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马勇、黄猛:中国的会展教育在摸索中逐渐成长
发布时间:2006-10-16  更新时间:2006-10-16  作者:马勇、黄猛  点击次数:5067

中国的会展教育在摸索中逐渐成长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会展研究会副会长   马勇

武汉工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   黄猛

 

会展经济在西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诸如德国汉诺威、美国芝加哥、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瑞士日内瓦以及中国香港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展览名城”,会展经济强大的“产业拉动效应”、“规模效应”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我国会展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高燕在所发布的2005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展览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展览业继续增长势头强劲,总体规模有望在近年内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水平”,中国会展业正以惊人的发展态势跃居亚洲地区最强劲的会展大国。近几年急剧扩张的会展市场,尤其是在2008奥运会、2010世博会的刺激下,引发了会展人才潜在需求的“危机”,处于起步阶段的会展教育表现出人才培养的极大滞后,并且面临选择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什么的教育体系等重重困惑。

从“2010年上海紧缺10万会展人才”说开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0年,上海将需要约10万名会展人才,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层次人才,现有人才大体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需求,这一消息的发布在会展教育界立刻引起了轰动。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王明明介绍:具有系统思维和系统筹划能力的大师级的策划者、经营过上亿美元的金融策划师、公关专家以及很好的项目经理,是目前上海会展业最稀缺的人力资源。由于目前会展经济的繁荣与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会展专才的市场价值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最新薪酬行情显示,在上海等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会展专业人才的月薪可以达到5000元甚至更多。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经过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生在求职时屡屡碰壁。学生动手能力差、对行业不够熟悉、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普遍存在,的确由于我国会展教育基础薄弱,目前会展教育在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教材质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现代会展教育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呢?难道会展教育真得停留在职业技术教育层面就够了吗?一个成功的会展职业经理人又是如何造就的?

会展专业人才需求-供给矛盾之所在

从会展人员的业务属性来看,按照其与会展活动的密切程度,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即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高级运营管理等,会展业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广告制作等,可以看出,不管其紧密程度如何,都有一定的专业性,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只不过关联度越高,相关的人才获取就越难;相反,众多的支持性人才则很容易从其它领域转换而来,关键是通过培训使其专业化。因此,现代会展教育在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专才”与具有一定理论的“通才”间二者不可偏废。

从另一方面来看,按照会展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由高及低的顺序,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层次结构比例约为1:2:7,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导致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才是人才的市场供给-需求不平衡的内在动因。以上海为例,通常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要80-90名专业人才,按照上海平均每周举办5.5个展会,估计5年后会展公司需要高级会展人才约2500名,而上海目前获得“高级会展师”的只有50人。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既有创新、策划能力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会展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一大批初、中级会展运营管理及操作人员满足目前会展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以优化会展人才结构,争取达到2:3:5是今后会展教育努力的目标。

虽然高学历不能代表高能力、高素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高学历的从业人员学习、适应能力更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只有不断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展业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我国较发达城市的会展从业人员,目前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最高不超过25%,而在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展览从业人员的大学本科比例达到了71.8%,大专学历为23.5%,会展项目经理的资质是大学学历并具有十年左右的工作经验,相比之下,我国会展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和结构远低于其他现代服务行业的比例。

会展学历教育应该找准各自的定位

庞大的市场需求,激发了全国各地本科、大专院校争办会展专业的热情,自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以来,目前全国已经开办会展专业和开设会展方向的本、专科院校已达到60多家,会展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根据2005教育部对新增专业的批复,全国只有4所学校准许设置“会展经济与管理” 本科专业,其它院校则只算是设置了会展方向;从地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会展高等教育领先于全国,明显超出北京、广州等会展中心区域,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教育中心;2005年,全国会展专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5000余人。

对于开办会展专业的院校来讲,首先是认清市场需求特征、明确专业定位。一方面,可以根据各地区会展经济的发展程度,结合教育部关于全国会展专业布局的区域统筹安排,积极鼓励一批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另一方面,对于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要求有一定的相关专业支撑,比如:外语、艺术设计、建筑、饭店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实施差异化策略以避开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叠,特定的专业背景能让学生在就业时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其次是明确会展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适合开设会展本科专业,高等教学主要担负着会展高级人才培养、会展科学研究、课程规划设置等任务;而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则主要担负着技能操作性的辅助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分工的不同,将决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生实践都各不一样,但总的来说,都应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行业建立紧密的联系。

会展职业培训亟需建立完善的体系

目前我国的会展职业培训尚不规范,各种形式的会展培训鱼目混珠。然而,根据中国贸促会的调查:100%办展单位都有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需要,77%的高级展览经理希望得到国外著名展览公司高级展览专家的培训,68%的展览经理希望学习国外会展理论和实践知识,70%的展览经理表示最希望参加国内短期培训班。

据悉,2003年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合作引进的注册会展经理认证CEM课程培训在国内最火爆,截止200512月底,已有80多家机构近20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其中76名学员已经喜获证书,成为中国的CEM。根据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建立多种多样的会展培训机制,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会展培训体系是目前所亟需的。

产学研一体化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服务于产业战略发展,然而,必须认识到:在人才培养上,学校、企业、科研机构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尽量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企业如果想最终获得真正的人才,也应该为学生实践提供一些机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一体化。

中国的会展教育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根本的目标应该是惟一的,即探索和创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高级人力资源培养体系,为适应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希望这能够成为所有会展界同仁的心声,让我们大家共勉。

 


上一篇: 沈丹阳:《中国展览概述》摘要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