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刘海莹:进博会定制政策普惠化,可加速中国会展业国际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8-11-26  更新时间:2018-11-26  作者: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海莹  点击次数:74288

11月10日,历时6天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这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开幕致辞中所言:“中国不仅改变了自己,还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会展人,笔者深深以为,进博会对于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样本价值。

将上海选为进博会举办城市毫无悬念。站在展览组织的角度看,与G20杭州峰会等国际峰会主要是各国政要参会不同,首届进博会除了参会的政要外,还涉及3600多家企业参展商、1432家境外采购商、5000余件首次进入中国的展品,面临海关、公安、商检、知识产权、税收等一系列问题,考验的是举办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应急应对能力。因此,进博会落户上海毫无悬念。

即便如此,接踵而至的难题倒逼了现有管理体制升级。据报道,各有关部门针对进博会定制了20余项创新政策。例如,海关总署为首届进博会制定了《检验检疫禁止清单》《检验检疫限制清单》《海关通关须知》《海关支持便利措施》和《展期内销售的进口展品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发《做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保障工作通知》,上海海关发布《入境验证工作公告》,上海市公安局下发《进口博览会期间物品管控相关指导意见》,等等。 1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张江科学城展示厅时,非常关心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由此可见,改革开放至今,各行各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是何等重要!

陈先进在卸任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时有感而发:“上海会展业离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提出的国际展览中心城市5条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最重要的差距不是在硬件上,而是在软件上。”上海作为中国展览业最发达的城市,在国际接轨方面尚且如此,进博会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绝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这些定制政策不应仅是进博会的最惠待遇,而应是会展业内的普惠政策。定制政策普惠化才是进博会对我国会展业国际化进程的最大贡献。

毋庸置疑,进博会搭建起了中国与国际市场无缝对接的超大平台。如果说定制政策普惠化是对会展业国际化的贡献,那么开放理念普惠化则是会展业平台价值充分发挥的关键。6天展期之外的更多时日,需要的是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此情此景,多少与当年我国加入WTO有些相似。时至今日,“入世”隐忧已然化解,开放、共享是获得发展的动力,这种理念也应惠及会展业。新兴会展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应主动做好引进外力和本地资源的平衡,选择符合提升自己产业需要的组展商、技术商和服务商,形成并提升自己的会展产业链发展水平,促进当地的会展经济发展向国际化迈进。

首届进博会期间,从多数会展人到展会现场取经中可以看出,会展业界已将进博会作为行业发展的新标杆。笔者认为,有鉴于此,业界对于会展业升级的迫切性将是定制政策和开放理念普惠化的最大动力。


上一篇: 李益:何谓展览工程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