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美国会展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7-12-03  更新时间:2007-12-03  作者:本站作者  点击次数:3502

     随着会展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会展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重视。美国的会展教育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却异常迅速,已经颇具“领袖”风采。如何借鉴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验,发展高等会展教育,已经成为中国财经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美国会展教育的概况
    据统计,全球有150多所大学提供与会展管理相关的教育,美国大约占了一半,而且目前该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会展管理人员中,60%以上具有学士学位,其中近10%拥有硕士学位。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配备方面,美国也很有优势,且已成为重要的会展管理知识输出国之一。
    1.多元化的教育主体
    美国的会展教育主要由高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等组织承担。其中,高校处于核心位置。目前在美国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的主要院校有乔治·华盛顿大学、内华达大学、休斯敦大学、俄克拉何马州州立东北大学等75所高校。其它像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等也为会展从业人员提供技能性培训。高等院校的学习以学位教育为主,一般不要求具有从业经验;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从事的是技能培训和在职培训,学员大多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美国高校基本上是在旅游管理或商务管理的基础上设置大型活动或会展管理专业。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自1975年起开设了展览管理认证证书的学习课程,以期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2.多层次化的教育体系
    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与自己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从一般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到学士、硕士学位教育的多层次会展教育体系。
    在美国,会展管理的提法一般是“事件管理”或“特殊事件管理”。它不仅包括会议管理和展览管理,还涉及大型事件、体育事件、各种节庆甚至私人重要活动在内的事件管理。会展管理专业一般设置在宾馆管理、旅游管理、接待礼仪、体育运动、休闲娱乐、艺术门类中。在目前开设会展教育的高校中,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会展教育规模最大、课程体系最完整,学生不仅可以攻读学士学位,还可攻读硕士学位。该校于1988年率先推出的特殊事件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得到全球20多所大学的认可。还有许多大学的会展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且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
    3.实用化的课程设置
    美国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实用。在本科教育中,由于学科重点不同,各学校提供的课程体系也有所差异。乔治·华盛顿大学开设的会展管理课程主要有:必修课4门(旅游和接待管理概论、运动和大型活动管理中的问题、运动和大型活动商业企业、运动和大型活动营销);选修课至少1门(在国际商务概论、国际营销管理、营销研究、公共关系等12门中选择)。内华达大学开设的会展课程主要有:3门必修课(会议业概论、会议规划、贸易展览运营);选修课2门(在会展服务管理、会展设施管理、展示管理等5门中选择)。而硕士学位教育则主要向学员提供带有研究特征的相关课程,如内华达大学主要向研究生提供会议管理战略、服务业金融分析、市场营销系统、人力资源和接待行为管理等课程。
    美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也高度重视应用性问题。乔治·华盛顿大学大型活动管理资格证书(EMP)的考试课程设置则体现出初级的入门性的在职培训特点,4门必修课包括大型活动的最佳管理、大型活动协调、大型活动营销、风险管理,选修课则大型活动的礼宾、大型活动赞助、餐饮设计和协调等12门课程中任选3门。
    4.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美国会展教育的时间安排有多种,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除了四年制的学士学位教育和两年制的硕士学位教育以外,还有一些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也参与提供会展教育。在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上,时间则更为灵活。以乔治·华盛顿大学大型活动管理证书培训为例,它主要是对刚进入会展行业、工作经验不多的人员进行初级入门培训,无学期要求。耗时最短的学员在6个月里学完了全部课程,耗时最长的则用了36个月。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的展览管理认证证书课程学习要求学员在3年内学完7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就行,耗时最短的记录是11个月,最长的则达24个月。
    美国的高校还通过专业研讨会、书刊、VCD等方式为公众提供学习会展知识的机会。此外,它们还通过远程教育向全球24个国家提供相关教育与培训。乔治·华盛顿大学“特殊事件管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获得了西班牙、摩洛哥等国家的认可。目前全球约有20多所大学采用了该校的会展职业资格认证课程,通过远程教育对会展从业人员实行职业培训。
    此外,美国高校的会展教育非常注重实践环节,许多高校在校园里建立模拟客房、餐饮设施,邀请会展业界人士为学生做讲座,并让学生实际参加会展活动,要求学生为学校的体育赛事寻求赞助商。这些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大有益处。
    二、美国会展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会展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据中国贸促会的研究报告,在未来5~15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速将达到15~20%,预计2010年、2020年总收入将分别超过200亿元和1000亿元。但是,中国的会展教育刚刚起步,无法满足会展经济的需要。鉴于此,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就显得很有意义。
    1.科学分析需求结构,实现供给的有效对接
    发展会展教育必须把握好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层次,确保供给合理。目前中国有会展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其成长体现出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特点。与美国相比,中国会展从业人员显得层次很低。
    美国把会展管理人才划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与支持性人才三类。在核心人才中,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尤其重要。他们在行业内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等人才;支持性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员等。从中国的客观情况来看,会展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而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助性人才缺乏。培养一批既有创新、策划能力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会展中高级管理人才,可以增强中国会展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培养一大批初、中级会展运营管理及操作人员,既可以满足目前会展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又能缓解就业压力。
    2. 多层次参与,完善会展教育体系
    要根据对会展管理人才需求的科学分析,完善会展教育体系。借鉴美国的经验,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应形成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教育部已批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贸学院开设本科层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但还不够,应考虑允许北京、广州等地的高校开设该专业。从研究生教育层次上看,只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会展经济管理课程,这远远不够,应考虑先设立独立的方向,然后作为目录外专业独立招生,并应鼓励其它高校在此方面进行探索。在职业培训方面,只有上海刚刚引入了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的展览管理认证证书考试,并开始实施“会展策划与实务”培训项目,但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它培训项目很少,据悉只有中国展览馆协会和北京大学举办过“中国会展业高级培训班”,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举办过“会展策划与实务培训班”,中国贸促会举办过“赴德国展览管理培训班”,还有个别企业主办过诸如“企业参展专业知识培训班”等,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目前中等会展管理职业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需要开展起来培养会展管理辅助人才。
    3.面向行业,探索合作会展教育模式
    在构想的会展教育体系中,高校是核心,担负着学历与学位教育、科学研究、课程规划等任务,并具有管理模式输出、信息收集与加工等职能,承担着培养核心人才的任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承担操作业务培训工作,培养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会展辅助性人才。但是,不论高等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都应象美国那样,坚持合作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首先,要考虑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或权威的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办学,特别是应考虑加强与美国同行的合作,以充分搜集行业信息。中国要积极吸收美国面向世界的先进办学经验,同国际接轨。还要争取参加国际会展业的行业组织,如国际会议协会、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和国际会议观光局协会等。
其次,要考虑与国内行业协会加强合作。美国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学习。开设会展教育的院校应与会展行业协会一起就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开展研究,交流信息与统计数据,组织召开各种研讨会,并为会展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最后,还要与会展企业合作办学,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企业可以帮助学校担负实践经验传授、案例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安排学生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接待和服务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个较强的师资队伍。但是,中国高校目前专门投身于会展教育与科研的学者很少。在已经开办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从事该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人数少,而且均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专业理论积累不够,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会展教材找不到很合适的人撰写。在其它正在筹办该专业的高校,情况更差。由于学科历史极短,再加上认识上的偏差和学科的操作性特点,一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在2005年初教育部通报的不具备招生资格的一批高校和专业中,就涉及有的高校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要加强会展教育与科研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应给予相关人员到会展先进国家培训的机会,以便了解国外会展业最新发展状况、研究成果以及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支持相关人员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应对会展教材编写和出版给予资助;在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额度和研究时间保证方面,也要给予帮助。

上一篇: 青岛全力打造国际知名会展城市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