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会展经济看山西
发布时间:2008-07-14  更新时间:2008-07-14  作者:本站作者  点击次数:3769

纵观全国处处兴起的会展热,在山西省举办的像国际煤炭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节这样的上规模、影响力强的国际性会展却屈指可数。那么制约山西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何处?如何才能突破? 
  7月2日,第二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国际煤炭博览会)北京推介说明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会场内人才济济,场面热烈。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不难看出,这次会展前的“热身”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 
  去年隆重举办首届国际煤炭博览会,大大提升了我省尤其是太原市的知名度,更使得作为东道主的山西省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不论是政府还是普通百姓,都从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期待着第二届国际煤炭博览会能带来更多的惊喜。这也标志着我省的会展业已迈出扎实的一步,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会展业是朝阳产业 
  然而,纵观全国处处兴起的会展热,在山西省举办的像国际煤炭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节这样的上规模、影响力强的国际性会展却屈指可数。回顾山西会展业的发展之路,其中埋藏着太多的艰难、困苦与坎坷。那么制约山西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何处?如何才能突破? 
  会展经济是一种形象说法,是各种类型交流会、洽谈会、展览会、博览会的总称。它是利用一定的地域优势、经济特色、资源优势,由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召集供需双方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专业性的或综合性的产品布展、宣传、交易和服务为内容的特色型经济活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土壤和背景下,我国的会展经济最先在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塘三个经济带萌芽和发展,随后扩展到全国。特别是近十年来,全国会展规模越来越大,会展数量越来越多,会展的质量和层次越来越高。如今,会展不仅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而且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联系。 
  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等诸多产业,对优化经济结构、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商品出口和推动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会展业平均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8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 
  2007年,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郑州市,会展业展览面积首次超过100万平方米,达到112万平方米,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展览面积过百万平方米的内陆城市之一,跻身全国会展业热点城市之列。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会展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2006年,全国会展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实现间接经济效益数千亿元。 
  山西省会展业尚处培育期 
  连日来的采访中,记者听到的词语多数为:“硬伤”多、“软伤”重、发展慢、重视和认识不够等。 
  谈及山西省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多年从事该行业的吴培华侃侃而谈。 
  吴培华共有三个身份:中国煤炭博物馆展览中心主任、中国煤炭博物馆展览公司经理、太原市会展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7月4日上午,吴培华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窗外不时传来巨大的挖掘机械发出的轰鸣声。看得出,他的心情不太轻松。“因为修路,我们今年已经放弃了5场展览。”吴培华说,这就意味着公司的经济直接受到影响。 
  吴培华说:“坦白讲,山西省的会展业还十分落后。会展业的成长过程一般应分为培育、成熟、发展三个阶段,而山西省会展业目前尚处于培育期。” 
  中国煤炭博物馆展览公司属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现有500多名职工,让这么多人能有饭吃,着实让吴培华费了不少脑筋。由于是自收自支单位,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关键词一:“硬伤”多发展慢 
  7月4日,在中国煤炭博物馆内,太原市公安局正举办着“2008第四届太原社会公共安全产品暨社区与家庭安全防范产品展览会”。午饭时间,各参展单位的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来到馆外一位卖盒饭的小贩身旁,争相购买盒饭。 
  “没办法,外面修路,再说附近又没有几家像样的饭店、酒楼,只好先凑合一下了。”一位操着浙江口音的工作人员说。 
  山西省的会展业整体发展起步较国内其他省份晚,但在省城的起步并不算晚。 
  位于太原市迎泽西大街的中国煤炭博物馆,占地约11公顷,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室内外仅有的400个展位,已使用了20多年。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煤炭博物馆就开始在太原市会展领域进行艰苦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20年来,中国煤炭博物馆先后承办各种大型展会120余场,中小型展会300余场,成为省委、省政府和太原市委、市政府举办各类展会的重要场所之一。 
  吴培华坦言:“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现有的展厅面积、软硬件设施早已落后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 
  关键词二:“软伤”重品牌缺 
  与国内沿海城市、经济发达省市的会展业发展相比较,山西省的会展业发展就显得有些滞后。 
  不论是山西省展览馆,还是中国煤炭博物馆展览中心,建筑面积小、展厅和展位少、软硬基础设施落后等“硬伤”直接制约着会展经济做大。 
  选址在太原市晋祠路上的山西省展览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农展馆,1992年年底改建为山西省国际展览中心。该馆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有18个展厅、700个展位、1.5万平方米的室外展场。虽然连续三届太原车展都选定在此举办,包括首届国际煤炭博览会,但是上述“硬伤”的存在,不仅让参展商、观众感到遗憾,从事会展业多年的业内人士提及此“硬伤”都尤为汗颜。 
  不仅太原存在这样的现状,在我省第二大城市——大同也有类似的境遇。该市已经先后成功举办了八届云冈•恒山旅游节,几乎每届旅游节上,工艺品展、旅游纪念品展、奇石展、名优土特产品展、农产品展示会都让大同各家参展企业收益颇丰,观众大饱眼福、口福。但是,大多数的会展均设在面积有限的大同市展览馆内。 
  “没有大型、现代化的会展中心,每次举办活动都得‘缩手缩脚’。”大同市一家装饰广告公司李姓负责人称。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的会展业不仅起步晚、发展慢,会展主体和会展项目数量少、规模小,而且还存在缺乏品牌产品、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目前,太原市专业会展公司只有二十几家,从事会展相关领域的企业也不多,每年举办的会展只有几十家,而且规模小,尚未形成产业体系;没有统一管理,行业内部混乱;办展不规范,展出多头资源浪费;办展场地不规范,有时一间小仓库就可办展览,极大地影响了太原市的会展业形象,甚至导致许多好的外省会展公司望而却步。 
  据了解,太原市现有的会展公司大多数由广告公司兼营,专门从事会展业的公司不足5家,而本土的专业会展公司更少。 
  太原市某会展服务有限公司经理宋先生已从事会展行业十余年。尽管宋先生和他的同仁每年都在忙着“走出去,请进来”,但他们所付出的辛劳有时候与收获并不成正比。“你们公司每年能承办几场会展?”面对记者的提问,宋先生答道:“一年只能办两场,这就很不错了。” 
  多年的实践使他明白,山西目前存在的生产企业少、品牌产品缺乏、会展专业人才少等现状,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三:“支持”少重视不够 
  在各类会展中,政府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会直接影响到会展的质量和档次。 
  会展看似简单,其实却是一项系统工程。会展中大多展出的是生产企业的产品,需要对每一种产品进行宣传、包装、销售、售后服务跟进等工作。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筹办、招商、正式开展等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部门和机构。 
  山西省一家会展公司的负责人就透露,去年他们联系好外省一家生产企业,打算在省城举办一场该企业新产品的推介会。当他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时,遇到了各种“拦路虎”,最后这家企业负责人一生气,干脆放弃了这场会展,到其他城市办展了。 
  业内人士透露,每举办一场会展,会涉及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部门,各部门他们都得打交道。当然,他们也表示能理解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但是有时会遇到一些太出格的难题。为了能给参展商和承办商一个满意的交代,好几次承办商都要充当“消防员”,协调解决一些难题。 
一些会展公司负责人称,在许多城市,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对于会展公司、参展商纷纷出台各类优惠的政策来扶持、做大会展业。例如有的城市推出“凡每场会展的展位达到300个以上,政府还有补贴”、有的出台“新加入的参展商实行展位费打折”、有的实行“三年内免费”等鼓励政策。而在山西省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应该说还远远不够。 

上一篇: 啤酒节6000国内外宾客突遭“黑夜门”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