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008(中国·太原)服装服饰大型展销会”在中国煤炭博物馆落下了帷幕。
其实,对于这座有20多年历史的博物馆来说,承办类似的展销会不计其数。其中多半是一些服装、副食品、日用品等展销会。这样的展销会很分散,且展出的商品数量和质量也无法保证,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
可以这样说,中国煤炭博物馆,依然在低端市场的“繁荣”背后徘徊。
品牌展销会,更像“大杂烩”
10月21日,展销会临近尾声,然而,会场外,汽车和自行车排满了候车位;会场内,结伴而来的中老年人汇聚在各个摊位前选购商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层服装服饰区是用简单的隔板分成250多个展位,二层为两个农副土特产展区和一个生活日用品展区,情形与农贸市场没有两样。
虽然名为服装服饰大型展销会,但在这里,你会发现,除了男女秋冬服装、鞋袜各类服饰等,还有化妆品、营养品、厨具以及全国农副土特产等多种商品,这也许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一逛多得,然而,这样顺风搭车的展销会,成功指数又有多高呢?在这里,记者找不到一丝丝的文化色彩,花样繁多的产品聚在一起似乎并非展销会而是大杂烩。
记者就听到一位女士对她的同伴说,“这倒是挺好,啥也有,不过咋像是赶集呢?”
的确,这里没有特色的展厅布置、没有醒目的展销主题、没有靓丽的个性元素,有的,只是简陋的展位,和杂货铺式的展销方式。
这里的负责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展销会缺少一定的文化色彩,我们也在不断地向规范化靠近,努力达到文化定位,实现一定的突破,尽量做到与别的展销会有所区别。”
硬件、人才是硬伤
纵观全国处处兴起的会展热,在我省举办的国际性会展却屈指可数。称得上上规模、影响力强的,不外乎就是国际煤炭博览会和平遥国际摄影节。其余的,大部分是一些低端的展销会,例如服装、瓷器、丝绸、五金等,展会过多、过滥、重复办展、恶性竞争,办展水平低下的现象十分普遍。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情况呢?太原市会展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军威认为,有硬件方面的原因。位于太原市迎泽西大街的中国煤炭博物馆,占地约11公顷,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室内外仅有的400个展位,已使用了20多年,无论从展厅面积上,还是在展位设计上,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
此外,太原还缺乏会展人才。由于太原会展经济起步较晚,会展企业规模小,会展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太原市缺乏熟练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擅长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
王军威告诉记者,目前,太原会展协会虽然成立,但与国际会议组织的联系还相对缺乏;会展专业公司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对外策略,政府的扶持政策还有待出台和细化。太原迫切需要制订会展经济发展规划和纲要,与国际组织、大型跨国公司及旅游企业进行沟通,通过提供折扣、优惠和便利等手段吸引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展览来太原召开。太原应在会议策划和招商方面采取聘用、业务外包或与国际大型会议组织合作等多种形式,做强山西会展业。
引进营销学做好会展业
应该承认,近年来,随着会展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各个举办城市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文化的竞争力,而博物馆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展示内容,正越来越凸显其在会展中的重要性。
以西湖博览会为例。始办于1929年的西博会,如今已成为杭州市含金量极高的“金名片”,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00年,为了进一步挖掘中华丝绸文化内涵,提高杭州的文化品位,杭州市在第一座国家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了首届中国丝绸节,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丝绸文化节体现了会展与博物馆的一个互动,同时也突出了西博会的一大特色———丝绸文化。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休闲场所,具有开发会展的先天优势。将博物馆经营与营销学相结合,是一种博物馆发展的新思路。如果能将营销理念成功地运用到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中去,将会激活中国博物馆,大大加快其发展。”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的煤炭博物馆也可以尝试进行这样的操作。除了每年一届的煤博会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办与煤炭相关的其他展销会或是展览,继续深挖山西的煤炭文化。”王军威表示。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博物馆的管理层,在开办一个新的展览时,不能仅凭主办者的‘想当然’,不研究社会需求,或是馆里有什么就展出什么、抓到什么就展出什么,用这种闭门造车的方法办出的展览必然不受欢迎。”
山西会展的发展,硬件和资金是瓶颈。
有专家建议,“在政府加大对博物馆业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可以鼓励企业与博物馆联合办展。将适用于企业的营销学与博物馆经营相结合,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