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背景
1.良好基础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十五”期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会展业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总量规模不断增加,行业地位初步确立,会展数量稳固增长,会展项目呈现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三大会展城市之一。
(1)会展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促进作用日趋明显
2005年北京会展直接收入达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会展业不仅直接促进产品创新及市场开拓、信息与技术交流、装饰与广告业发展、对外贸易和旅游观光,而且拉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娱乐、购物、金融、保险、电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和城市的“营销”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供和催生了一大批就业机会。
(2)会展数量稳步增长,国际会展项目增幅显著
2005年,北京举办各类会议17.4万个,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举办国际会议6943个,比上年增长18.7%;举办各类展览2367个,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际展览322个,比上年增长9.5%,超过1万平方米的展览156个,比上年增长5.4%;展览总面积445万平方米,其中,国际展览面积8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北京会展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国际性、高规格会展的能力逐步增强。
(3)国际专业品牌会展全国领先
北京拥有众多全国性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在举办行业性专业技术展览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汽车、机床、通讯、纺机、印刷、冶金、制冷、工程机械、仪器仪表、计算机、医疗设备和服装服饰等展览品牌趋于成熟。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在中国内地22个被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展览中,北京的中国国际机床展、纺织机械展、通信展、服装服饰展、制冷展、工程机械展、冶金展、医疗仪器展和印刷展等10个展览位列其中,国际品牌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国外公司来京参展。
(4)会展市场主体类型多样,行业依赖性强
从目前参与会展的企业和个人的分布看,展览场馆所有者和经营者以中央单位为主,达到75%;大型品牌会展的组织者多为国有单位,以行业协会为主;民营企业在举办中小型展览会、组织各类会议、设计装修、广告经营等方面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从北京展览内容细分市场来看,经贸科技类和文教卫生类等体现首都特色与优势的专业展览比重较大,占展览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会展市场结构来看,国内展和国内会议从数量上占主导地位,但从收入增长及国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北京会展市场中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的发展潜力很大。
(5)会展设施总量居全国前列,市场格局初见端倪
北京市具一定规模的会展场馆有12座,展览面积约23.7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厅面积18.4万平方米,会议室面积1.6万平方米,会展设施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的会展场馆包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展览馆和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此外北京共有星级饭店超过600家,其中部分饭店的会议场所达到了国际标准。
北京各展馆举办的展会类型已呈现分级局面。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将是注重品牌展示的大型展览会的首选;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展馆将成为工程展、消防展等注重室外展览的专业展览会的选择;国际展览中心老馆将以举办规模在4-5万平方米的展会为主;1-2万平方米的展会将主要在北京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场馆举办;1万平方米以下的展会将分散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馆等。
2.发展趋势
(1)国际会展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2004年全世界大型会展总数超过15万个,其中国际会议约7万多个,国际展览超过8万个,全球会展业直接经济收益高达28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25000亿美元。
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广大以及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潜在发展前景,使得来自国外的专业展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近年来,国际会展项目更加注重展与会的结合,会展内容趋于专业化、品牌化。越来越多的展览公司和会议公司涌现,且呈现集团化趋势。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在会展方面,与实物展览相结合也是现在国际会展发展的新趋势。
(2)国内会展业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行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场馆建设日臻完善,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
全国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一级会展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即包括北京、天津、烟台、廊坊等地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龙头、沿江沿海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以广交会和高交会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随着会展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展城市内部场馆之间、会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明显。法制建设、品牌意识、现代化场馆建设、人才培养成为普遍共识。
3.历史机遇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发展会展业得天独厚。北京集中了众多的驻华使馆、外国商社、中央在京单位以及全国性的专业行业机构,北京独特的影响力对各类国际会展和国家级大型会展项目都极具吸引力。北京具有巨大的金融交易能力及市场消费示范作用,依托高新技术、汽车、电子等生产领域及进出口贸易的优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和产业环境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008年奥运会将为北京做大、做强会展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奥运筹办期间,北京将始终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来京举办的与奥运主题相关的各类展会将愈来愈多,从事商务、旅游等活动的国内外人士亦将大量增加。奥运场馆的转化利用将使会展场馆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同时,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北京市将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大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为会展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范围扩大,特别是会展市场开放进程加快,今后将会有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展会及会展企业涌入北京,给北京会展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放,将促使北京的经济活动更加活跃;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产品化,产业链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这都将为北京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客观物质基础。
4.主要挑战
(1)行业管理体制不顺,行业法规和规章建设滞后
政府管理缺位、不到位与越位并存。一方面会展业面临主管行政机构空缺、行业发展重大决策无从落实的状况,场馆基础建设、行业管理体制、产业政策体系以及会展市场开拓与营销等方面也存在政府缺位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型展会较多,影响会展市场及会展企业的成长。
北京会展业多头管理、多头审批情况严重,展会审批部门、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和办展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会展业与中央有关部门和本市的通讯、航空、旅游、交通、保险、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行业管理体制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主体资质标准和展会评估机制,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致使会展市场主体混乱、市场分散、价格混乱现象比较严重,对品牌展会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展会规模普遍偏小,效益不高。北京需要制订关于会展业发展的相关行业法规。
(2)缺乏大型会展场馆
随着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会展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北京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会展场馆结构不合理,单体多属于中小型,缺乏现代化大型、特大型场馆,大型会展设施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展览馆出租率普遍高于50%,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最大的会议场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使用率达到84%。许多场馆通讯、水电等设施陈旧落后,公共交通、停车位、住宿、餐饮服务不配套。会展场馆在布局上过于靠近城市中心区,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3)服务水平滞后,缺乏会展人才
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城市相比较,北京会展业缺乏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缺少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会展人员队伍。会展企业中高素质人才比例明显低于高新技术企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比例,缺乏熟练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擅长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会展服务中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应用较少。
二、“十一五”会展业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会展业的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以强化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协调和扶持力度为核心,坚持政策支持和行业协调并重,会议展览并举,通过整合会展资源(重点是中央在京和北京市两级政府资源、政府和企业资源、京津冀都市圈资源),加强体制建设,集中建设大型会展设施,完善提升现有场馆设施,促进会展设施的结构优化和会展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发展目标
(1)总体定位
中国政治、文化、科技会展的首位城市,国际经济贸易、社会环境、科技文化、专业品牌会展的主要亚洲会展城市,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2)预期经济目标
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0-30%,2008年达到105-134亿元,2010年达到151-226亿元,会展业将成为北京国民经济的增长型主导产业。
“十一五”期间北京会展业各年的经济目标预测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直接收入(亿元) 73-79 87-103 105-134 126-174 151-226
(3)分阶段目标
到2008年,利用奥运前期这一难得商机,初步形成有利于会展业较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会展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不断提高会议及展览规模、数量的基础上,使会展业水平和综合效益得到稳步增长。
到2010年,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宏观管理协调、资源配置合理、配套服务优良、市场竞争有序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把北京建设成为亚洲主要会展城市之一。
三、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从国内会展为主向国际、国内会展并重发展,在巩固中小型会展为主的基础上重点培育规模化、特色化的会议和展览项目;突出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四大文明古国等特点以及国家首都的区域及地缘优势,大力巩固和发展效益型和品牌型的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强化政府的调控力度,以大型会展场馆改造和建设为核心,以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国际接轨为支撑,以会展产业链的构筑和延伸为动力,推动会展业的地域集群化发展。
2、空间布局
(1)培育三大会展功能区域
结合北京城市发展定位和会展业发展特点,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形成规模效益明显、分布相对集中、优势互补且配套完善的会议、会议-展览和展览等三大会展功能区域。东城、西城为主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以会议为发展重点,朝阳、海淀为主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以展览-会议并重发展,顺义为主的城市发展新区以展览为发展重点。
(2)建设五个会展中心区
依托现有基础,结合北京新城建设规划,重点完善和建设五个会展中心区,即:朝阳CBD会展中心区、海淀北部会展中心区、奥运场馆会议中心区、顺义天竺展览中心区、亦庄展览中心区。
3、场馆建设
按照用地留有余地、场馆分期建设、设施布局合理、节能高效、产权明晰等原则兴建3处大型会议及展览中心,新增会展场馆总面积33万平方米。
大型会议中心设在奥林匹克公园,面积约3万平方米;大型展览中心一处设在顺义天竺空港城内,建成展览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另一处展览中心建议在城市东部选址,建成展览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与规章,理顺管理体制与机制
(1)尽快出台北京市会展业管理规章
加强北京地方性会展行业法规或行政规章体系的建设,尽快完成“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管理办法”的制定并及时组织实施,在全国性会展业管理办法出台后再进行调整、补充和细化。北京市会展业管理办法要对政府统筹规划协调的管理体制(包括办展活动中有关治安、消防、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及市容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协调管理机制)、行业主体及准入、行业协会的功能与作用、信息交流、政府部门和机构办展的条件、展览项目审查的协调机制、展览活动的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以鼓励有序竞争、规范办展,为会展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加强管理职能,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加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北京会展行业的管理职能,统筹规划,部门协调,对北京各类会展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形成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合力。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会展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会展机构之间桥梁与纽带作用,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会展行业标准和经营行为规范,建立和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会展项目评估和主体资质认证,完善信息、联络、代理、咨询、调解等服务功能,发挥行业统计、调查、分析等自律管理作用,推动和引导会展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建立和完善会展业统计制度
构筑科学、完整的会展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准确、全面地反映会展业发展动态。
2.制订扶持会展业发展的政策
(1)将会展业列入北京“十一五”期间需要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
除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会展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应确立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性会议展览中心”的长远战略目标,制定发展对策与策略,积极参与国际性重大会议和博览会的申办,同时把现代化场馆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协调和扶持的作用。
(2)建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针对行业运作特点及面临的竞争环境,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会展业国际市场的宣传促销、重大会展项目的申办、品牌展会培育、政策法规宣传、信息平台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等。
(3)吸引国外著名会展公司,推动品牌展会培育和发展
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一流的投资环境以及贸易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和国外投资,引入国外著名会展公司,优先发展符合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奥运经济要求的重点展会、品牌展会和国际著名展会,全面提升北京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4)建立会展业的“绿色通道”
改革管理体制,简化市场准入手续,把目前的多头审批、多头管理向地域性行业管理过渡,改被动的限制准入为积极的市场准入。加强中央单位与北京市之间以及海关、税务、商检、工商、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由行业协会配合有关部门对在京举办会展的主办单位资质条件、项目类别、所属行业、报关要求以及时间、场所、规模、配套服务的单位等实行初审登记制,减少重复办展,避免恶性竞争,巩固和拓展会展业市场。
3.培育专业会展公司,扶持品牌展会发展
(1)积极培育现代化会展业市场主体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有序竞争,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元化会展公司,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大力发展会展中介服务公司,为会议和展览提供设计策划、组织联络、广告宣传和各类服务等。对会展主办者和场馆服务质量以及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动态评估和认证。
(2)积极与国外会展组织合作,加强相互交流
积极争取参加国际会展业的行业组织,如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世界展览业协会、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和国际会议观光局协会等,开展会议设施、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秘书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吸引国际著名会展服务公司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与国外大型会展公司开展合作,力争把更多的国际知名会展移植到北京。同时鼓励北京会展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性会展,学习他们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北京知识集聚丰富、信息传播广泛、人文历史深远、人才资源丰富、市场环境较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会展活动。
(3)充分发挥首都会展品牌效应
充分利用北京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有效吸引国内外会展商在京投资办会办展,在做大、做强现有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和北京国际汽车展等精品展会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一些能够展现首都城市形象、符合首都经济特点、独树一帜的名牌专业展会,并逐步向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北京会展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提升与优化会展设施
(1)大力推进大型现代化会展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和首都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加快顺义国际展览中心、奥林匹克国家会议中心两个大型会展设施的建设,积极筹办和落实第二处规模约10万平方米展览中心项目的建设用地,全面提高北京会展业的设施水平,到2010年基本形成大中小相结合、布局合理、综合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场馆设施新格局和水平一流、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会展设施体系。
顺义国际展览中心要加强轨道等公共交通以及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另一处大型展览中心宜选址在东部城区边缘附近、交通便捷、配套方便的区域,同时充分考虑物流、人流和停车等需求,在用地规模上予以保障。
(2)着力改造与整合现有会展设施
集中力量对占有一定会展市场份额的老场馆进行挖潜改造和设施配套,增加展览空间和停车及餐饮设施,强化公共交通的直达性。并鼓励相近的小场馆进行战略合作,有效整合会展资源。会议型酒店要加强会议设施完善,力争达到国际标准。
(3)注重奥运场馆设施的转化使用
奥运场馆在设计和建设时,应考虑后奥运会展用途的转型与利用,为配套设施建设留有余地。加强其它专业场馆的综合利用。
(4)积极引导区县会展设施发展
各区县的会展设施建设要与自身的发展定位相吻合,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注重市场需求分析,重点发展会议设施,大中型展览设施项目要纳入全市统筹考虑,以实现良性运营。
5.加强会展业人才培育,适应会展业发展需要
(1)注重核心和专项人才的培养
加快培养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等核心会展管理人才以及设计布展、搭建、运输及其它配套服务等环节所需的专项人才,尤其注重培养一批既有创新和策划能力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会展中高级管理人才,积极支持在北京高校设立本科及硕士教育层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形成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多元化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人才交流
加强境内外会展企业、机构、团体、行业协会和院校间的交流、学习和合作,有计划地选派专门人员到国外会展业发达城市和地区学习其运行规则和先进经验,同时引进国外高素质管理人才,提升会展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
(3)加强职业培训
以行业协会为主导,高等院校为依托,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采取课堂授课、实务操作和介入性培训等形式,开办各类培训班,使会展职业培训时效化、制度化。
6.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融合
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互补联动,加强会展旅游软硬件建设,促进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会展活动的旅游延伸,选择特色品牌展会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包装会展设施为旅游吸引物,并转化会展的配套服务设施为旅游所用。提升旅游饭店的会议设施,满足国内中小型会议需求。掌握国际会展信息和旅游发展趋势,将国际会议、展览项目的申办与北京旅游的海外宣传促销有机结合。利用高知名度景区对参展商和观展商的吸引作用,将大型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和大型会展相结合,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展的良性互动的模式。
7.加速会展行业信息化建设
办好“北京展会网”,完善会展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各环节的电子化和自动化,为电子商务在会展事务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信息平台,实现实物展览与网上展览、网上交易之间的互相补充。