知识产权保护,都需要法律规范。
  我们所调查的所有省市的各方面人士都一致认为,无法可依是展览业无序竞争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三、宏观对策
  面对我国展览业当前的“春秋战国现象”,迫切需要中央政府从宏观角度加以引导、规范和促进,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以保证展览业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一)加强宏观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在展览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会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政府的指导、规范、管理和扶持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作为对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具有明显拉动作用的特殊产业,各地积极发展展览业的积极性应该得到理解和肯定。但是,要解决当前我国展览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必须处理好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促进展览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
  调研中,一“热”一“冷”的强烈对比,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各地政府发展展览业的热情非常高,而在如何发展好展览业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尚没有明确的声音。在座谈中,广州市的一位民营企业家情绪激动地说:“一些省市争着建设展览中心城市,许多明显不宜发展展览经济的城市还要建大的展览馆,浪费纳税人的钱而毫不心疼,中央为什么不管一管?”大家迫切希望能以中办或国办文件的形式,针对各地在发展展览业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政府错位、盲目攀比和形式主义等问题,从宏观上给予明确的指导和引导。
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前展览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如前面调查分析中所提到的,首先是宏观指导不够造成的,确实急切需要在以下方面给各地方和各相关部门明确的政策信号:
  首先,尽管展览业具有比较特殊的功能,但它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服务产业,绝大部分的展览活动是经济活动,是经营行为,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让市场在展览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各级领导必须正确认识展览的功能,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要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正确把握政府在展览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逐步退出对展览活动的直接介入。政府暂时难以退出的,要对办展行为做出规范,制定参与主办的基本原则。包括规定什么样的展会政府可以参与,如何参与,什么样的展会政府不宜参与等。
  第三,针对目前我国展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意见,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已经提出了清理整顿的意见,应继续贯彻执行。今后,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规划和布局上煞住攀比建馆之风,防止投资过热,避免盲目上项目、打造会展中心城市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加快对现有展馆设施的技术改善。
  第四,国家主管部门对由国务院各部门参与主办的各类题材的“国家级”展会项目要合理布局,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建议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已经举办的展览会项目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整顿,该整合的整合,该退出的退出。确实不符合市场要求,没有实效、形式主义严重的,要坚决取消。
  (二)明确主管部门,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世界各国对展览业的管理模式虽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是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管理,展览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商务部)、德国(经济与贸易展览委员会)、意大利(工业部)、新加坡(贸易发展局)等都设有主管部门负责展览行业的管理。各省市普遍认为,理顺管理体制是规范、促进我国展览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建立合理、有序、高效的展览业宏观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管理体制中,重要的是要明确统一的行业归口管理部门。
  借鉴发达国家管理实践经验,结合现有职能分工和全国90%以上展览会为经贸类展览会的实际状况,我们所到6省市普遍认为,由国家商务部履行这一职责最为适合。
  明确统一的行业主管部门后,国家主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规范的行政管理手段对展览业进行管理,实施检查监督,实现宏观调控目的,保障行业发展。明确主管部门,并不意味着由某一部门包打天下,而是在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责任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与协调展览业的发展。例如,展览活动作为大型社会经济活动,还涉及工商、公安、消防、海关、商检、外汇等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就应牵头进行综合协调。
  (三)制定“游戏规则”,出台管理法规
  上海市最近颁布的《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对加强展览业法制化管理作了积极的探索,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较高评价。主要起草者之一、上海市外经贸委吴根宝副处长指出,在起草过程中,不少本应做出规定的问题由于找不到上位法,只得放弃。6省(市)的同志一致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展览行业法律法规,明确展览业的管理部门、市场主体资格、依法限定展览会的冠名,展会评估、品牌认证机制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加强对展览活动的市场监管,建立违规处罚机制,引导行业组织、展览主办单位和场馆等发挥自律作用,为经营者创造一个法治的、可预见的市场环境。
  为此,建议责成商务部牵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起草我国展览业管理法规,争取以国务院条例颁布。如一时条件不成熟,也可由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海关总署以部门规章形式联合发布实施。
  (四)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一个国家展览业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市场主体的发展水平。德国“世界展览王国”地位的确立,靠的是拥有众多各国企业热衷参加的国际型展览会和一批具有办展经验和实力的展览企业。而我国当前除“广交会”等少数展会外,大多数展会在规模上和水平上还难与世界知名展会抗衡。同时,与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英国励展集团等相比,我国目前还没有世界一流的会展企业集团。世界著名展览公司纷纷落户上海的事实表明,国外会展企业已开始抢滩中国展览市场。在上海召开的座谈会上,企业和专家均呼吁,政府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培育,尽快研究制定我国的展览产业政策。一方面,努力提高展览业国际化水平,重点培育规模效益显著、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广泛的名牌展览会,另一方面,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尽快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展览企业集团。
  首先,要制定全国展览业发展规划布局。目前,全国30多个城市提出打造“会展名城”是不切实际的,如不加以规范还会产生更多的盲目建设。许多专家建议,我国应结合市场情况,统筹区域展览业协调发展,指导条件适合的城市发展展览业,举办有当地特色的展览活动,避免各地盲目上项目、打造会展中心城市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我国展览业发展的目标、实施步骤、会展产业带或会展中心城市的布局及相关政策。
  其次,要从产业定位、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政策环境、品牌培育等宏观层面引导和推动地方展览业克服盲目性,注重科学性,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地方新建和扩建展馆必须服从国家整体产业发展布局。
  第三,要完善促进展览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借鉴展览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我国展览企业提供必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在交通、通讯、海关、商检等方面,为展览业发展提供便利。
  第四,要打造中国重点地区和行业展会品牌,形成定位准确、概念清晰、形象鲜明的中国展览业梯次发展格局,扩大中国展览业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第五,要建立展览业投融资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展览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壮大实力,创建我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国际展览公司。
  (五)成立全国性展览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在调研座谈中,广州大学会展研究所刘松萍副教授等专家和展览企业纷纷提出,应尽快推动建立中国展览业协会。大家认为,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行业的规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发达国家发展展览业的成功经验。目前在我国会展较为发达的各大城市,普遍已经成立了地方性会展行业协会,但迄今尚未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组织。因此,行业内对成立全国会展行业协会的呼声很高。中国展览业协会组建成立后,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可以牵头制定展览业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体系、展会评估体系、展览组织者资质评定体系,组织实施数据统计、信息发布与交流以及人才培训,成为我国展览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良好补充。
  大家还认为,没有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展览业缺乏自律机制,政府职能难以转变。建议商务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会同中国贸促会推动国内有影响、有实力的展览企业尽快发起筹备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

上一篇: 马勇、黄猛:品牌的铸就¬——写在广交会五十华诞之际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