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活动属性重新界定的思考
今早会展BEN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会展重启:中国这么做,德国那么做》,里面谈到英国知名的《展览世界》(Exhibition World)杂志(也是UFI的官方杂志)的官网5月6日(北京时间5月7日)报道,德国政府和16个州已同意将专业展览会从“大型集会”名单中剔除,原则上可以在严格的健康和安全保证的前提下恢复举办。
同时澳大利亚展览和活动协会(The Exhibition and Ev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asia , EEAA)呼吁不再把展览和商务活动列为“大型聚集”,以启动澳洲的国内会展业。协会首席执行官Claudia Sagripanti说会展活动不应遵从政府对体育比赛、节庆等大型活动的限制要求,理由是“会展等商务活动是高度有序组织的,每位参观者、参会者和演讲人、展商都是可追踪、可监测的”。笔者觉得这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大型聚集性活动”由于具有规模性、聚集性、不确定性、临时性、安全隐患多、管理难等特点,政府一直以来都从严控制、审核、组织。虽然商务部门深化展览业“放管服”改革,取消部分涉外经济技术展览会行政审批事项,减轻会展企业的压力。但由于“展览会”被定义为“大型聚集性活动”,对“大型聚集性活动”的举办的种种限制和众多规定,如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审批,安保收费标准和不透明等问题是会展行业的一大痛点和难点。
将“展览会”属性界定为专业商务活动,而不是大型集聚性活动,将有利于会展行业的规范、健康、繁荣发展。
1、展览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会展活动是专业商务活动属性
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特定。国家商务部、统计局在《展览业统计调查制度》中将展览会定义为“在展馆里举办的,以产品、技术、服务的展示、参观、洽谈、投资贸易和信息交流为主要目标的,有多人参与的群众性活动”。
参展观展目的特定。参展商参展的目的有发布新产品、宣传公司形象、促成交易、开发新市场、搜集行业信息等。观众观展的目的有观光、交流、采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商务考察等。都是立足于行业内的商务活动。
运作过程特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形容会展行业是最恰当不过了,一场专业展会的运作涉及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和现场管理工作,包括观众、参展商、媒体等的邀约和登记,现场门禁、主场等服务。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为特定的人做着特定的服务,这难道不是一场可追踪、可监测的专业商务活动吗。
2、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为会展活动“保驾护航”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展行业的信息化也日渐成熟。特别对于会展场馆来说,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将信息化和安全管理作为其建设的重点,“智慧展馆”是会展场馆发展的一大趋势。
智能餐饮、智能交通、室内定位导航、智能闸机门禁、无死角监控领域、安防系统、消控系统、重要物品(阀门、电闸、网关)监测等为会展场馆的智慧与安全运营“保驾护航”。这也为会展活动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基础。
3、疫情之下安全管理更加严格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四个多月,中国政府大有作为,采取各种措施使疫情发展蔓延尽快得到了遏制,形成一套完整的疫情防控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每个人的行程都是可以监控的,5月初的长沙车展推出了红外测温、人脸识别、实名制入场、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有效防控手段,制定了全国首个展会防疫方案,印制了全国首本展会防疫指导手册,出台了全国首套会展防疫配套参展、观展流程,为全国会展同行积累了全新的展会防疫工作典型经验。
会展人要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对会展属性进行重新界定,要明确将会展活动特别是专业展览定性于商务活动,全国各地的会展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消防、工商等会展业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会展标准化机构,按照商务活动的定性制定相关的规范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同时将安保数量、安保费用等标准化、透明化,减轻主办机构的办展费用,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需要全体会展人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上下同欲者胜。
信息来源: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 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