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包括WiFi、4G 网络覆盖率不断扩大,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销量大增,移动互联网可以轻松连接到每一个终端用户。根据预测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 7.9亿人。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8.9亿人。移动互联已然成为商务活动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移动应用的发展也呈现向平台化和垂直化双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互联网巨头通过超级APP大范围的覆盖用户,围绕自身资源打造生态平台化产品,通过连接各类应用、场景,成为移动互联的中枢。如通过支付宝可与购物、游戏、视频、旅游、金融等多种应用和场景连接。另一方面,随着行业互联网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带动中长尾应用根据场景不断裂变,向着垂直领域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如餐饮行业互联网化根据用户需求场景不同可以拆分出美食攻略、餐饮配送、餐饮预订等多个细分场景。
在会展行业,互联网化同样也在不断深入普及,越来越多的展会组织者和第三方开发商都在提供基于展览和周边服务的移动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已成为品牌展会不可或缺的标配之一。但究竟选择何种开发工具,提供哪些服务方面,却存在一些分歧。据笔者观察,就目前大部分展会的移动应用来看,基本可分为工具、平台、媒体这三种方向类型,当然也有把这三种方向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笔者对不同的方向做了一些归纳:
一是以提供查询展会信息、注册报道等工具类的服务应用。对任何一个专业贸易采购商来说,这是低频的特定场景应用。所谓低频,也就是说可能只在展会期间打开,而大部分时间则不会打开。很多展会在工具应用层面做得很好,如慕尼黑体博会的ISPO APP、铸造展的微信公众号等。
二是以提供行业资讯为主的媒体类的服务应用。这种应用以垂直行业的报道、收集、整合新闻资讯为方向,试图打造用户高频的应用。在展会媒体类应用中也有很好的案例,如CBME中国孕婴童展览会的“孕婴童微报”。
三是以提供展商和观众的互动、传播、商品展示的平台类的服务应用。这种应用需要企业用户的深度参与,以展会场景为链接点,同时突破展会的时空限制,保持用户的持续关注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平台类应用中同样也有突出者,如瓦楞包装展的“华印纸箱”微信公众号。
那么,对于一个展会组织者来说,究竟应该打造什么样的移动应用呢?笔者认为,开发一款应用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弄明白。
首先,市场定位问题,产品设计者要搞明白,这款应用的使用者是谁;能为使用者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有没有替代方案;为用户带来什么样便捷;如何推广营销?
其次,用户体验方案,使用者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多久使用一次;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边缘功能;便捷操作路径怎么建立,如何将功能分布到页面上,页面应该是什么风格样式;最终 UI 方案如何呈现?
最后,程序员开发、测试,选择何种开发方案;选择 APP,还是微信;开发成本如何;维护成本如何;运维成本如何?
就上述这些问题,当前大部分展会移动应用通常都选择为专业贸易采购商为主要用户群体。服务内容则包括:展会介绍,预先注册,展商、展品、活动和会议查询,基于展位图的导览等等,总体是为方便采购商了解展览会、查询展会和展商相关信息,以及快速入场。在用户体验方面,选择工具类应用开发的较为普遍,对媒体和平台类的应用,因需更高阶的运营执行能力,相对成功者仍然较少。
对于如何实现开发这些移动应用,可以选择通过开发APP,或者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但各自在开发成本、运营维护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为此,笔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详尽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