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节庆活动是海水还是火焰
发布时间:2007-12-10  更新时间:2007-12-10  作者:本站作者  点击次数:4015

  好的节庆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知名度提升的火焰,它不仅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旅游发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体事业繁荣。正因为节庆对树立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有极大作用,所以目前国内各地无不花样百出,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节庆。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如青岛的啤酒节、潍坊的风筝节都是成功的典范,现在这两个节都已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节庆活动了。这些融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对当地经济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节庆活动办得不好,则会成为劳民伤财,吞噬地方公共财政的海水。许多地方的节庆活动,今年办了,明年就不知其踪了,短命的节日比比皆是。
  节庆资金使用效果缺乏有效监管和评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节庆活动约有21个类别、5000余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妇孺皆知的赚钱公式,但泛滥的节庆搭上雷同而粗制的内容,已经让大众厌倦。
  我们的节庆已从传统的民族节日、法定节日、西洋舶来节日向省市、区县甚至乡镇一级的节庆递进。这些节庆大部分是让想本地迅速走向世界以便于更好招商引资而人造的节。因为招商引资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志。越是欠发达的地方,招商引资就越困难,就越是寄希望于节庆活动,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其中既有虚荣的因素,也有无奈的成份。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财政支出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马聪玲博士一语中的。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节庆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财政支出本应该用在更能发挥效益的地方。
  中国贸促会展览部副部长沙克仲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公共政策的问题。政府根据什么要对节庆活动进行投资,这些公共政策制定得是否有些随意,财政资金投入到节庆活动的哪些方面有没有透明度,有没有人监管,谁来做决定,包括有些地方建展馆,或者投入办一些大的展会都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公共政策和政府管理的问题,超过了节庆本身的范畴。
  节庆活动应市场化运作
  搞节庆活动是地方政府繁荣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节庆活动搞好了,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许多地方政府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将它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抓,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却出现投入多,回报少的现象。对此,沙克仲的观点是,任何一个活动,包括会展、节庆活动都是有风险的,投入多但是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可能就办不下去了,这很正常。如果这是市场行为的话,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在他看来,政府应该给一些政策,还有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直接主办这些活动可能风险就比较大,投入和产出就有可能不成比例,毕竟政府与企业是不一样的,企业拿出自己的钱总是要掂量掂量,不会轻易就做出决定。
  杭州市会展协会节庆活动管理处处长金中伟则十分明确地说,搞一次节庆活动应该能带动当地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或者带动一些地方产业的发展。他说,节庆活动应该体现出科学发展观,既要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又要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还能够彰显和谐社会的成果和各方面的发展。如果做成表面工程,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无法收到应有的效益,流于形式,必然无法生存下去,像这类的活动不宜提倡。
  节庆活动如果是市场化运作,而且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和老百姓喜欢的一些活动,就不会存在劳民伤财的问题了。金中伟举例说,杭州今年提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他们围绕这个主题,包装健康生活、休闲生活、舒适生活、艺术生活、美丽生活、创业生活。作为休闲城市,搞一些创意产业博览会、休闲产业博览会、丝绸时尚节等等,这都是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其他地方搞不起来的东西。杭州的IT产业比较有基础,他们就在电脑领域搞一些节庆活动,紧密结合自己本土的区位要素和产业层次来办,形成一种经贸互动,把自身的价值挖掘出来。如果光靠财政的钱去运作,用老百姓的税金来运作,情况就不一样了。
  结合地域特色发展节庆文化
  一个节庆能否做到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否做到双赢,即做到组织者与参与者双赢。双赢应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效益,二是经济效益。组织者在开始要投一点钱,但最终应该获得回报。
  作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节庆理论人物,马聪玲博士曾经考察过北京大兴西瓜节,她说,大兴本身是西瓜产地,如果在田间地头去收西瓜价钱会很低,农民也挣不了多少钱。当他们把当地的西瓜产业和节庆活动与旅游结合起来,甚至还结合上文化,比如建立西瓜博物馆,这样就把纯农业的活动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使农民从农业的从业者变成了服务业的从业者,变成了旅游接待户。这种转型其实是很好的,不光提升了大兴西瓜的知名度,也使当地农民得到实惠,对农民来说不论是到地里摘西瓜还是进行西瓜评比,对他们的产品都是一种推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收入,做到了双赢。马聪玲认为,理性发展节庆活动要立足于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程度,否则节庆将会成为一种包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马聪玲建议,在搞节庆活动之前要作一个长远的规划,节庆的定位要十分清楚,对市场的收益要有一定的把握,做到可持续发展。
  办好节庆活动,首先要创新思路,同是2006年度中国十大节庆理论人物的金中伟说,要结合本土特色。比如杭州的竹资源十分丰富,并已初步形成竹笋、竹建材、竹家具等系列产品,竹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竹业收入已经成为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成为推进生态市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资源,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占据一席之地。所以,他们在今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杭州竹笋节,获得巨大成功。其次,要坚持市场运作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像杭州经济比较发达,政府就可以出资办节,企业的参与性也比较高;如果当地的经济基础不是很好,投资很大的节庆活动就不是很划算了。所以他们现在的管理也是分层次管理,组委会主要是抓大的,具体事宜则由企业设计具体方案进行市场化运作。其三,要促进当地会展经济的发展,给当地企业带来商机。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有鲜明的特色。五要开放办会,在策划阶段就要广泛征求意见,还要吸引外地企业也能来这里发展。    

上一篇: 国际化展览牵动杭州会展的神经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