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展会自始至终都是以产业为依托而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着产业的发展,这是会展业界的定论。为什么在不产一克塑料的县级城市余姚会诞生“中国塑料第一展”?“因为余姚有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中国塑料城’;因为余姚是中国塑料价格指数发布地,有一个全国规模最大的塑料电子交易中心;因为余姚形成了集塑料原料、塑料模具、塑料机械、塑料制品加工、塑料产业信息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第十届中国塑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共余姚市委常委、副市长诸晓蓓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所有这些优势最终成就了余姚诞生“中国塑料第一展”的终极原因,那就是余姚有着强大的塑料产业支撑。
记者就此问题先后采访国内塑料行业协会、有关专家、中国塑博会的其他主办方及参展客商和企业时,被采访者竟然给出的都是同一个答案——“余姚塑料产业支撑论”。他们认为,余姚所具有的塑料产业优势,不仅是产业层面的关键性要素,同时还是余姚市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这奠定了中国塑博会成为“中国塑料第一展”的产业基础,并将在未来的国内塑料行业会展的竞争中继续给以强有力的支撑。
那么,这个托起“中国塑料第一展”的余姚塑料产业优势,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中国最大的塑料专业生产资料市场
谈到余姚塑料产业,让人首先想到的绝对是中国塑料城,这不仅因为其是余姚塑料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奠定了余姚塑料产业崛起的基础,而且引领着余姚塑料产业发展的未来。同时,中国塑料城在国内塑料业界的产业地位、产业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被业界公认为中国最大的塑料专业生产资料市场,被商务部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联系市场、中国商品交易五星级市场和中国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50强。
闻名遐迩的中国塑料城,其前身只不过是在余姚北站附近不足2000米,由108家塑料原料经营户聚拢在一起的“塑料一条街”。10余年来,中国塑料城从未停止过做专做强做大的发展步伐,连续改扩建塑料城场馆,建设大型物流仓储基地;不断搭建平台,引进塑料原料新品种;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设“中塑在线”和“中塑仓单”两大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中国塑料城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完美结合。扶持塑料城内现有规模经营户成为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品牌贸易商;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大石化企业或其代理商、批发商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的物流基地或营销中心。成立中国塑料城塑料研究院和宁波市塑料模具创新服务平台,助推余姚塑料产业的科技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通过10余年做专做强做大的不懈努力,中国塑料城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塑料会展、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制品及其他辅助材料于一体的专业生产资料市场。现有建筑面积31.75万平方米,4.2万平方米的展览馆,1800多个展位。塑料城内经营企业达1438家,国内所有石化企业及部分国外著名大石化企业均设有代理公司。中国塑料城经营品种1万余种,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塑料品种,产品经销到除西藏、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及德国、美国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中国塑料城市场交易总额705亿元,交易量达546万吨,上缴税费2.5亿元,市场历年累计交易总额1525亿元。
当前,国内各地纷纷致力于专业市场的拓展,如台州路桥、江苏常州等地都在打造新兴塑料加工基地,区域间塑料专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塑料城以“跳出塑料城,发展塑料城”为发展理念,探索中国塑料城新一轮的发展新模式,采取品牌输出的方式,近期与西部城市四川成都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在余姚之外办中国塑料城分市场。武汉和西安也对此合作模式相当感兴趣,已经多次派代表接洽商谈。
而一个关乎中国塑料城未来命运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计划正在积极酝酿中。2006年,余姚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中国塑料城建制的意见,制定了2006-2015中国塑料城十年发展战略规划,重新打造一个集塑料原料、助剂、塑料制品、塑料机械、塑料模具技术等,涉塑产品交易、展示、会议、信息发布(交流)、仓储、配送、货运、金融结算以及检测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的中国塑料城。
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模具工业园区
2008年1月14日,中国模具协会秘书长曹延安专程来到余姚,把一块“中国塑料模具制造基地”的牌子交到了余姚市相关领导的手中,余姚正式获得了“中国塑料模具制造基地”称号,这表明余姚的塑料模具加工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地位。
模具是塑料制品工业的灵魂。十几年前,余姚市委、市政府提出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远东工业城“三城联动”的工业经济发展战略。遵循这一战略,余姚与中国轻工总会合作,于1995年建成了中国轻工模具城。经过10余年的自主创新,目前中国轻工模具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模具制造加工、模具设计研发、模具技术培训、模具信息服务和模具材料设备交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模具工业园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模具材料专业市场。全城已引进模具制造及相关企业658家,形成了模具材料销售——造型设计——制造加工——配件供应——产品试模一条龙的分工协作体系。具备了加工大中型高、精、尖模具的能力,并且有67副模具被中国模协技术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级优质模具,其中33副达到国际同类模具的先进水平,34副达到国内同类模具的先进水平,获奖模具数量居全国之首。
中国轻工模具城生产的塑料模具以产品加工周期短、工艺精湛、配套齐全、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享誉国内外。产品销往全国并出口到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10年中国轻工模具城模具产值可达140亿元,模具销售将达到100亿元。
一个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塑料电子交易中心
把市场搬到网上去,实现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已经成为国内专业市场领先者的共同选择,而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则是这种新型业态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
2004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立项,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设立的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诞生了。这是全国首家塑料电子交易中心,其以中塑交易网为电子交易平台,开展中远期塑料现货仓单网上交易活动。这种糅合了传统商业模式与新兴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开创了塑料流通业改革的先河,更受到了业界的广泛注目,并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塑仓单”现象。
“中塑仓单”的交易模式,是把众多买方和卖方对塑料的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汇集到网上市场交易中心,然后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撮合成交。中国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总裁朱金祥给记者介绍,这样形成的价格,比较正确地反映供求预期及变动趋势,从而引领现货市场价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巨额的塑料原材料交易基本上都是现货方式完成,而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受到时空限制、供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容易产生三角债等诸多弊病,已经成为塑料大流通的瓶颈。和现货交易相比,网上交易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价格公开透明,交易公平;二是资金结算安全,采用第三方结算方式,可以避免产生三角债;三是购销成本低;四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通过网上市场中遍布全国各主要塑料集散地的仓库,可就近交货、提货;五是占用少量资金就可提前锁定生产、经营成本。目前已参与网上交易的交易商把“中塑仓单”作为锁住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方式。在生产、经营所需的塑料原料供应充足、价格较低时,可以通过仓单合同以较低的价格订购原料,以避免原材料供应不足时价格骤升导致生产和经营成本上升的风险。
经过四年的不断创新,中塑网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创新成果。中塑网发展会员企业2000多家,每年并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塑料年销售量占全国表观消费量的15%以上,交易品种已经涵盖PE、PP、ABS、PVC四大类通用塑料的71个品牌。开业至今已累计成交950万吨,成交额超过1100亿元,交易规模超过了英国伦敦著名的LME交易所的塑料交易量,迅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塑料电子交易中心。中塑网独创的由六大流程和七大标准组成的“中塑仓单”交易模式已经得到了塑料业界的普遍认可,已经成为国内塑料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和商务部宣传推广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10强创新市场”、“浙江省重点流通企业”、“浙江省服务业试点示范企业”、“浙江省流通领域10强行业”和2006年、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网站100强”。
一个中国塑料行业的风向标
2006年11月5日,余姚市人民政府举行了中国塑料价格指数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参会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说:“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的诞生,是我国塑料界的一大喜事。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的研究和编制,为我国塑料行业提供了一个反映塑料价格走势的工具,经束了我国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完整、严谨的塑料价格指数的现状,这对于争夺国际塑料价格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两年的实践说明,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科学、准确地体现了中国塑料价格的走向,为宏观研究中国塑料市场动向、行情和趋势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中塑指数的编制者之一、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总裁朱金祥表示,“中塑指数已经成为中国塑料行情的‘风向标’。”
据朱金祥介绍,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数体系,“中塑指数”由“中国塑料仓单价格指数”和“中国塑料现货价格指数”组成。目前,在每个交易日的上午10时和下午3时,这一指数即时在中塑交易网、阿里巴巴等60余个与塑料相关的网站上发布。自2007年7月11日起,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还授权新华通讯社综合金融信息服务系统-“新华08”,实时发布这一指数。
经过近两年的成功运行,有专家指出,中塑指数对中国塑料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一是给予市场一个反映国内塑料行情动态的指示器;二是能够给社会一个快速了解塑料市场的途径;三是能够建立完善的国内塑料价格体系,促进塑料产业向纵深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四是能够为宏观经济提供预警,有利于政府决策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从整体上和各个方位监测市场的运行态势;五是将连续地描述塑料市场的价格走势,有助于我国争夺和巩固国际塑料市场的定价权。
现如今,“中塑指数”不仅是国内塑料业界宏观研究者和塑料原料经营者的“风向标”,国际塑料企业和国际塑料业界也对这一指数表现出了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