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抗击疫情 >> 专家观点
疫情之下,产业链区域化能否成为“救命法宝”?
发布时间:2020-05-06  更新时间:2020-05-06  作者:  点击次数:8993

疫情之下,产业链区域化能否成为“救命法宝”?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产业链受到影响,零部件、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国际流通不畅。面对这一情况,加快建设区域性产业链集群、推进产业链区域化成为热议话题。

《中国贸易报》记者就此采访多位国际贸易专家,他们尽管对此话题的看法不一,但都认为产业链区域化作为一种应急策略有其价值,至于是否能成为疫情期间和全球疫情结束后的全球产业链变革趋势则尚难确定。

“我注意到对当前产业链区域化的讨论,我在一些会议上也参与过相关讨论。不过需要先厘清一个概念:到底是要讨论落脚于中国的产业链区域化还是国家间的产业链区域化。”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目前不仅欧美国家疫情严重,中国周边国家疫情也较为严重,国外交通停滞、工厂停工情况较为普遍,这种形势下想在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区域化有难度,但是如果只是想在中国推进则好办一些,因为中国基本率先走出疫情阴影,在国内能够一定程度上推进产业链区域化。

外经贸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卢进勇:

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紧密相连,通过产业链区域化,确实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产业链受损带给我国的影响。疫情发生之前很多企业库存较少甚至一些企业选择零库存,疫情让企业感受到库存的价值。

从产前来说,建议企业适当增加库存,同时努力寻找国内替代品;

从产中来说,部分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渠道不畅,如果不想停产,可选择部分转产,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内能解决零部件、原材料进货问题的产品上来;

从产后来说,出口转内销目前得到政策鼓励,是企业可以考虑的方向。

我国产业链、价值链要尽量向数字化、自主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增加了突破时空限制的机会,也增强了产业链的柔性和弹性;由于我国市场大、产业链齐全,可努力提高产业链自主化水平,有一部分产业链可以自己主导建设,虽有一部分原材料、零部件需借助国外,但国内可想办法解决一部分供应问题。

在卢进勇看来,在国内推进产业链区域化可以多方面着手。

不过卢进勇强调,这些都是临时性应急措施,长期来看,还是要借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全球大产业链下包含三大区域产业链:北美、西欧和东亚。这四十多年格局如此。可以看到产业链之间关联度高,比如半导体产业有很多环节,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在其中进行有机分工。”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万军说,疫情突然暴发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大,中国复工复产时有一部分高端零部件需要从欧美进口,产业链因此受到影响,疫情期间对产业链区域化确实讨论较多。

“要知道目前全球三大区域产业链是一系列因素促成的,产业链的布局和变迁受产业配套完善程度、劳动力素质、市场容量和市场增长前景等因素影响。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大的变化,目前的全球产业链格局就难言变化。”万军分析说,疫情期间的应急反应和未来的现实考虑是两回事,“例如当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全球产业链有短期冲击,当时也有类似的对产业链区域化的讨论。疫情后人们的想法可能就不同了,届时全球产业链是否有大调整,无法早下结论。但相关国家努力让产业链就近分布的想法和做法可以理解。”

在国外对我国产品需求下降的当前,万军还建议企业,着力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同时从严从紧调整生产计划、经营安排,严控预算和开支。

注: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刘国民


上一篇: 小心!“搭车”广交会,可能会挂!
下一篇: “十四五”县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新前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